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流园区协同发展文献的元研究

2017-05-17华文浩孙庆峰

中国储运 2017年5期
关键词:物流园区检索协同

文/华文浩 孙庆峰

物流园区协同发展文献的元研究

文/华文浩 孙庆峰

本文针对中国知网关于物流园区协同发展的文献运用元研究的方法进行了整理分析,为物流园区协同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提出了区域物流园区协同发展的分析应从政府与企业协同、园区与园区协同、园区内企业与企业协同等三个维度实施,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物流园区;网络;协同;博弈

物流园区是社会物流系统中的重要节点,也是物流活动与企业的集聚平台。共同利益和市场竞争驱动物流园区之间的跨区域、跨平台合作,物流园区之间协同与博弈也随之凸显出来。国内研究大多都集中于对单个物流园区功能的定位或运营模式的讨论[1],文章观点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本文通过对国内有关物流园区相关理论和文献的综述,归纳总结了目前国内文献研究的侧重点和方向,初步提出了物流园区协同发展的分析框架。

一、相关研究回顾

国内关于物流园区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单个物流园区内部协同博弈和物流园区网络协同博弈两个方面。

关于单个物流园区内部协同博弈层面的研究,是基于对物流园区布局[10]、内部资源分配[3]、资产管理[7]的基础上,运用协同学和博弈论等理论,提出了园区运营过程当中各级政府、物流园区、园区入驻企业三者之间协同与博弈的不同模型,指出政府对于后两者的引导、制约作用[8][9][11][12][13]。最后学者们针对当下的信息网络化,提出物流网络的信息处理方案与信息协同机制[4][6],指出只有物流园区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四流”协同共生,物流园区才能稳定健康发展[5]。

关于物流园区网络协同博弈层面的研究经历了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即先是进行适用性较广的一般性研究,再进行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情况的特殊研究。学者们对于物流园区网络的初步探索侧重于为物流园区建立协同博弈模型,例如物流园区非线性动力学模型[22][23][27],协同伙伴选择模型[25]、捕食~被捕食进化模型[26]、数据挖掘模型[22][28]、价格资源博弈模型[33]、无标度网络的贸易模型[16]、战略能力资源(SCR)三维驱动模型[15]等等,指出如果物流园区通过合作可以缩减规模、节约成本、提高物流服务质量[2][24],而且博弈的初始状态将影响到物流园区之间竞合演化的方向[32]。此后学者们便对物流园区的网络布局进行研究,运用模糊聚类方法对影响物流园区布局的因素进行分析,解决了园区的布局问题[1][20],同时提出搭建以铁路物流园区为节点的铁路物流网络并进行了功能区设计[21]。最后,学者们针对不同的地区,例如环云南省[14]、渤海地区[17]、湖北省[18]、昆明、玉溪[19]、武汉[29]、辽宁省[30]以及京津冀地区[31]等,具体提出适应当地物流园区网络协同的理论框架。

表1 文献层面和类型

表2 研究样本的基本特征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以元研究(meta~study)[34]为主、结合元分析(meta~analysis)的方法。本文选择两者结合的原因如下:第一,相关文献研究较为分散,各类文献研究的角度和方法大不相同,不能达到元分析的数据要求;第二,本研究样本的资料特征和研究目的有元研究的特征,而样本来源和性质有元分析的特征,而故选择以元研究为主体、元分析为辅助的研究方法。

2.样本选取

本研究的样本选取主要是通过对物流园区网络的协同与博弈等方面的中文文献进行检索,从中选出实证研究样本进行统计分析。

(1)初步筛选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为检索数据库,首先以“物流园区”+“网络”为关键词,以篇名为检索条件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献33篇,其中博硕士论文7篇,期刊文献15篇,报纸文献11篇;其次以“物流园区”+“协同”为关键词,以篇名为检索条件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献35篇,其中博硕士论文4篇,期刊文献24篇,报纸文献3篇,各类会议共4篇;最后以“物流园区”+“博弈”为关键词,以篇名为检索条件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献14篇,其中博硕士论文3篇,期刊文献11篇。

(2)建立文献样本

以上述方法共检索到文献82篇,按以下顺序进行筛选:首先通过查看标题去除与物流园区网络协同博弈无关的文章,这些文章基本存在于以“物流园区”+“网络”和“协同”为关键词而检索到的文献中;其次通过阅读文献摘要去除参考价值不大的会议、报纸类文献;最后通过细读文献去除源自同一作者以同一博硕士论文而提取出来的小论文,以及去除同一作者发表在不同刊物上内容相似的文献。最终样本文献有效记录为33份,所属的层面和文献类型如表1所示。

3.样本特征

从文献样本的研究层面来看,大多数研究关注的是物流园区网络的协同博弈;从文献作者的工作单位来看,多数研究者来自于985、211院校;从文献刊登的层次来看,大多数文献刊登在省级与国家级的期刊之中(详见表2)。

从文献样本的研究时间来看,关于物流园区协同博弈的文献自2004年开始出现,以2007年的文献数量最多,其余年份均在2~7篇之间,总体数量较少,这表明关于物流园区协同博弈的研究尚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从是否对所提出的研究进行实证来看,文献中对提出的理论、方法以及模型进行实证或者案例分析的文献仅有8篇,占文献总数的24.2%,所以具体实施的可能性尚有待深入研究。66.6%的文献进行了采用了定量分析,提出了具体的模型及算法公式,其余文献是进行的定性分析,专注于单纯的理论方法研究。

表3 基于定性理论

表4 基于定量模型

三、研究分析

首先对文献进行信息提炼与描述性统计,根据不同的研究层次提取出不同的研究主题,分析出研究框架、理论侧重点以及不同的模型方法,综合出初步分析结果。文献样本的分析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

四、结果讨论

1.研究的主题与进展

从分析结果可以判断出,相关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分析框架,正处于探索性阶段。一方面,文献研究数量较少而且关注的主题相对分散,分布于多个领域之中,研究方法和视角也比较多样化。但是,这些研究样本在研究侧重点上还是表现出了相当多的共性,如政府的主导能力与园区内企业的自我管理运营能力都是园区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等等。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物流园区在建设规划上缺乏统筹,后期运行管理缺乏规范,导致大量的统计工作不够标准和完善,许多数据无法得到,导致研究者的研究内容不能够详尽彻底。

2.核心关注点与分析结果

研究样本的观察主题主要分为物流园区之间的信息协调、区域物流园区网络建设以及物流园区运营机制等等。从研究的侧重点来看,主要集中于物流园区内部的协同模型以及物流园区之间的网络建设,各自的切入点也不一样,例如信息协同平台的建设、绿色物流等等;从研究所运用的方法来看,比较多元,一些方法也是从其他领域转移到物流领域进行运用,其可靠性与适用性不得而知。从研究结果来看,一些研究确实提出了新颖的机制及模型,但在最终结果方面大都泛泛而谈,例如政府应当提供优惠政策,制定规范条例,但对如何提供如何制定并未给出专业建议。

3.尚待解决的问题

分析结果也表明了现有研究所存在的问题。首先,关于物流园区网络协同中的一些具体概念和内涵尚未明晰,过于关注园区的投资建设和盈利收入,对物流园区之间协同运作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认识。第二,现有的研究不具有指导性与实践性,很多研究方法及实证过程缺乏真正的具体操作,实用前景并不明朗。第三,园区之间协同不仅仅是在运输、包装、装卸和搬运这几部分,在信息交流、协同互助、共同抵御外界破坏因素干扰方面更应有详尽的研究。第四,在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参数赋值过于依赖专家经验,未将数据进行标准处理。在研究中应尽量使定性定量方法相结合,增加结果可靠性。最后,在关注区域物流园区协同发展的同时,更应关注各园区对其他行业、整体地区经济的影响,抓住地区发展优势产业,与物流园区协同发展相结合,使效益最大化。

表5 物流园区协同发展分析框架

五、结论与研究建议

关于物流园区协同发展的研究文献大都比较分散,缺少统一的分析框架。基于分析结果,我们初步提出区域物流园区协同发展的分析框架(见表5)。接下来就需要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数据采集确认、建立各种模型,进而分析物流园区各方面的发展机制。

因为本文的研究样本的选择具有主观性、研究者期刊发表的倾向性和资源获得的限制性,本文的研究结论可能存在偏差,但是它对于过去关于物流园区协同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于元研究、相对客观的研究视角,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些方向和思路。

[1]朱晓兰.模糊聚类法在物流园区网络布局中的应用[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2]王涛.物流园区在促进物贸企业转型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研究[J].中国储运,2013,35:110~112

[3]于超.基于协同理论的物流园区内部资源分配方法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1

[4]张浩,洪琼.面向情境感知的物流园区物流信息服务协同系统[J].物流科技,2015,2:27~29

[5]张良卫,何立凯.物流园区“四流”协同共生系统的稳定性分析[J].中国储运,2016,7:101~105

[6]洪琼,张浩.物流园区供应链信息协同机制研究[J].物流技术,2013,32(11):374~376

[7]石荣丽,阮娴静.物流园区资产管理信息化协同平台建设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5,17(4):14~18

[8]戴航.基于博弈分析的物流园区运营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9]张成考.进化博弈视角下生态型港口物流园区演化机理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3,22(4):67~72

[10]沈继伟,王伟.区域性物流园区布局方案优选的博弈研究[J].物流科技,2004,27(111):9~11

[11]张贤哲.物流园区建设的政企博弈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9(38):11~17

[12]刘方珍.物流园区土地集约利用中的主体行为博弈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11(34):58~60

[13]刘云辉,曾路.物流园区中物流企业合作竞争的博弈分析[J].物流科技,2007,11:4~6

[14]吴文征,鞠颂东,潘峰.云南省物流园区协同网络的形成与作用[J].物流技术,2011,30(7):66~69

[15]吴文征.物流园区网络协同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16]付洁.腹地物流园区贸易复杂网络优化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1

[17]李艳双,于树江.环渤海经济圈物流园区网络协同研究[J].中国商贸,2010,111(2):109~111

[18]邓旭东,谢杰.基于断裂点理论的湖北省物流园区网络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15,34(2):180~182

[19]孙志刚,胡飞,李胤珠.基于物流园区协同网络构建昆玉物流一体化[J].经营管理者,2013,5:303~304

[20]杨奡,赵一飞.模糊聚类法在经济区域内的物流园区网络布局中的应用[J].物流科技,2007,12

[21]张琨.以铁路物流园区为节点的铁路物流网络的搭建及运营研究[D].大连:大连交通大学,2015

[22]梁世翔.基于ITS的物流园区协同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23]梁世翔,严新平.基于ITS的物流园区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研究与协同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31(3):408~411

[24]黄世政,陈燕燕.Bertrand模型在中国物流园区协同发展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3,23(012):66~67

[25]梁世翔,沈国华.基于D~S证据理论的物流园区协同伙伴的选择模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29(1):157~170

[26]梁世翔,付军.物流园区企业捕食型协同模型研究[J].物流技术,2007,26(6):11~13

[27]梁世翔,孙守成.物流园区协同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30(5):895~898

[28]梁世翔,严新平.物流园区协同信息平台的数据挖掘模型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29(6):86~88

[29]汪燕.武汉城市圈港口物流园区协同研究[J].物流技术,2008,27(11):24~26

[30]李大庆.辽宁港口与物流园区协同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27:41~45

[31]刘爱玲,周智敏.京津冀物流园区协同发展探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3,27:41~45

[32]欧江涛.区域物流园区竞合策略的演化博奔分析与协同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

[33]刘爱华.保税物流园区与临近保税区发展模式及博弈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2007

[34]vanderLindeClaas.Thedemographyofclusters-findingsfrom theclustermeta-study[A].BrockerJ,DohseD,SoltwedelR. InnovationClustersandInterre-gionalCompetition[C].Berlag,Berlin,Heidelberg,NewYork:Springer,2003. 130~149.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项目[20170418062FG]

北华大学)

猜你喜欢

物流园区检索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瑞典专利数据库的检索技巧
一种基于Python的音乐检索方法的研究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基于改进物流量分摊模型的物流园区竞争关系研究
浅议专利检索质量的提升
物流园区出入口规划设计及其优化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基于AHP-TOPSIS的物流园区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