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外延教育

2017-05-13余先惠

魅力中国 2017年2期
关键词:尊师公共秩序外延

余先惠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力求通过品德与社会课能收到永恒的正效应。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潮滚滚的今天,社会现实的纷繁复杂,什么“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哥们儿义气”,使一些痴谜者上当受骗,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因而对学生的教育应该多渠道全方位的进行。在此,谈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在课堂,社会,家庭的外延教育。

一、课堂外延教育

所谓课堂的外延教育,即课堂内学习的观点,行为规范,在课堂外对学生继续发挥教育的作用。一堂品德与社会课,在课堂上教师讲得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深深地感化着每一位学生。学生理解透彻,受益匪浅。当然这是课堂教育的正效应。那么,学生走出课堂后又会怎样呢?就一定要想方设法让效应得到延伸和发展,让学生继续受到道德教育,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如九年义务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向老师敬礼》一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挂图,故事等多种方式方法,在课堂讲明了教师的任务、职责、全社会都要尊敬教师。如: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的传统。1985年我国还专门设立了教师节,以后每年的这一天都要隆重地举行庆祝活动。在朝鲜,家长在路上遇到孩子的老师,都主动让路。在日本,家长在公共场所看到穿教师服的,也会起立让座。学生懂得了教师工作辛苦的重要,明白了尊师的道理,并以自己的感受谈了尊师的打算。但是,如果学生走出教室,就把尊师的道理置于脑后,见到老师不打招呼,不问好,不讲礼貌。这就谈不上有什么外延教育的效应。

为此,教师在课堂内执教时要注意强调:不但现在要尊师,而且将来还要尊师,并且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比如九年义务教材六年级《真正的友谊》一课,教师讲清了友谊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情,它表现为互相信赖,理解、关心和帮助。我们每一个同学都需要友谊。仔细想想,当你取得成绩时,如有朋友祝贺,就会感到幸福;当你有困难时,有朋友关心,安慰和帮助,就能增加战胜困难的勇气。一个人如果缺少友谊,没有朋友,就像生活在荒寂的孤岛上。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增根说过:“友谊对人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友情,生活就不会有悦耳的和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事情不像课堂那样,朋友之间不说好歹,展不开批评,怕字当头。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他们,开导他们。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朋友犯了错误,要本着对朋友负责的态度,既要严肃批评;又要热情帮助,绝不包庇朋友。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育效应好,只是完成了品德与社会课教育任务的一个小半,是微不足道的。另一大半必须到课外让其延伸和发展,成为社会实践检验的永恒的教育正效应,这才是品德与社会课真正的成功。

二、社会外延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社会是个大课堂。因此,社会现实直接影响教育效应。尽管学生在课堂内学到了正确的思想观点,但一进入社会大课堂,就会产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师干鬼事”,“孟母三迁”更是近代相传的佳话。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社会大课堂内道德外的教育问题。如品德与社会第六册《遵守公共秩序》一课,课堂内教师讲清了遵守公共秩序的目的,意义及作用,并且要求同学们在公共场所务必要遵守公共秩序。可是学生进入公共场所,偶尔也碰到购票乱插队,购物拥挤,人群中吵闹,大声喧哗,甚至打架斗殴种种事件,破坏公共秩序行为。此時,学生中也会有人对老师的教导,对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正确观点一时淡忘,参与起不遵守公共秩序的事来。产生了教育负效应,导致教育的失败。为此,这就要提醒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课堂内不仅要讲清楚遵守公共秩序的目的,意义和作用,而且还要设法努力提高他们对是非,美丑,善恶的行为具有鉴别能力。以便在社会现实中用这种能力去评价,制止,打击这些不良行为。可见,在各种道德,观点教育中,只有坚持课内联系实际的观点,课外强化行为规范,就能收到教育的正效应,取得育人的成功。

三、家庭外延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启蒙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孩子接受道德教育效应,与家庭,父母有直接的联系。在道德规范方面,父母除了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外,还肩负着教育孩子的重任,否则,难以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如九年义务教材品德与社会课教材十一册中的《推已及人》一课,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精心设计教案,在课堂内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并且教育学生心中时时都要装着他人,为他人着想,当别人有同一困难时,要设法帮助解决,即使走出了学校进入社会,仍然不忘心中有他人。一个地区,一些群众或某些个人遭受了自然灾害,遇到困难,我们都要伸出援助之手,有钱捐钱,有物捐物,正如有一首歌词所写的“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教师深情并茂地讲述,牵动着每个学生的心。一位学生听了教师的讲解后,当场就流下了眼泪,他说:“老师,你讲得太好了。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因为我家里很穷,爸爸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家里全靠妈妈一人支撑。可妈妈心地善良,无论是村里谁家有困难,她总要去帮助、关心……”,而有的学生回到家里将教师的教导告诉父母,而父母冲着孩子说:“为别人捐钱,我们的钱来的容易吗?是父母一把汗水和泪水换来的。你捐了,老师给你一个表扬,你就先进了。真是蠢东西……”这样的父母不但没有履行教育孩子的义务,反而当着孩子的面唱反调,其影响是可想而知的。这怎么能收到教育应有的效应呢?又如,一次学校少先队大队部举行为失学儿童献爱心的活动。一位学生他家里很富裕,在这次活动中,班上其他同学都用自己的零花钱捐了,无论是钱多还是钱少,表达了自己的一份爱心。他却分文不捐,问其原因,他说家人不许他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千万不要任其不管,不捐就算了。教师可以这样做:一是立即家访,与家长交流思想,求得家庭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二是交给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凡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活动,一定要孩子参加;三是定期与家长交换意见。共同拟定教育目标,并付诸实施;四是定期召开家长会,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提供给家长,家长同时也把该生在家情况与教师交谈,部署新的教育任务,期望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总而言之,只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努力抓住外延契机,使品德与社会课的外延教育,让学生终身受益,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高尚情操的社会主义觉悟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猜你喜欢

尊师公共秩序外延
争做少年好榜样
办好教育从尊重教师开始
硅外延片过渡区控制研究
公共秩序保留制度在我国涉外法律适用中的界定
入坑
关于国际法渊源内涵和外延的重新审视
论国际私法中的公共秩序保留制度
重视科学概念教学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班级管理中的高中生公共秩序教育
公共秩序保留制度在我国运用的回顾与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