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丹大佛寺:丝绸之路上的大佛之谜

2017-05-18王文元

丝绸之路 2017年9期
关键词:大佛寺大雄宝殿山丹

王文元

35米高的大佛,静静注视着它双足前的芸芸众生

两根高大的通天柱后,佛像静坐,两腿盘起,两掌掌心向外,一掌五指向上,一掌五指向下。佛像的眼睛向下,静静地注视着抬头仰望它的人们,站在如此高大的佛像前,瞬间感觉到生命的渺小与卑微。

这尊大佛就是山丹大佛寺的巨型室内坐佛。这座在张掖市山丹县城西5公里处嘹高山脚下的佛寺,早已在丝绸之路沿线声名远播了。2016年6月底的一天,在寻找路易·艾黎足迹文化考察活动中,我们来到最后一站——山丹,利用考察座谈间隙,专门去山丹城外寻访这座向往已久的大佛。

在山丹朋友的带领下,出城直奔大佛寺。此时已经是上午10点多,河西走廊的阳光暖暖地洒在道路上,田野里,透过高大的杨树,留下一个个千奇百怪的光影造型。20多分钟后,越过一处铁路道口,前方赭红色的七层高楼越发显眼,快到大佛寺了。此时,山丹的朋友说,我们通过的铁路并不是人们平常所说的铁路,它是当地为发展旅游而修建的小火车路。

过了铁路,往前走不远,转个弯就到了大佛寺前的广场。大佛寺的布局是紧紧围绕保护大佛的七层楼分布的。这里背靠嘹高山,前迎龙首山,左傍祁店水库,右连清泉圃田。人们充分利用了寺前地势平坦的条件,从佛像前引出一条中轴线,从七层楼下的大雄宝殿开始,依次为大雄宝殿、释迦牟尼讲经说法泥塑坐像、天王殿、五百罗汉堂、观音殿、地藏菩萨殿、山门等。寺院和广场上的建筑都是沿着中轴线分布,或左右对称,或前后呼应。距离佛像最远处是一个花岗岩的石牌坊,牌坊前是释迦牟尼佛的足印。穿牌坊而过,则是一个巨大的露天观音立像,在这之间,有两个对称的亭子,左右分布。这两个亭子有别于我们在其他寺院所见到的亭子。它类似于天坛的形制,呈圆形,其中藻井极高,且没有交错的横梁,空空荡荡。

天渐渐热了,我们暂且躲在亭子下乘凉,忽然间发现说话的声音比往常大了许多。原来,这是一个经过特殊设计的亭子,人在里面说话,声音经过空荡荡的藻井放大产生了回声。这是不是就是人们所说的声如洪钟的感觉呢?

我们一路向前,上台阶,走山门,穿过庭院,到了大雄宝殿前。这个大雄宝殿跟其他地方的大雄宝殿不一样,是三位一体,巨型坐佛自然是大雄宝殿的主要部分,然后是七层楼高的建筑,这是用来保护佛像的。而大雄宝殿,则相当于七层楼和巨佛的基础。这便是山丹大佛寺的奇特之处。

大殿前空空荡荡的,参观者寥寥无几,风吹过之后,一株大树的枝叶摇摇晃晃,颇有些“山门无人风自扫”的意味。殿门开着,走进去,一尊35米高的释迦牟尼讲经说法泥塑坐像呈现于眼前,佛像贴金彩绘,姿态优美,线条流畅,仰观塑像,威严、慈祥、庄重感随之而来。

始于北魏,兴于明清,数千年生生不息

人们修建寺院,往往喜欢在古老寺院的基础上加以修葺,以彰显历史久远、香火绵绵不绝。山丹大佛寺,曾经名叫“土佛寺”。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大概建于公元425年。此后千百年间,寺院屡毁屡建,尤其是1971年,大佛遭受了空前的损伤。到1992年,僧人信徒在此募集资金,重新修葺。

据碑刻资料显示,明初时这里就有寺院和高大的土佛存在。明宣宗宣德年间(1426~1435),太监刘永诚镇守甘肃。当时的甘肃并非今天甘肃全境,而是河西走廊中西部一带,明政府在此设立了甘肃巡抚、甘肃镇等机构管理,刘永诚便是镇守太监。他请皇帝赐名“土佛”,寺院也为土佛寺。

至于该寺为何叫作土佛寺,虽有多种说法,但至今依旧是个谜团。有人说河西走廊的城市大多按照金、木、水、火、土布局,在这五个方位上都修建有塔。这就是甘肃一些州县有木塔、金塔等以五行命名塔的缘故,而土佛是不是就代指土塔呢?人们进一步分析说,“土佛”倒过来读就是“浮屠”,佛家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就是塔的意思。或许是为了能够凑够五行塔的名称,将寺院称之为土佛了。不知是否如此,可惜已经无从考证了。

有了皇帝的赐名,寺院的香火自然就旺盛了。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镇守太监王贵不仅请了高僧智莹来此主持,而且让山丹卫划出50亩地作为寺院的香火田。不久,在当地卫所的支持下重修了寺院,大佛也修建了起来。明代汝南进士吴同春曾游览观光,写下《山丹土佛》一诗。在这篇诗文中,最有价值的是诗小序,记载了明代大佛寺的情况。其内容大体为:山丹城西10里,有个城堡名叫清泉堡,那里有尊土佛,佛像倚靠山而坐,高13丈,耳朵里面可以容纳一个人,指甲有1尺多宽,外面有阁楼罩着。可见,当时这座坐佛已经是丝绸古道上一个靓丽的风景了。

此后,人们屡次维护修葺,清代康熙、乾隆时期,人们重修佛寺后,因供奉大佛而改名大佛寺。可惜明代大佛在清同治年間被毁。清光绪十三年(1887),人们再次募集资金重修佛像。设计者依据山的高低修建佛像,然后依照佛像的大小修建外面的阁楼。曾任甘肃提学使的秦澍春专门写了《重修大佛寺碑记》,以记载修建经过。这时,不仅修建了大佛,还修建了其他的配套设施,有晚望亭、地藏楼、天王殿、观音殿、精舍兰若等,还有娘娘庙、黑虎庙等其他庙宇,形成一个庙宇群落,集佛山、寺观、亭台、楼阁于一体。

依据碑刻资料,人们对数百年的寺院情况有了一个大体了解。但更远的就只能是传说了。

三兄弟的故事,暗含丝绸之路沿线大佛修建的秘密

关于山丹大佛寺的来历有两则传说。其一,从前一位富商有个儿子,从小娇生惯养,无所事事,渐渐地沾染上了好逸恶劳的毛病。后来,富商去世了,留下母子二人度日。富商将钱财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母子的生活费,另一部分是做生意的经费。谁知,商人去世后,儿子依然不走正道,无钱可花时还去偷盗,并被判刑,出狱后依然不思悔改。后来四处游荡,在今大佛寺的位置处接受一老人的点化。老人说,天在头上,佛在心中,有一个身披蓝衫、手提麻鞋的人就是真菩萨。后来,儿子回家,见到他母亲的形象正如老人所说,才知母亲就是真菩萨。他受母亲临终教诲,幡然悔悟。用父亲留下的钱财种田经商,成了当地首富。后来,他想起是在大佛寺受的点化,就在此地修建了一座寺庙。这个故事的用意是教人向善,勤劳致富。

不过另外一个故事则似乎暗含了丝绸之路沿线大佛修建的秘密。以前有弟兄三人去西天求取真经,却在半路上发生了分歧。到凉州时,老大说:“二位兄弟先走,我站下等着办个事。”弟兄两人继续西行。到了山丹,老二也走不动了。他说:“三弟你先走,我在这里等大哥。”可是,老二在山丹怎么也等不来大哥,实在站不住了,只能坐下等了。就这样,老三去了张掖。在张掖的老三,白天盼,夜里等,就是不见两个兄长过来,无奈只好睡着等了。天长日久,他们就在三个地方,化身为佛像。武威的老大就成了天梯山站佛,山丹的老二就成了坐佛,老三则成了张掖大佛寺的卧佛。

这个民间传说暗合佛教在丝绸之路上的发展脉络。佛教诞生之初,是不讲究崇拜的。到印度阿育王时期才开始简单的塑像活动。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首先驻足在古凉州,然后从凉州向河西发展,最后向东扩展。这一时期是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国北方唯有凉州比较安定,佛经四大翻译家之一鸠摩罗什曾在凉州居住了17年。凉州遂成为北方的文化中心,逐渐掀起开窟建寺的热潮。

从山丹大佛寺出来,已经是中午1点,太阳正热,河西走廊绿洲上大树遮蔽烈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修建寺院也是这样,我们在此感受到了从古人那里传承下来绵绵不绝、生生不息的文化。

猜你喜欢

大佛寺大雄宝殿山丹
山丹马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全面启动
广济寺大雄宝殿消防的重点和难点
大兴安岭地区山丹种子萌发研究
辽宁朝阳佑顺寺大雄宝殿保护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丹烙画在农村小学的传承和发展
走进山丹军马场,在焉支山下策马扬鞭
大佛寺
从佛寺建筑看中国人的宇宙观
张掖大佛寺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扉页版画探析
张掖大佛寺相关问题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