APP下载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文语感及素养培养方法

2017-05-18闵凡银王琦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语感素养小学语文

闵凡银+王琦

摘要:小学阶段是初涉语文领域的初级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文素养,不仅为学生学习其他科目奠定基础,更为学生领悟语言文字和表达内心思想和情感提供语言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感 素养

一、概述

1.语文语感和素养

语感,即表达一个人能够直接且迅速的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它是语文水平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人对语言文字进行分析、理解、体会乃至吸收的过程。一个人学会对语言文字进行感悟和表达,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语文之后积累的经验。但一个人语感的形成并不简单,它往往需要涉及学习经验、生活经验以及自身情感经验,只有结合这三个部分,才能将语感运用得当。而语文素养涉及的范围比语文语感广阔,语文素养除了包括语文语感,更将思想情感、品德修养、个性品格、语文知识等纳入范围内。

2.培养小学学生语文语感及素养的重要性

作为基础课程中的一课,语文和其他科目相比,它涵盖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和感性,人们在日常的听、说、读、写、译中都离不开语文,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结合,同时也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而小学阶段是初涉语文领域的初级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素养,不仅为学生学习其他科目奠定基础,更为学生领悟语言文字和表达内心思想和情感提供保障。

二、培养小学学生语文语感及素养的方法

1.铺垫基础,加深词句理解力和感知能力

语言作为人们表达想法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人际交往的基础,语言的运用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和增加情感,语言的感知可以让一个人快速地掌握了解一篇文章的含义和中心思想。而语感的熟练,可以让一个人快速的获取文字的意思和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语感及素养,应当从语文的基础词句培养起,加深学生对语文词句的理解力和感知能力。小学学生学习语文最先接触的是“字”,到“词组”,再到“句子”,最后才到“文章”,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语感时,也应当遵循这样的规律,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语文语感。如在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江南”一课中,“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两句中,虽然只是简单的十个字,但十个字中却描绘了江南夏季野外的荷田美景,“莲叶何田田”和“接天莲叶无穷碧”有异曲同工之处,教师在授课中,可加深学生对“田田”二字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田田”并非单指“田地”,而是指由近及远的方田层层连接,每一方田中更种植碧绿的荷叶,给人“无穷碧”之感。学生如果难以想象画面,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辅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感悟“田田”蕴含的意思,引导学生感知“田田”描述的唯美画面感。通过这样的授课方式,学生才能逐渐的培养自身语感和素养。

2.朗读文章,提升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

朗读几乎是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用的一个方法,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正式授课之前,必让学生朗读一遍文章,以加深理解全文的意思。但新课改背景下,国家提倡灵活性和趣味性教学,因此,教师在让学生朗读课文中,应灵活多变,引导学生有情感有节奏的朗读课文,以提升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而朗读的方式有多种,为了提升学生多文章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式朗读。即学生朗读文章之前,教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朗读,从朗读中发现答案。如在二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日月潭”一课中,教师正式上课前提出问题“日月潭在哪?”为什么叫“日月潭?”“课文中如何描述日月潭?”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并找出答案。学生听从教师安排,从朗读中发现答案,也就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而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感情领悟,教师可以设计分段式朗读理解,即学生朗读一段,教师讲述一段。如在《日月潭》的第一段中,主要描述了日月潭位于我国宝岛台湾,是台湾最大的湖泊,它群山环绕。教师让学生朗读第一段文章,了解第一段描述的内容,教师根据内容讲解,引导学生感悟日月潭群山环绕的画面感。这样分段式讲解的授课方式,及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加深了学生对每一个段落的理解能力,随着加深理解,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感悟能力。

3.注重个性化领悟,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发散思维,而语文语感能力并非只有单一的形式,每个人的语文语感方式也不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语感能力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领悟,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我们常说,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读者采用不同的领悟方式,得到的情感也不同。每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同,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同。因为,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語感能力,教师要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从中得到发展。如在三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古诗两首之一“咏柳”一课中,教师课前带领学生诵读古诗,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全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即翻译成一小篇文章。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会反复朗读诗句,直到熟悉理解,最后采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诗句描述的内容表达出来。这样的授课方式基于学生的个性化,同时又促进学生主动感悟诗句,采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在这整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语感能力,更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在某些时候,课堂上的时间制约了这样的教学方式开展,为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除了让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描述诗句,教师也可以采用问答式,即教师提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句,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问答式和写作式相比,更节约时间。

4.引进文章,扩展学生语感及素养广度

学海无涯。学习从来不局限于课堂,也不局限于课本教材,教师在小学语文授课中,不应当将语文教材当作一个任务,只要完成任务就可以。而是将语文教材当作引领学生进入语文世界的基础资料,除了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教师更要引进文章,扩展学生的语感及素养广度,丰富学生知识储备。而教师在引进文章中,并非单纯引进,而是要综合考虑学生年龄,联系教材内容,基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素养基础上引进。例如,在讲述五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古诗三首《秋思》一课中,教师在基于本课内容和培养学生语感和素养的基础上,可以引进相似的古诗,如明朝袁凯的《京师得家书》,“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和《秋思》对比,两者所描述皆为远离家乡的远客思念家乡亲人。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理解能力,袁凯的《京师得家书》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教师在授课中,可以将两手古诗拿来比较异曲同工之处,让学生感知两首古诗中描绘的场景,引导学生感悟两首古诗中作者远离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感悟作者寄语家书中的情怀。通过引进相同情感和相同思想的课外文章,可以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升华学生情感,扩展学生语感及素养。

三、结语

小学阶段是初涉语文的初级阶段,语文语感及素养的培养,并非一朝而就,培养学生的语文语感及素养,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素养,应当是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前提。笔者虽然在本文中简单介绍了培养小学学生语文语感和素养的方法,但具体方法的实施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语感和素养中,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教学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语感和素养。

参考文献:

[1]朱金婧.小学语文的语感教学方法探究[J].小学生,2016,(06):32.

[2]姜官芳.培养小学生语文语感策略初探[J].教育,2016,(12):39.

猜你喜欢

语感素养小学语文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