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软扶贫”需要“绣花”硬功夫

2017-05-18杨玉龙

当代党员 2017年10期
关键词:绣花贫困地区攻坚

杨玉龙

“十三五”期间,文化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方面和内容,是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状态,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文化扶贫就是要更好地解决部分贫困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薄弱、活动经费短缺、专业人才匮乏、农民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等问题,进而更好地推进脱贫攻坚进程。

扶贫,不仅要在物质经济上给力,更需要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帮助,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素质,实现精神脱贫。借用一句话就是“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的确是这样,一些地方贫穷,不仅仅是因为地理条件不好,或者是没有发展机遇与平台,更有思想不转变、观念落后等原因。因此,更需要在扶智与扶志这些文化扶贫上多发力。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谈到脱贫攻坚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实际上,扶贫过程就是一个“绣花”过程,需要有耐心与細心,更应有精准性与连续性,既要一针一线,更要有条不紊,如此,才能“绣”出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美好画卷”。

绣花精神,需要慢工出细活。文化扶贫不同于项目扶贫,它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一个地区的贫困,表面上看属于经济问题,但往往有着极深的文化根源。这种文化根源,是长年累月积累所致,刨除“穷观念”,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也必然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既舍得财力,也舍得人力,更舍得精力。

绣花精神,需要针针不浪费。如同绣花,心里不仅要有“谱儿”,手里更应有“活儿”。如果隔三差五出错,就绣不出好图案。文化扶贫也如是,不仅要因地制宜确定扶贫思路,更需有因贫而异的精准施策。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只有将传统文化不断注入新内涵,扶持培养当地的文化人才,才能让群众享受到与时俱进的文化“惠利”。

绣花精神,需要借鉴与推广。绣花技巧,不仅需要自我创新的精神,更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才能使自己的技艺不断提高,绣出好画面。其实,文化扶贫也同样如此,自己的成功经验要总结也要推广,别人的创新之举,不妨也拿来学用,通过继承、创新、发扬,形成一方的文化品牌,打造良好的文化生态。

“看花容易绣花难”,任何一项工作都如此。绣花精神,耍不得花拳绣腿,看似动静之间美如画,但绣出完美的作品并非易事。如果说,经济扶贫是“硬”扶贫,文化扶贫就是“软”扶贫。这“软”扶贫,更需要硬实力与硬招数。而且,文化扶贫更能激发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无疑是在“种”下致富的种子。因此,就不能缺失绣花精神。

(摘自《青海日报》)

猜你喜欢

绣花贫困地区攻坚
松鼠绣花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岜沙苗寨绣花女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立法”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电脑绣花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