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海古城

2017-05-16撰文贾冬梅

浙江林业 2017年4期
关键词:通海文庙古城

■撰文/贾冬梅

通海古城

■撰文/贾冬梅

聚奎阁下的东西南北

明代屯兵戍边,大量中原移民涌入云南,定居通海坝子。私塾的读书声、商贾马匹的驼铃声、寺院的钟声……长期滋润着这块土地,使其成为滇南的重要文化据点。孔子儒学文化的渲染,为通海的民居、寺庙、宗祠、府衙、商埠注入了中原文化的元素,使得今天的观赏者驻足在雕梁画栋的高塔屋宇下赞叹不已、流连忘返……

通海是滇南汉儒文化旅游圈的第一站,悠悠古城里的人们文武兼修,明清两代就出文武进士37人,文武举贡600余人。今天,秀山下的龙泉井旁,目睹过无数文人起起落落的文庙经改造后在古城南面焕然一新。漫步在古朴和新意交织的泮池畔,抬头仰望那一个个高大的牌坊,细细解读秀麓书院前那些斑驳的石碑,亲手抚摸那通海文庙独有的华表,往昔的辉煌岁月仿佛历历在目;清朝时期,在通海庙学中曾经培养出礼部、兵部、刑部、吏部尚书的朱峙,公孙翰林的董圮、董健,书法家阚祯兆等。几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像朱蝉、赵城那样的莘莘学子,从通海古城中的文庙开始,一路青云直上,体会到高处不胜寒,高堂明镜悲白发之真切,然后落叶归根,回到通海写下他们人生感悟到的精华,或成联,或成匾,如点点星光散落在通海这片富含文化的大地之上。

在通海古城,像文庙一样具有怀旧特质的古老建筑比比皆是,古城中央的聚奎阁便是翘楚之作,这个攒尖顶式四方单体三重檐建筑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曾两次被大火焚毁,在光绪五年重建而成并保存至今。以南方铁栗树为木料,按照中国营造法式的榫卯结构建造的聚奎阁在135年的历史中历经两次地震,却仍然安然矗立城中,为中国传统建筑结构的科学性做了一个完美的注解。登上聚奎阁,顶楼供奉着魁星,这是传说中主宰科举考试的神,他手里的那一支笔专门用来点考试中榜者的姓名。在聚奎阁上瞻望四合,古城以阁为中心向四面延伸,而当初,通海古城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起来的。

初建时的通海古城属方形砖城,像一个大印,而中央的阁楼就像印把立于城中。通海城的交通以聚奎阁为中心,向东西南北扩展,按照古代传统城市建筑的模式,以南北向为主,东西向则以一条条青石板连接,今天的通海城还依稀保持着数百年前明御城的模样。明御城是明、清、民国至今的县城,建城时特地根据北斗七星位置而开挖的七口“七星井”仍保留至今。古井两旁的老屋,历经岁月更迭,目睹着古城的变迁,当年朱蝉的“尚书府第”、孔继尹的“巡抚第”、赵城的“御史第”、戴氏的“司马第”以及为数不少的“进士第”等,已渐渐消逝在岁月烟云中,但古城的文化底蕴与文人气质却历久弥新。再走进曹家大院、戴氏老屋、艾氏老屋内,举手触摸窗棂上巧夺天工的木刻,抬头仰望那一块块刻着“品端学遂”“玉林魁表”的匾,感受屋内居民知书达理的内敛。

聚奎阁上,魁星仍在点斗,不过如今他已摈弃偏见,把文化的神韵广泛洒向众生!聚奎阁下,文化的氛围向东西南北四方蔓延,在每一个古老元素的背后,都深藏着被这片土壤赋予的灵魂。聚奎阁之南,文庙在秀山脚下俯瞰着整座通海古城,它面北的红色照壁上刻着两百多年前那位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爷为通海御赐的匾额,上书:礼乐名邦。这四个字诠释出了通海的内涵,映射出了通海的灵魂。

在这里,通海的民风民俗所保持的“礼乐”文化仍然沿袭传承着,特别是“乐舞”所展现的民间艺术,更加反映出“礼乐名邦”的文化根基。于是,“洞经音乐”又成为游览通海所不能错过的一道文化盛宴。

古乐中孕育的闲暇时光

在通海听洞经音乐是一次文化的享受,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元朝末年,洞经音乐从四川传入通海,经通海的文人学者和官宦士绅按照通海“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的谈演宗旨,在通海古乐曲里精心选择部分曲调,作为谈演洞经经卷及礼仪的伴奏。在此后的数百年间,通过吸收祭孔音乐及道家经曲,再加上自己创作的乐曲,才形成了现在这种具有江南韵味、北方音律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通海洞经音乐。过去,洞经音乐作为人们与各方神灵沟通和倾诉的重要渠道,现在通海乐人开始将其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从中体会生命的韵律。

在古城南端的古乐馆内,我们静静聆听已经千锤百炼的通海洞经古乐。演奏者中既有古稀老者,也有弱冠少年,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为了共同的爱好,为了继承和弘扬通海的洞经古乐,常常聚在一起切磋演奏。只见他们正襟危坐,听得曲调名报出后,乐声便在月夜里响起,声出如丝,裂石穿云;清音亮彻,听者销魂。这是一个文化,一个源远流长且伴随着这座古老的城市成长、变革、发展的文化。也许在崭新的时代,对渐渐失去了那份古典的优雅、坦然和沉稳的现代都市人来说,通海洞经古乐正好可以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宁静祥和的梦境。

洞经音乐孕育出了通海古城多姿多彩的闲暇时光,享受完洞经带来的意境后,卓有品位的购物和休闲娱乐继续在古城进行。聚奎阁下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在古城改造后焕然一新,沿街是鳞次栉比的清一色仿古商铺,秀山的匾山联海也在古城中的一个个商铺中延续,礼乐之邦的商贾之人也尽显风雅,琴行门前有联:“琴伴瑟合皆古调,客来商往尽知音”,水疗吧前也有联:“水唯善下能成海,山不争高自极天”。在古色古香的仿明清建筑里,能买到现代感极强的Nike和Kappa,也能淘到精巧细致的通海银器、木雕;若走累了,有甜白酒、糯米凉糕和豆末糖犒劳,逛累了,就品尝一番通海传统美食,先来一碗凉米线垫底,再点上通海名菜翻花乌鱼,将杞麓湖中的生态乌鱼,伴着韭菜、蒜片、黑木耳、薄荷和糟辣子一同下肚,不只鲜甜可口,还养颜明目。

酒足饭饱后的通海城月明星稀,霓虹下的古城更显迷离,踱到一间古意盎然的茶楼,不知是名“青山秀”还是“秀山青”,或是兼可吧!主人朱山,60版的文化人,在正厅挥毫泼墨,一副魏晋遗风。古琴声中,一杯清亮的铁观音徐徐品味,入口饱满而醇厚,轻咽顿觉齿颊生香,生津不断,庭院中淅淅沥沥开始落下细雨,草木朦胧,夜更朦胧。突然想起,钱南园在《雨宿通海》中的描写:“孤城临水背依山,忆在江南烟雨间”,对我而言,通海的闲适胜江南!

通海古城犹如一本翻不完的书,书里有昔日盛极一时的私家花园和书阁,有庄严悠远的文庙和聚奎阁,有看不尽的诗词和匾联,有传统和现代完美的交融……整本书透着幽雅的儒风。这儒风滋养着这座古城,滋养着古城世代居民的心灵,支撑起了通海人的精气神!

这股精气神,自秀山而下,经龙泉进文庙,经南北大街,过聚奎阁,沿着古城的中轴线延伸至波光粼粼的杞麓湖,串起了整个礼乐名邦通海城的轮廓!

猜你喜欢

通海文庙古城
通海古城缀记
凝眸古城淮安
良渚古城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通海蔬菜跨境电子商务模式分析及优化对策
文庙开笔大典
刍议百亩韭葱示范基地建设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云南省通海县蔬菜产业品牌建设路径初探
泉州府文庙
关于重点保护和重建文庙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