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渤海雨养旱作区冬小麦不同覆膜种植方式试验研究初报

2017-05-15黄素芳刘振敏白艳梅徐玉鹏孙一

天津农业科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冬小麦产量

黄素芳 刘振敏 白艳梅 徐玉鹏 孙一 肖宇 李金英 阎旭东

摘 要:为探索环渤海雨养旱作区最佳的冬小麦旱作覆膜种植方式,通过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4个处理(A1~A4) ,3次重复,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小麦产量、产量因素、群体数量及地上部干物重的影响。结果表明:A2种植模式下小麦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和对照,达到5 262.30 kg·hm-2。A2种植方式有利于促进小麦分蘖,利于小麦构建适宜群体,提高成穗率,同时还有利于群体干物质的积累。

关键词:雨养旱作区;冬小麦;覆膜方式;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5.022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optimum film mulching methods in rain-fed areas around Bohai,randomized block design with three replications was used, four treatments (A1~A4) were set, and the group composition,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yield and yield composition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yield of A2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treatments. It was 5 262.30 kg·hm-2. It could increase the group composition and raise the spike ride. It was helpful to increase 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of population.

Key words: rain-fed areas; winter wheat; plastic film mulching patterns; yield

环渤海雨养旱作区年降雨量一般在400~600 mm,降雨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8、9月份。该区淡水资源匮乏,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12和1/16[1-2]。由于受生态、气候条件的制约,该区域农业生产系统不稳定,秋季降雨少时,影响小麦正常播种;春季降雨少又影响已播小麦的产量;冬小麦生育期长,耗水量大,且传统的小麦种植技术自然降水利用率低,产量低,一般在3 000 kg·hm-2,有的年份甚至造成绝收[2-4]。特别是《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中长期规划(2014—2020)》实施后,限采地下水,压减冬小麦种植面积,冬小麦生产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因此,发展旱作小麦种植技术成为今后小麦生产发展的趋势。

地膜覆盖是一项重要的旱作技术,在西北干旱半干干旱地区应用较广[5],在环渤海地区应用較少。且环渤海雨养旱作区有独特的生态和气候特点,因此,笔者有针对性地开展冬小麦覆膜试验研究,旨在为该区冬小麦旱作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于河北省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前营试验站进行。

1.2 试验材料

选用抗旱耐盐碱小麦新品种沧麦6005。施足底肥:底施腐熟鸡粪6 000 kg·hm-2,复合肥525 kg·hm-2。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4个处理,3次重复。共12个小区,小区面积56 m2。

A1:等行距15 cm平播;A2:膜侧播种,垄宽30 cm,垄上覆膜,沟宽30 cm,沟内种3行,行距10 cm;A3:膜侧播种,垄宽30 cm,垄上覆膜,沟宽30 cm,沟内种2行,行距15 cm;A4:膜下穴播,垄宽30 cm,垄上覆膜,膜下穴播2行,行距15 cm,穴距15 cm。

1.4 栽培管理

播种日期:于2013年10月7日播种。

播种量:基本苗保证450×104株·hm-2,播种量为420 kg·hm-2。

栽培管理:整个生育期不浇水不追肥,其他管理同常规管理,各小区管理一致。

1.5 田间调查

群体数量调查:分别调查小麦基本苗、返青总蘖数、拔节期总茎数、成穗数。

于冬前、拔节期、抽穗期及成熟期分别调查地上部干物质量。每个小区取20株小麦植株称取鲜质量,然后在105 ℃杀青30 min,75 ℃烘干至恒质量后,称取干物质质量。

在小麦成熟期取样并进行室内考种,统计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小区按实收计产。

1.6 数据分析

利用EXCEL及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模式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A2(膜侧3行)的产量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和对照,产量达到了5 262.30 kg·hm-2,比A1(CK)增产31.39%,比A3(膜侧2行)、A4(膜下穴播)处理产量分别增加19.70%,34.62%。A1、A3、A4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进一步分析产量的三因素结果可以得出:A2处理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穗数及穗粒数的增加。A2的公顷穗数显著高于A1和A4,与A3间有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水平;A4的穗粒数最高,显著高于A1和A3,与A2间有差异但未不显著;A2的穗粒数显著高于对照,与A3间有差异但不显著。综上,A2(膜侧3行)种植模式有利于冬小麦分蘖,并促进穗分化,增加成穗数,增加穗粒数,进而达到增产的效果。

2.2 不同种植模式对小麦群体数量的影响

由图1可知:试验在播量相同的条件下进行, 4个处理间基本苗数量差异不显著;覆膜处理的冬前分蘖数量显著高于对照A1(CK),3个覆膜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处理2最高,比对照增加22.75%;从最高茎数变化看,A2的最高茎数最高,但4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A2比对照增加10.11%;从拔节期茎数变化看,膜侧处理A2、A3的茎数高于A1、A4,A2处理最高,比对照增加17.78%;从穗数看,A2的穗数显著高于A1、A4,A2、A3间差异不显著,A2比对照增加13.45%。因此,膜侧种植模式更有利于促进小麦的分蘖和成穗,利于构建适宜群体。

2.3 不同种植模式对小麦群体干物质量的影响

从图2曲线变化可以看出,冬前不同处理間的干物质量差异不显著,覆膜处理干物质量均比对照增加,A2处理干物质量最高,为0.80 t·hm-2,比A1、A3、A4增加9.59%,6.67%和8.11%。拔节期A2处理的干物质量为5.35 t·hm-2,比A1、A3、A4增加5.94%,7.00%和7.43%。抽穗期A2、A3、A4覆膜处理干物质量比对照增加27.22%,12.12%,4.41%,A2处理的最高,达到20.47 t·hm-2。成熟期所有覆膜处理的干物质量均高于对照,A2、A3、A4覆膜处理比对照增加21.31%,12.86%,4.25%,A2处理的最高,达到24.25 t·hm-2。说明A2处理有利于小麦群体生长发育,有利于群体干物质的积累。

3 结论与讨论

A2(膜侧3行)种植模式下,小麦分蘖力强,构建群体适宜,成穗数高,穗粒数增加,增产效果显著。A3(膜侧2行)种植模式在播量相同的条件下,因行内播种密反而影响分蘖能力,造成分蘖力弱,成穗数少,产量低于膜侧3行种植方式。膜下点播种植方式产量降低的原因在于生长后期膜下土壤含水量低,温度高,造成后期早衰,因此产量低。

起垄覆膜侧播种种植方式较常规露地种植方式具有明显的增温保墒、集雨提墒、增产增效效果,更适宜在环渤海雨养旱作区推广应用。膜侧沟内种植方式集雨作用明显,能充分接纳雨季降雨汇集到膜侧沟内,同时变小于5 mm无效降雨为有效降雨,使水分集中下渗到小麦根部,利于小麦根系吸收,提高了水分的利用率[5-7]。覆膜后保墒作用明显,减少了水分的无效蒸发,聚集在膜下的水蒸汽遇冷后可凝结成小水滴附着在膜下,待聚集成大水滴后便落入表土中。地膜覆盖后膜下土壤温度的昼夜变化加大了土壤热梯度的差异,使土壤深层水分不断向上移动,形成了明显的提墒效应[5-8]。且膜侧种植模式后期膜侧土壤含水量较高,利于后期小麦生长,延长灌浆期,从而增加产量[8-14]。关于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阎旭东.环渤海湾低平原区耐盐植物资源及环境改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刘小京,阎旭东.沧州市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主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3]肖宇,岳明强,刘艳昆,等.限灌条件下环渤海低平原区冬小麦最佳播期播量行距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6,32(21):32-37.

[4]郭洪海.环渤海低平原高效农业持续发展的重点及关键技术[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19(1):37-39.

[5]杨长刚,柴守玺,常磊.半干旱雨养区不同覆膜方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5,35(8):2676-2685.

[6]张睿,刘党校,李素绵.小麦覆膜增产机理研究Ⅰ.不同品种生育期及产量结构变化研究[J].麦类作物,1999,19(2):45-48.

[7]张睿,刘党校,李景琦,等.地膜覆盖对低群体冬小麦生长发育效应的研究[J].麦类作物,1998(1):53-57.

[8]张睿,刘党校,李景琦.麦草覆盖对小麦生长发育的产量效应研究[J]. 陕西农业科学,1998(3):7-8.

[9]兰念军.小麦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要点[J].甘肃农业科技,1997(3):4-5.

[10]施万喜,宋廷新,李加宽,等.陇东旱塬区晚播冬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及增产机理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1997(3):1-4.

[11]王勇,樊庭禄,宋尚有.干旱年份陇东旱塬地膜小麦增产效果试验研究初报[J].甘肃农业科技,1996 (5):5-7.

[12]席吉龙,段黎杰,张建诚.山西雨养小麦地膜栽培增产潜力与提升途径探讨[J].山西农业科学,2014,42(2):147-150.

[13]王敏,党建友,张定一,等.大旱之年小麦地膜覆盖增产效果的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2):57-59.

[14]孙尚平.小麦地膜覆盖增产机理再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06(2):35-38.

猜你喜欢

冬小麦产量
2022年11月份我国锌产量同比增长2.9% 铅产量同比增长5.6%
提高玉米产量 膜下滴灌有效
不误农时打好冬小麦春管“第一仗”
世界致密油产量发展趋势
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产量逐年递增
2018年我国主要水果产量按省(区、市)分布
2018上半年我国PVC产量数据
甘肃冬小麦田
冬小麦冬前及冬季田间管理技术
冬小麦和春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