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课程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

2017-05-13王秀

魅力中国 2017年2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语文语文教学

王秀

摘要:在語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中国是诗的国度、文的国度。古代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诗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古诗文是典型的传统文化,唐诗风宋词韵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一、理解传统文化之民族气节在古诗中的渗透

众所周知,每一首古诗都寄托着诗人一份情怀,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爱国情怀、或“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思念情怀、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悲愤情怀、或“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顽强情怀、或“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悠闲情怀、“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快意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很好的引导学生品味诗句,领略和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古诗中民族精神之魂,提升古诗学习的境界。

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也在《出塞》中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曹植也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的爱国豪情。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着对学生进行崇高理想和坚贞不屈的志节教育:唐代诗人杜甫在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这样写:“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强烈的呼喊声中表现了他为穷苦人民谋利益的崇高理想;屈原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面求索”的远大抱负;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天下的凌云壮志;苏轼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和激情;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面临死亡之时,他舍生取义,表现了他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凛然正气;婉约女词人李清照也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壮志。学习中,我们不能不为他们的理想、他们的正气、他们的铮铮铁骨而感动和震撼,并激励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培养坚贞的气节,为祖国创造美好的未来。

在古诗中,诗人常常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古诗中的梅、兰、竹、菊等事物都会寄托诗人不屈不挠、清新脱俗的精神风骨,而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气节的精髓所在。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让学生了解诗人作诗的背景:出身贫寒、才华横溢的李白因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时,他愤然的在文章之中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体现了他傲岸不屈、不畏权贵的精神。

二、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直面挫折

在古诗文教学中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教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敢于面对挫折、战胜挫折。不论哪种版本的教材,都有大量可以挖掘的素材。教材让我们有了与伟人对话、触摸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灵魂的机会。

(一)运用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的坎坷经历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教这类课文可以以人物的坎坷遭遇,以及与伟人的心灵碰撞为设计重点。如教《史记》,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走近司马迁,知道其人其事。在今中外很多大文豪多历尽挫折才立书着说而名垂千古,司马迁堪称典范。把《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合读,则可见司马迁的坎坷经历、远大志向和执着精神。司马迁出生史官世家,受到良好教育,年少壮游,继承父志。然因替李陵辩解,草创未就,横遭宫刑,囚禁狱中。“最下腐刑极矣”,它是个大辱,污及祖先,见笑世人。司马迁“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几乎断送性命。他“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受尽痛苦屈辱的折磨。但他为了文采表于后世,忍辱负重,幽而发愤,最终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二)充分运用作品蕴含的哲理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运用作品中具有哲理性的语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能起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在《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王安石游褒禅山悟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官至参知政事,几番浮沉,离任回老家途中经过褒禅山,处在人生低谷,仍 强 调一个“志”,从 而 达 到 了 非 常 之 观 的 境 界。王安石就这样坚韧不拔地挺进在人生路上,遇到坎坷不轻易趴下,成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北宋卓越的政治家以及唐宋八大家之一。各类教材中均有许多这样富有思辨色彩的点睛之笔,是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难得的素材。

总结:古诗文不仅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同时也是传统文化中美丽的一页,其散发的魅力、折射出的精神、蕴育的灵魂将会永恒的扎根于传统文化之地。

参考文献:

[1]叶欣,《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年

[2]陈仁秀,《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学术期刊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年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高中语文语文教学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