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保护

2017-05-16宋金花

试题与研究·高考文综地理 2017年1期

宋金花

高考地理关于“环境保护”的命题有两种角度:一是以选择题和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在必做题中,二是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在选做题中。出现在选做题中的试题,大多围绕资源衰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表现、危害及防治措施进行命题。

本文仅以2012—2016年的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及其他省份试卷中的选做题为研究内容,分别从考纲解读、命题预测、考点解读、题型回顾、能力测试等5方面,对“环境保护”考点进行整合研究。

一、考纲解读

考纲和课标对学生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依据2017年高考考纲,笔者对考纲中“环境保护”考点要求考生达到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如下5点解读:

1.环境问题

(1)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1)举例说明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的成功经验。

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举例说出或读图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3)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4.环境污染与防治

(1)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

5.环境管理

(1)说出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举例说出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3)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二、命题预测

1.命题规律总结

2.命题方向

通过回顾近5年(2012—2016年)的高考真题,笔者对“环境保护”专题的命题方向做以下5点预测:

(1)题型不变,仍以综合题为主要考查形式,综合题设问一般为两问。

(2)分值向新课标全国卷看齐,满分10分。

(3)图像承载地理信息,分布图、等高线图、统计图表(坐标图、构成图、结构图、模式图、表格)、景观图、示意图、剖面图等多种图像配合文字材料,使信息呈现直观化、多样化。

(4)考点集中,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及其防治”三大内容。

“自然资源保护”主要考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主要考查森林及其保护、草地退化及其防治、水土流失的危害与治理、土地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湿地干涸及其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主要考查水污染及其防治、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

(5)能力立意,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三、考点解读

考点一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世界淡水资源紧缺問题

1.世界淡水资源紧缺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总量有限。目前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②淡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不均。国家多年平均径流量排名: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尼、中国。

(2)人为原因:①淡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②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增长快。

(3)案例:新加坡是热带雨林气候,但新加坡是缺水国家。其原因是:①陆地面积小,地表径流少。②经济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2.世界淡水资源紧缺的危害

①制约经济发展。②影响粮食生产安全。③损害生态环境。④损害人体健康。⑤引发国际冲突。

3.淡水资源紧缺的解决对策

(1)开源:①修筑水库。②开渠引水。③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④废水处理再利用。⑤海水淡化。⑥人工降雨。

(2)节流:农业:①发展节水农业。②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③采用滴灌和喷灌技术。工业:①发展清洁生产。②提高用水效率。③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④实行污水资源化。

(二)中国淡水资源的供应与需求

1.中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②地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③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

(2)人为原因: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大增。②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

(3)案例:

南方地区:水质型缺水。原因:水污染严重。

华北地区:资源型缺水。自然原因:①降水量少,季节、年际变化大。②流经本地区的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②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

西北地区: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带来生态问题,如土地荒漠化加剧等。

2.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

(1)开源:①修筑水库,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问题。②开渠引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问题。③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地下水超采的后果:地面沉降,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恶化)

(2)节流:①农业:推行生态农业,提高灌溉效率。②工业: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

(3)生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植树造林。

(4)其他:提高水价,增强公民节水意识,制定水法。

考点二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我国耕地分布

主要分布在400mm等降水量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黑龙江、内蒙古人均耕地最多。

2.我国耕地比重小的原因

(1)山地多,平原面积小。

(2)干旱地区面积大。

3.我国近年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

(1)自然原因:灾毁耕地,即旱涝、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引起的耕地毁坏。

(2)人为原因:生态退耕;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

4.我国耕地的利用与保护

(1)土地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土地利用核心问题: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3)在解决土地现状与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时采取的措施:①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的措施。②提高土地利用率。③提高耕地质量。

5.土地退化的防治

(1)土地退化的定义: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

(2)土地退化的原因:①自然原因:气候异常;全球变暖。②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乱砍滥伐;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土地污染。

(3)土地退化的表现:土壤侵蚀、过牧导致的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如我国西北地区;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如我国的华北地区;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如我国的南方地区。其中,土壤侵蚀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

(4)土地退化的案例:我国四大生态问题,即荒漠化、水土流失、石漠化和红漠化。[生态问题 发生地 外力作用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荒漠化 西北地区 风力侵蚀 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表覆盖深厚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生态环境脆弱 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农垦。④水资源的利用不当。⑤不合理的工矿交通建设。⑥人地矛盾突出 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 流水侵蚀 ①黄土土质疏松。②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③植被覆盖率低 ①破坏植被。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即轮荒。③开矿中不注意环保。④人地矛盾突出 石漠化 云贵高原两广丘陵 流水侵蚀 ①坡度陡峻。②土层浅薄。③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強度大 ①过度砍伐。②毁林开荒。③陡坡开荒 红色荒漠 江南丘陵 流水侵蚀 ①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地表起伏大,多山地。③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 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 ]

(5)土壤侵蚀的防治原则:①建立“防、治、 用”相结合的体系。②将防治工作与消除贫困、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以预防为主,使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①生物措施: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营造经济林。②工程措施:水利工程,如修建水库和灌渠;水土保持工程,如修梯田和淤地坝等。③农牧业措施:等高耕作,施用有机肥,适时耕作,舍饲养畜。

考点三 森林及其保护

1.森林覆盖率

(1)世界30%(2000年)。

(2)中国16.55%(2000年)。

2.原始森林的分布

(1)亚寒带针叶林:分布于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

(2)热带雨林:分布于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东南亚等地。

3.我国三大林区

(1)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

(2)西南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和喜马拉雅山南坡。

(3)东南的江西、福建和台湾山区。

4.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

(1)制作家具。

(2)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

(3)森林中有多种药材。

(4)重要的建筑材料等。

5.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

(1)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如城市绿地。

(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如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山区森林。

(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如三北防护林。

(4)繁衍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如红树林。

特别提醒:森林的生态价值比经济价值更大,人们把森林比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其首要价值是改善生态环境。

6.破坏森林资源的后果

(1)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洪水频发。

(2)土地沙化。

(3)全球变暖。

(4)物种灭绝。

7.森林资源破坏的原因

(1)毁林开荒,滥砍滥伐。

(2)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

(3)大规模的商业性采伐。

(4)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

(5)战争,森林火灾。

8.保护森林资源的措施

(1)加强法治,严禁滥砍滥伐。

(2)计划采伐,采育结合。

(3)植树造林,积极营造人工林。

(4)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立自然保护区。

(5)鼓励保护性开发,改变山区经济结构。

(6)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考点四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1.草原地区环境特点

雨量较小,自然环境较脆弱,易受外力破坏。

2.草地退化表现

草群变得稀疏低矮,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

3.草地退化的后果

土地沙化、盐渍化,物种灭绝,气候恶化。

4.我国草地的分布

年降水量小于400mm,北方干旱、半干旱的高原、山地,青藏高原。

5.我国草地退化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1)原因: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降水减少。③鼠害、虫害严重。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乱采滥挖。④滥捕滥猎野生动物。⑤人工管理不到位。⑥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2)治理措施:①实行禁牧、轮牧制度。②变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为牲畜舍饲、半舍饲方式。③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④建立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库伦”。⑤优化畜群结构,合理放牧。⑥退耕还草,严禁滥牧,滥垦,滥挖。

考点五 水土流失的危害与治理

1.水土流失的危害

(1)养分物质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

(2)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床抬升、湖泊(水库)淤积,防洪难度加大。

2.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2)压缩农业用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

(3)开矿时有计划地存放表土,并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4)小流域综合治理:保塬、护坡、固沟。

考点六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1.土地荒漠化的危害

(1)使村庄、农田、道路受到风沙的威胁。

(2)给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使生物生产力下降,粮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饥荒。

2.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1)半干旱农牧过渡区和干旱农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相结合。

(2)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 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考点七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1.湿地的概念

(1)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2)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

(3)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

2.湿地的价值

(1)生态价值: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2)湿地的经济价值: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水运。

(3)湿地的社会价值: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

3.中國湿地现状

(1)面积:占世界湿地面积的10%左右,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特点: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

(3)分布:东北三江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之一。其成因是: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②冻土广布,阻碍地表水下渗。③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积水。④河流泛滥(凌汛)。青藏高原上有着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三江源湿地自然保护区),对涵养水源、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湿地减少的原因

(1)自然原因(时间漫长):①沉积物充满湖泊、沼泽。②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

(2)人为原因(时间短暂):①土壤侵蚀,导致泥沙大量沉积。②围湖、围海造田,导致湖泊和海滨滩涂面积缩小。③引水灌溉、河流的截流改向,导致水量减少。④环境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特别提醒:我国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

(3)案例 :

洞庭湖面积缩小的原因:①泥沙淤积。②围湖造田。

青海湖和中亚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①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降水减少,蒸发加剧。②引水灌溉,汇入湖泊的水量减少。

5. 湿地减少产生的影响

湿地减少将使湖泊水体调节气候(调温,增湿)、调蓄水量(减少洪水)、美化环境(旅游胜地)、提供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功能丧失。湖泊面积缩减、水面缩小还往往导致湖水矿化度增加。

6.保护湿地的措施

(1)恢复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损的湿地。

(2)建立自然保护区。

(3)退耕还湿地,退耕还湖。

(4)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应注意湿地保护。

(5)确立世界湿地日,加强国际合作,保护湿地。

考点八 生物多样性保护

1.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1)过伐、过垦、过牧,以及城市、工业和交通占地,导致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破坏和大量丧失。

(2)过度捕猎和采集,使野生物种难以正常繁衍。

(3)外来物种大量引入或侵入,使原生物种受到严重威胁。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两条措施

(1)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2)迁地保护,建立动物园、植物园、基因库、种子库等。

考点九 水污染及其防治

1.水体污染的类型、污染源、危害及案例

2.水污染的防治

考点十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1.主要的大气污染类型、成因及危害

2.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考点十一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

1.固体废弃物的来源与危害

2.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

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应实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具体方法包括:分类收集,密封运输;破碎、压缩、焚烧;卫生填埋;清洁生产等。

三、题型回顾

“环境保护”选做综合题与必做综合题的设问角度类似,可以归纳为五大题型:一是特征描述类;二是原因阐释类;三是影响或条件评价类;四是意义说明类;五是措施探究类。解题关键是把握好三大步骤:一是提取题干信息(行为动词、关键词和限定词等),准确把握设问角度;二是调运所学知识,建立思维模式;三是解读图文信息,准确组织答案。

题型一 以统计图为信息载体,考查环境变化的特征

例1 (2015年高考江苏地理卷)美国先后出台过多部有关土地利用的法规,如1934年出台了《泰勒放牧法》,1935年出台了《水土保持法》等,这些法规对美国资源与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图3是美国过去200年来草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问题。

过去200年来美国草地面积变化特点是 。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草地面积变化的特点,难度小,直接读图即可得出结论。

【参考答案】总体呈下降趋势(先缓慢下降,后快速下降,再缓慢下降)。

例2 (2015年高考福建文综卷)图4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读图,回答问题。

指出该区域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解題思路】本题考查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难度小,解题关键是看清图例。 从图示数值分析,该区域湿地面积在减少。联系人口和耕地面积变化分析其原因: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人们开垦湿地面积增加;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导致城镇化水平提高,建筑用地面积增加,占用湿地面积增加。

【参考答案】特点:湿地面积减少。原因:由于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大,促使人类大幅开垦湿地。

题型二 以图文材料为信息载体,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例3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Ⅲ)长江刀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天从长江口进入长江干流、支流以及通江湖泊湿地产卵、孵化。长江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近年来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

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解题思路】本题综合考查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及保护措施。刀鱼数量的减少主要和过度捕捞以及湿地减少、水体污染等造成刀鱼生存环境破坏有关。针对刀鱼资源减少的原因,考生可从禁止过度捕捞、加强人工养殖,保护湿地和治理河流污染等角度说明保护措施。

【参考答案】原因:过度捕捞,河湖湿地减少;水体污染。措施:禁止过度捕捞,规定休渔期;保护湿地;治理河流污染;人工孵化,放养育苗等。

例4 (2015年高考浙江自选模块)我国《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图5为黄土高原某地陡坡耕地景观图。读图,完成(1)~(2)题。

(1)黄土高原陡坡耕地会( )

①改变地貌类型 ②影响降水量 ③破坏自然植被 ④松动地表土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

①地形坡度大 ②植被稀疏 ③降水量大④全年风大 ⑤土质疏松 ⑥冻融作用强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解题思路】第(1)题,隐性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材料中“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这是因为陡坡地开垦会破坏自然植被、松动地表土体从而导致水土流失。第(2)题,显性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地形坡度大、植被稀疏、土质疏松是自然原因。黄土高原属于季风区,处于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的区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而不是降水量大;黄土高原冬季风大,夏季风小;冻融作用主要发生在高原高山地区。

【参考答案】(1)D (2)A

题型三 以图文材料为信息载体,考查环境问题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例5 (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图6为切沟景观。

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灾毁耕地的危害,即切沟对坡耕地的“不利影响”。考生应从损坏耕地、土壤流失等角度分析切沟对坡耕地的影响;从修建排水沟、植树种草及修筑水坝等角度回答防治措施。

【参考答案】危害:切沟分割土地,破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措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

例6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快递业保持高速发展的趋势。2015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206亿件,同比增长48%,快递业务收入完成2760亿元。与此同时,由快递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说明废弃的快递外包装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固体废弃物对当地环境带来的环境污染。考生应从环境污染的类型及危害角度说明废弃的快递外包装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从实施绿色包装和对废弃品进行分类回收的角度提出解决措施。

【参考答案】环境污染问题:快递外包装会产生大量的包装盒(袋)、胶带等固体废弃物;不可降解的包装塑料袋和胶带等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解决措施:推广使用环保的外包装材料,实行绿色包装;在确保货物不受损坏的情况下,实行适度包装;对外包装中的纸张(纸盒)等可利用废弃品,实行分类回收。

题型四 以示意图为信息载体,考查环境保护的意义

例7 (2016年高考江苏地理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7为库布齐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库布齐沙漠东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裸岩,这种岩石成岩程度低,沙粒较大,沙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遇雨即溃,逢风即散。

材料三 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引起了世界关注。图8为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示意图。

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模式在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生物治沙的作用。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一般是恢复植被。考生在分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示意图时,首先要逆着箭头去找,从图中看出所有效益的获得都是建立在甘草种植基础上的。然后,再通过图中网络去分析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参考答案】甘草种植 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当地经济(制药业、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 带动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规律总结】该类试题一般从环境效益(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社会效益(带动就业、消除贫困等)三方面说明环境保护的意义或作用。

例8 (2013年高考山东文综卷)图9为我国华北平原某沿海地区景观剖面示意图,图中海岸为沙质海岸。读图,回答问题。

分别说明图中甲、乙、丙三处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森林的生态功能。“生态功能”是“意义”的代名词。由图可知,甲处为山区防护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乙处为沿海防护林,再结合沙质海岸可看出该处防护林具有降低风速、阻挡风沙的功能;丙处为低矮灌丛和灌木,位于沙质海滩上,此处植被具有固沙阻浪的功能。

【参考答案】甲: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降低风速、阻挡风沙;丙:固沙阻浪。

题型五 以图文材料为信息载体,考查环境保护的措施

例9 (2016年高考浙江自选模块)由于水资源短缺,我国华北平原大量开采地下水,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地下水漏斗,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地下水漏斗指由于打井超采地下水形成的地下水位中间深、四周浅,如漏斗状的地下水位分布状况。图10、图11分别为华北平原浅层和深层地下水漏斗分布区(阴影部分)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

地下水回灌是治理地下水漏斗的主要措施。简述地下水漏斗区回灌用水的主要来源。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水资源短缺的解决措施。考生应从调水、蓄水和节水等角度简述地下水漏斗区回灌用水的主要来源。

【参考答案】措施:跨流域调水。来源:利用雨水(夏季集中降水产生的多余地表水);利用中水(工业和城市污水无害化达标处理产生的水)。

例10 (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近年来,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保护土壤尤为重要。在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

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工矿交通建设中土地资源的整理措施。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在开挖石料之前,应收集表层土壤并就近集中堆放,在堆放过程中,可建设围墙以防止水土流失。堆放弃料后,应对弃料进行压实,把收集的土壤平铺到弃料上,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以利于复耕复种。

【参考答案】措施:在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在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

理由:喀斯特地区土层薄,土壤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护。

五、能力测试

1.华北平原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图12为某时段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和漏斗中心监测点地下水埋深分布图。

简述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分布特点和原因,并指出可采取哪些治理措施。

2.图13为某区域简图,指出A地区在流域的综合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并简述其理由。

图13

3.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是祁连山以北,合黎山以南的狭长高平地。图14为我国河西走廊区域图。

简述河西走廊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改善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的措施。

4.《江苏省湿地保护规划(2015—2030年)》明确了太湖流域湿地区、长江沿江湿地区、淮河流域湿地区和滨海湿地区的保护任务,到2030年,全省湿地保有量282万公顷以上。图15为江苏省主要湖泊分布示意图。

指出湿地的生态功能,并提出湿地的保护和修复措施。

5.长江江豚是世界罕有的淡水鲸类,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水域,距今已生存了2500万年,无天敌,以鱼和虾类为食。由于沿岸过度的经济活动,导致近20年来长江江豚数量急剧减少,目前总量不到百条。专家估计,人类若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长江江豚可能在15年后灭绝。

分析导致长江江豚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6.冬虫夏草一般生长在海拔3000~5000m的山地阴坡、半阴坡的灌丛和草甸中,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极高的药用与经济价值,使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及政府部门相当关注。图16为三江源区分布图。

分析三江源区成为冬虫夏草优质产区的主要原因,并为该区域冬虫夏草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有效的措施。

7.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肯定了中国在减排方面所做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效。中国政府坚持减少污染物排放,大力培育环保、新能源产业,树立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的行为准则等,促进民生改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列举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并分析积极减排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8.近年来,在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的地区,人们利用人工浮床,种植根系发达的挺水植物对水体进行自我修复,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分析人工浮床的净水原理和应用价值。

9.2014年4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

分析我国南方地区土壤污染问题较突出的主要人为原因。

10.图18所示为横断山区某地采挖矿石后留下的矿渣弃土。

指出該地矿渣弃土随意堆放带来的环境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参考答案见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