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初中生物教学设计中概念分析的缺失与改进

2017-05-18吴向阳

中学生物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概念分析前概念教学设计

吴向阳

摘 要 针对初中教师的概念教学设计中普遍存在忽视概念分析的现象,提出概念分析应贯穿于教学分析的方方面面。具体建议为:教材内容分析应在重要概念统领下梳理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学情分析要揭示学生前概念以确定教学要转化的目标概念;教学目标分析要厘清事实与概念,以概念性陈述的方式表达教学目标。

关键词 教学设计 概念分析 前概念 概念性陈述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指出,所有的教学活动(包括探究)都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概念。基于这个观点,不论怎样的教学策略设计,都应服务于传递概念和建立概念。史密斯和瑞根对教学设计界定了三阶段模式——教学分析、策略设计和教学评价,其中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分析是教学策略设计的前提。因而,在概念教学的策略设计之前的教学分析中,教师理应首先对本章节教学的目标概念及相关因素进行充分的解读分析,才能做到教学策略设计和教学评价具有针对性。然而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只关注教学中的策略设计,而忽视设计前对概念进行分析。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教学分析为例。

1 教学设计中概念分析的缺失

1.1 教学内容分析中概念分析的缺失

“本节是继……,又一个重要生理过程的学习。本节课不仅有很重要的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同时还渗透了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这节课的知识有利于……”上述分析仅是描述和概括教学内容,缺乏分析的思维过程:在宏观方面,缺乏对本节课的相关概念在单元或主题的位置分析,及其对达成重要概念的作用分析;微观方面,缺乏对本节课具体概念的大小、类型及其逻辑关系的分析。

1.2 学情分析中概念分析的缺失

“七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生活体验略显不足,对呼吸作用没有深入的了解……”教师对学情分析常停留在主观描述,缺乏对学习者关于本节课相关概念的学习起点分析和学习预期分析。

1.3 教学目标分析中概念分析的缺失

“概述呼吸作用的过程;阐明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如上教学目标分析缺乏区分概念知识目标和事实知识目标,未梳理教学目标的从属关系。

以上的教学分析常见于初中教师概念教学设计中,暴露出的问题是,教学内容分析流于套话、学情分析千篇一律、教学目标照搬课标、教学重难点来自教参;反映了教师心中没有本节课的概念目标体系和概念结构体系。没有概念分析的教学分析容易沦为“抄袭”;没有概念分析的教学策略设计则是无的放矢。因此,概念的分析应当成为教学设计中重要的组成因素,并渗入到教学分析环节的方方面面。

2 教学设计中概念分析的改进

2.1 教材内容分析——梳理概念间的逻辑关系,指向重要概念

2009年,来自全球多个行业的10位专家研讨了关于科学概念的教育问题,并共同界定了教育中科学的10个核心概念,其中涉及到生物学科的有4个。我国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颁布了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生物学科的50个重要概念。以上都传递出科学教育应聚焦学科核心概念。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是学科的主干知识,对学生未来认知发展具有支架的作用。然而,教学实施中的课时概念往往是距离核心概念、重要概念遥远的具体而微的小概念。教师常容易受限于课时的具体概念,“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忽略了对学生大概念的教学和重要概念的传递。因此,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就是梳理大小概念间的关系,为课时概念找到合适的位置,建立课时概念与重要概念的框架。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为例,教学内容分析可以用以下方式呈现:

A 生物体内,细胞能分解糖类等获得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A1 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A1.1 呼吸作用彻底分解有机物需要氧的参与

A1.2 呼吸作用能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A1.3 呼吸作用能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

A2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A2.1 动物需要呼吸作用

A2.2 植物需要呼吸作用

A2.2.1 植物的种子需要呼吸

A2.2.2 植物的根需要呼吸

A2.2.3 ……

A2.3 其他生物需要呼吸作用

以上以层级分析的形式将重要概念和课时概念建立联系,罗列课时一般概念,梳理出各概念的上下位关系。这样可以将重要概念统领确定为本节教学的终点概念目标;并从下位概念中找出学习的起点概念目标。这样的概念分析有利于将重要概念的传递自觉地纳入每节课的教学。

2.2 学情分析——揭示学生前概念,确立教学转化的目标概念

奥苏伯尔认为,当新的学习内容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学习者的意义学习才能发生。为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学习,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包括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新内容相关联的事实、概念或命题,以及学生可能具备的前科学概念。

学生进入每节课的教学之前,总是带着与教学概念有各种各样的相异概念来的。学习者概念的建立正是在前概念和正规教育的知识相互作用下完成的。基于这个认识,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成为教学的资源。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为例:

在学情分析阶段,教师可将预设的学生前概念填入表1中,相应地具体列出本节的预期达成概念,辅助以实现概念转化的教学措施,实现概念教学的“对症开方”,在转化概念的同时达成概念目标。

2.3 教学目标分析——厘清事实与概念,用概念性陈述表达教学目标

戴尔在他的“经验之塔”中分析到,概念获得的教学须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且不能停留在具体经验,必须走向抽象。这就说明了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在教学中不同的作用和地位:丰富的事实和信息需要作为概念建立的支持呈现给学生,但教学给学生留下的不应是孤立的事实,而是从中概括出来的规律和原理,用以学生在未来的生活迁移运用。由于初中学生的学习更多需要依赖直接经验,初中教材充满了对事实和信息的描述。这就要求教师在分析教学目标时,要区分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并找出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概念建立才是教学追求的目标,学生得到的应该是一个观点、命题,而非仅仅是事实。基于这个认识,教学目标的书写时应准确表达目标的内容,即使用概念性陈述(命题)的形式,更便于确认需要学生掌握概念的内容和意义。

以“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为例,将教学目标细分为事实性知识目标和概念性知识目标,如图1所示的教师可用概念性陈述的方式确立本节课需要学生“知道”的概念内涵。

若以非概念性陈述来表达目标,往往描述的是事实而不是概念。例如,当表述为“概述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时,教学执行过程中,师生容易通过背诵呼吸作用的定义,甚至背诵呼吸作用的反应式达到掌握此概念的目的。学生即使完整复述了反应式,他的注意力也只是集中于句子的术语、定义和词汇,并不能真正理解“呼吸”的概念。

综上,教学设计中的概念分析须包括重要概念的研读、课时一般概念的罗列、概念间关系的确立、学生前概念的分析、事实和概念的識别,以及对教学目标进行概念性陈述等。一线教师在教学分析中,应避免空话和套话,将对概念的分析作为主要线索,实现培养学生超越事实的概念理解力这一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8.

[2] 徐英俊,曲艺.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52.

[3] 温哈伦,韦钰译.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23~25.

[4] 李高峰.初中生物学前科学概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1.

猜你喜欢

概念分析前概念教学设计
科幻与科普的关系:基于历史文献和概念分析的讨论
“前概念”的应用让化学平衡不再“高冷”
常见初中化学“前概念”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有无对比法”在经济评价中的运用及相关概念分析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探讨《伤寒论》中葱白止利功效的新发现
中国共产党执政道路相关概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