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献给平凡人的挽歌
——雅纳切克:钢琴奏鸣曲《1905年10月1日》

2017-05-16张宇迪

北方音乐 2017年7期
关键词:切克昆德拉奏鸣曲

张宇迪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433)

献给平凡人的挽歌
——雅纳切克:钢琴奏鸣曲《1905年10月1日》

张宇迪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433)

莱奥斯·雅纳切克是20世纪捷克著名的作曲家,理论家。近几年来随着一些文学及影视作品对他的频频提及,随着国内外学者对他作品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他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他的成就主要以歌剧与管弦乐作品为主,钢琴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不乏精品。本文拟就其唯一的钢琴奏鸣曲作介绍,并就其音乐创作进行简单分析。

雅纳切克;钢琴奏鸣曲;音乐创作

近年来,随着一些影视配乐以及村上春树,米兰·昆德拉等作家在作品中的频频提及,一位曾被欧洲音乐史淡忘的捷克作曲家莱奥斯·雅纳切克(Leoš Janáček ,1854-1928)又一次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同为捷克人的米兰·昆德拉对雅纳切克可谓是推崇备至,在《相遇》一书中他这样写到:“如果有人问我,我的祖国通过什么在我的美学基因里留下深远影响,我会毫不迟疑地回答:通过雅纳切克的音乐......”①

纵观十九世纪下半叶,几乎所有的欧洲作曲家都被笼罩在以瓦格纳为代表人物的传统晚期浪漫的余晖中。在捷克,虽有斯梅塔纳,德沃夏克这样的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的兴起,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二人的音乐语境还是传承了德奥的音乐体系,他们的音乐风格似乎更应该被称为浪漫主义捷克分支。而雅纳切克却是那一时期“叛逆的逆流者”,他的音乐流淌着纯正的捷克血液,他的音乐语言独辟蹊径,如此的与众不同:他大量搜集摩拉维亚地区的民歌,并对捷克语的语音,语调与节奏作了深入的研究。他的九部歌剧全部以捷克语写成,他作品的旋律,分句无不印刻着摩拉维亚民歌的烙印。

米兰昆德拉曾在《被背叛的遗嘱》一书中,将雅纳切克比作“家中不遭疼爱的人”——“……我多次提及莱奥斯·雅纳切克的音乐。在英国,在德国,人们非常熟悉他。然而在法国呢?在其他的拉丁语系国家呢?人们知道他一些什么呢……”②他是位大器晚成的作曲家,幼时进入过修道院的唱诗班,在布尔诺的师范学院任过教,去过莱比锡与维也纳学习作曲,也曾开办过管风琴学校......他的前半生只是平凡的人间惆怅客,音乐才华完全被斯梅塔纳与德沃夏克的光芒所遮掩。雅纳切克四十岁那年写出了第一部重要的歌剧《耶努法》,但直到二十多年后才得以搬上舞台首演。他在晚年终于收获了迟来的声誉,那时他也已是耄耋老翁了。在他“失宠”的时光里,他笔下流淌的音乐与他的经历一样真实又朴实,他写森林里《狡猾的小狐狸》,为爱癫狂的《耶努法》,以西伯利亚集中营为背景的《死屋手记》……他的主要成就在歌剧,弦乐四重奏以及一些管弦乐作品。钢琴创作的数量虽然并不多,且主要为钢琴小曲,但风格清丽,更像是一篇篇音乐散文。

“1905年10月1日”(又名:街头所见)是他唯一一首钢琴奏鸣曲。这个纪实性的标题表明了雅纳切克的创作动机。在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独立以前,捷克一直处在奥匈帝国和约占四分之一德裔居民的统治下。在雅纳切克所生活的摩拉维亚地区政治与文化的中心--布尔诺,民众长期以来渴望着在这里建立一所属于捷克人自己的大学。这一办学的提议遭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断然拒绝,并表示将永不在此城创办捷克人的大学。此举在捷克民众中掀起了轩然大波,于是1905年10月1日在布尔诺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抗示威活动,军警出动镇压,双方发生了剧烈冲突,在一片混乱中,年仅20岁的捷克工人František Pavlík (1885-1905)被枪杀,造成了流血事件。年逾五十的雅纳切克在得知这一悲剧后,悲愤交加,挥笔而就写下这首钢琴奏鸣曲。1924年此作品由布拉格 Hudební Matice 出版社出版时,雅纳切克在乐谱扉页上写下这样的题词:

“ 鲜血满溅布尔诺艺术之家白色的大理石台阶,

在这里一位工人——František Pavlík 倒下了。

为了请愿创办大学,他被残忍杀害。

以此曲献给这位在布尔诺设学示威中牺牲的工人。”

这首作品的问世过程也颇为坎坷。最初,雅纳切克写下了三个乐章,并依次给予了标题《恶兆》,《死亡》与《葬礼进行曲》,1906年1月由女钢琴家 Ludmila Tučková首演于布尔诺。但雅纳切克在首演前撕毁了第三乐章的乐谱,并将它投进了火炉,首演之后,他又因为对作品的不满意而将前面两个乐章的乐谱也一并撕碎并扔进伏尔塔瓦河。事后雅纳切克曾对他的冲动行为表示过后悔,这首作品本已成为绝响,万幸的是 Ludmila Tučková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手抄了一份乐谱(仅第一第二乐章),直到1924年,她获得了一次机会在他七十岁生日的庆典活动上为他演奏了这首作品。对于这首失而复得的作品,雅纳切克认为是天意,他坦然接受了这部当年令他万分不满的“失败品”。同年,这部作品(仅一二乐章)在雅纳切克的亲自修订下出版了。虽然遗憾今日我们已经无缘再听到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但还是感谢这位有心的女钢琴家!正是她的一个无心之举,才让这部命运多舛的经典作品得以保留。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钢琴奏鸣曲的两个乐章均为降e小调,这是有些不同寻常的。因为六个降号的作品在演奏时并不好弹,所以在数量上不及其他调式的作品来得多。比较耳熟能详的降e小调作品有肖邦的《前奏曲 Op.28 No.14》,《波兰舞曲Op.26 No.2》,《勃拉姆斯的谐谑曲OP.4.》等。这些作品的共通点是,在情绪上都是比较揪心的,有一种悲怆的紧张情愫使人绷紧了神经。同样是表现悲愤,贝多芬的c小调悲怆奏鸣曲在调性色彩上似乎更直接,更热切,但若将这首奏鸣曲也移调到比较好弹的c小调上,味道就完全不对了。从调性的色彩上来说,降e小调更为晦黯,纤柔,也更哀婉。

整首作品由一个低音部的降e小调分解和弦奏出,低沉,质朴,瞬间将人们带入那个充满“恶兆”阴郁的氛围中。右手在高声部奏出了四小节富有歌唱性的旋律,这也是第一乐章的“宿命主题动机”(见谱例1)。

谱例1

这个动机贯穿整个乐章,由简单的织体伴奏进入,在后面的发展中将织体由简入繁,层层推进(见谱例2)。

谱例2

在音响与情感上都推入一个高潮,最后爆发出一声绝望的呐喊(见谱例3)。

谱例3

第四小节的中音部是一个十六分音符的音型(见谱例1),它打破了乐曲一开始营造的阴沉,晦暗的意境,尤其是它突如其来的f与刻意标注的几个重音在这里略显荒诞。我们可以将这一反复出现的固定音型称为“死亡主题”,因为在第二乐章《死亡》的开头,我们又听到了这个熟悉的,略为变形的旋律(见谱例4)。

谱例4

米兰昆德拉对这首作品有他个人独到的见解,他在《被背叛的遗嘱》一书中作了详细的诠释:“......比如在《钢琴奏鸣曲》的最初几小节中(见谱例1),在第四小节中由左手弹出的六个八分音符构成的乐思仍然属于先前小节的旋律主题,但它同时还构成——从情感的观点出发来看——它的对立。再以后几小节,人们看到这‘分裂主义’的乐思(即‘死亡主题’)以其粗暴而与它所出自于的哀歌旋律(即‘宿命主题’)相背离(见谱例2)。在以下一节中,两种旋律,原始的与‘分裂主义’的,又汇合一体,并不是在情感的和谐之中,而是在情感矛盾的复调之中,就好像是一种思乡的哭泣与一种反抗可以相合在一起。我在FNAC③能找到其演奏唱片的钢琴们,想给这些小节打上情感整体感的烙印,他们全都忽略了在第四小节中雅纳切克亲自注明的强的字样,他们就这样剥夺了“分裂主义”乐思的粗暴特征,剥夺了雅纳切克音乐的无以模仿的张力,而依凭这一张力,我们可从它最初的几个音符就立即认出雅纳切克的音乐来......”④

雅纳切克似乎将这首奏鸣曲看作是一部纪实性的文体,他几乎是用白描式的手法为我们一点点讲述这个悲剧的事件。我们甚至能听到奥地利军警踩着军靴铿锵有力的步伐(见谱例2红笔标注),而在第二乐章《死亡》中,不断重复的附点节奏与几乎充斥了每一小节开头的十六分休止符构成了这个乐章的主要要素(见谱例4)。这里的每一个休止都是垂死之人的一丝残喘,像被扼住了喉咙,只能发出唔咽悲泣。在这里雅纳切克又采用了他一贯的由简入繁,由疏至密的创作手法,从开头几乎没有任何织体的伴奏,只是用八度音型奏出主题,到后来通过附点节奏与织体的层层叠加,使原本暗流涌动的情绪呈螺旋状般喷涌而出,在一阵撕心裂肺的哀嚎声中,将死亡赤裸裸,血淋淋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见谱例5)。

谱例5

雅纳切克的音乐曾是不被重视的“失宠儿”,经过岁月的沉淀,如今重回大众视野。人们赫然发现,它如同璞玉,质朴而又真实。这首钢琴奏鸣曲是年逾五十的雅纳切克献给那位在示威抗争中流血牺牲的平凡青年的挽歌,前半生“平凡”不得志的他,唯有用这样的方式为他哀唱,用这不朽的音乐化作那位青年墓碑前永不凋零的鲜花。

注释:

①[捷]米兰·昆德拉:《相遇》,尉迟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129页。

②[捷]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余中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217页。

③ FNAC,法国著名的连锁书店,经营各类图书,音像制品以及笔墨纸张等文具用品,保罗电脑及其附件。

⑤[捷]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余中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224-225页。

[1]肖安平.二十世纪杰克民族音乐的代表——莱奥斯·亚纳切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捷)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余中先译.被背叛的遗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3](捷)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尉迟秀译.相遇[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4]范作田.从三部作品管窥莱奥斯·亚纳切克钢琴音乐的创作与演奏特征[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4(02).

[5]张东盾,孙岩.亚纳切克和他的《1905年10月1日奏鸣曲》[J].钢琴艺术,2003.

J60

A

张宇迪(1987—),女,江苏江阴人,自幼学习钢琴,先后师从张育青教授,赵晓生教授,王建中教授,2006年赴德国留学,先后毕业于德国吕贝克国立音乐学院钢琴系,获学士学位,德国不莱梅国立艺术学院钢琴系,获硕士学位,2014年回国,目前在上海理工大学工作。

猜你喜欢

切克昆德拉奏鸣曲
弗兰克·维尔切克博士获得2022年坦普尔顿奖
米兰·昆德拉(素描)
手机上的奏鸣曲
《一种作家人生》:米兰·昆德拉生命中的重与轻
米兰·昆德拉的A-Z词典(节选)
春天的奏鸣曲
雅纳切克档案:老当益壮者日记
饥饿奏鸣曲
雅纳切克歌剧《案件》解读
皮尔·卡丹的秘书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