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防控问题探析及应对策略

2017-05-13邢志明

魅力中国 2017年2期
关键词:信贷业务小微企业风险防范

摘要:近年来,在国务院和监管部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了对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投入和信贷资源的倾斜,积极争抢市场份额,将发展小微企业金融业务作为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根据银监部门统计,截止2016年末,我国小微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达20.84万亿元。但鉴于小微企业自身经营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加之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内生要求和经济形势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近两年来,小微企业贷款逾期率和不良率呈现出双抬头趋势。如何做到在保持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效防控风险,推动业务科学、健康发展,逐渐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

本文首先就小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原因进行归纳分析,然后剖析了商业银行在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中的存在风险因素及风险防控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最后就加强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防控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防范

在市场经济里,每个企业都是在风险中经营的,小微企业也不会例外。小微企业从创立之初到走向成熟,其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风险,由于小微企业经营者新手多,缺乏经验;同时,企业规模小,根基薄,抵御风险的能力弱,因此小微企业的任何一种风险都会带来危机,甚至于会提早结束企业的生命。因此,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一、小微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分析

每个企业在成长发展中都会经历四个时期,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小微企业在不同时期,其经营风险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大致有创业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成就风险,持续经营风险等。

(一)创业风险。在企业创立之初,如企业经营者在没有对市场需求和自身经营能力进行严密分析下,对市场上冒出的暂时需求匆忙做出反应,或者看到别人赚了大钱,也盲目跟风;或者对所上项目或产品的市场潜力缺乏深入调研,经营方向失误,导致经营效果受损。

(二)管理风险。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或进入成长阶段时,由业主或经理一个人唱“独角戏”管理企业的局面难以为继,有些经营者不注意建立一个管理班子,也不能有计划地在关键岗位上培养拟授权的对象;或者领导和管理方式不当,工作不论轻重大小,都要亲历亲为,企业主的精力和时间难以满足经营需要,其后果是企业工作受损,由兴旺转为衰落。

(三)财务风险。小微企业筹措资金的渠道很多,但各有利弊,如果经营者不善于趋利避害,便会陷入困境。另外,一些小微企业只注意利润和销售的增长,忽视现金管理,或者不考虑条件,进行育目扩张,导致固定资产投资过多,忽视资金沉淀,最终因资金链断裂走向灭亡。

(四)成就风险。有些小微企业在度过了一段好时光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自满,过分自信,急于求成,企图来个“大跃进”,但没有做好跃进的准备;或者放弃了过去获得成绩的踏实作风,把精力和时间范在投机或其它事务上。这种因成就所产生的骄傲自满也会给企业造成风险。

(五)持续经营风险。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创办人年龄增大,逐渐衰老,无法像当初那样胜任自己的工作。而当创办人或业主死亡、长期生病或丧失工作能力时,如果没有准备好由谁来接替管理责任,而其他管理者或继承人在企业里没有占有必要的股份或者威信较低,企业的持续经营就难以为继。

另外,小微企业不仅在不同生命周期面临着各类风险,由产、购、销三个环节构成的整个经营过程中,时时处处可能会产生风险,如果不能做好合理规避和防范,就会对企业的发展乃至生存造成威胁。

二、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主要风险因素以及风

险防控中的不足

面对小微企业存在的多种风险,商业银行和小微企业作为不同利益的主体,两者信息不对称,因此在开展信贷业务时难以对小微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信用情况进行全面、准确地判研,加之经济形势的变化、相关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商业银行自身方面的种种原因,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风险因素。

(一)银企信息不对称,银行对信贷业务风险的识别难度较大

小微企业大多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完善,会计报表不规范,财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等现象。一是经营过程中大多采用现金交易,很少开具发票,会计记录有限,会计核算依据缺失,会计账表可靠性差、数据不实等。二是有些小微企业出于避税的目的,有意隐瞒实际经营情况,如销售收入不入账,利润不体现。三是部分企业经营者为获取融资,夸大资产和利润,少列负债;或虚装门面,虚报规模和业绩等。四是家庭式小微企业,其企业资产与个人资产、企业费用支出与家庭费用支出难以分清,财务账表的准确性不高。

(二)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存在系统性风险隐患

近年来,能源、原材料等要素成本的过快上涨,使许多原本就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小微企业盈利空间被挤压殆尽,对小微企业生存造成了较大程度的影响。同时,物价上涨导致工人生活成本上升,工人福利意识也不断提升,促使工人工资不断被抬高,小微企业同时也面临着较高的劳动力成本压力。此外,近几年尽管国家连续降息,贷款基准利率水平较两年前有所降低,但由于民间借贷规模大幅萎缩,间接推高了企业融资成本,导致小微企业的总体融资成本并未实质降低。旺盛的信贷需求同较高的融资成本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将加大小微企业尤其是资金密集型企业的信贷风险。

(三)征信体系及制度不完善,小微企业贷款潜藏风险难以把控

一是社会信用环境和法律环境建設滞后。尽管央行一直在推动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推广和运用,但仍有部分小微企业信用和法制观念淡薄,诚信意识缺乏,存在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同时我国征信体系还不完备,银行胜诉后案件执行难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二是征信系统功能不够完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共享。比如数据上报未同步并存在遗漏,导致商业银行贷款数据与央行中心库数据不同步;信息记录不够全面,商业银行难以对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全面判断。 三是担保公司等机构的信息不对称,加大了银行贷款风险。部分小微企业由于缺乏符合条件的抵押或担保,不少银行向其提供贷款时将希望寄托成本利息极高的投资担保公司,而小微企业及经营者从担保机构获取的融资却未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反映,从而影响了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实际融资情况和信用情况的合理判断。

(四)经营效益驱动,商业银行基层机构操作性风险不容忽视

一是“尽职调查”不到位。为了争取某些小微企业客户或完成营销任务,部分商业银行基层营销人员未做到真正“尽职调查”,在未完全摸清企业真正经营情况的情况下,便同意为客户办理贷款;二是不合理降低客户准入条件。在同业在竞争中,为了争抢客户资源,部分商业银行故意降低小微企業客户准入条件或互相倾轧,对其经营资金需求量的合理性不进行测算或把握,导致小微企业多头授信、过度授信,超出其经营资金需求和偿还能力。三是忽视贷后管理。部分商业银行基层机构或信贷人员重经营、轻管理,始终将客户营销和贷款投放作为重头戏,对于信贷客户的贷后管理仅是流于形式,未完全按照贷后管理工作规定定期进行贷后走访和检查,当信贷资产出了风险之后才恍然大悟。

三、加强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防控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多方面入手,强化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客户的风险识别能力

首先,要做好人才培养。在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要减少银行的信贷风险,则对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商业银行不仅要培养一支相对稳定的、有一定规模的小微企业客户经理队伍和产品经理专家队伍,而且要为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拓展做准备,培养客户经理们多渠道、多方式了解掌握客户信息的能力及敏锐的洞察力。

其次,从非财务因素判断授信风险。针对小微企业报表与其帐务不相符、小微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的问题,银行对小微企业授信调查时,不仅要看其财务报表,更要通过观察企业生产现场、原材料、有关结算账户资金收付、纳税、用电量、用水量等指标甚至收集各类媒体、各类公告的相关信息,综合了解并分析判断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

再次,重视并建立“与业主面谈”制度。面谈是一种“信息与沟通”的有效方式,具体可通过与业主面谈,了解该企业所在行业的盈利模式、经营风险;了解经营者的品德与信用、经营思路、发展计划、对风险的认识及应对风险措施等,多角度地全面了解企业的信息。

(二)加快征信体系及相关制度建设,不断优化小微企业信用风险防范机制

一是完善征信系统,加大失信惩罚力度。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征信系统建设与管理,预防和减少有严重道德风险倾向的不良客户利用银行间的业务竞争而重复借贷或多头骗取银行资金现象的发生。同时,应为小微企业授信业务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金融法庭”,加大失信惩罚力度,构建社会诚信体系。

二是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政府的中小微企业局可先建立各地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中心,收集、汇总税务、海关、金融、社保、治安、司法等系统的企业信用信息,供社会查询,以增加企业信用信息的透明度。另外,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加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及民间融资的管理,督促其及时向人民银行上报小微企业贷款数据信息,并统一纳入征信系统,以便于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融资情况及信用状况做出准确把握。

(三)完善贷后管理机制,提升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水平

一是切实做好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不断提高贷款风险分类的真实性,及时、准确掌握信贷资产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不断健全内控机制;建立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预警平台、不良贷款报告、授信尽职、贷后检查制度等措施,有针对性地防范和控制风险。二是积极主动调整信贷结构,不断优化资产质量。要注重跟踪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信贷投入应侧重于那些专业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技术创新能力强、资产负债率较低、有较强发展后劲和长期盈利能力的企业,优先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向、产权明晰并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优秀小企业和小股份制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三是建立动态淘汰机制。商业银行应坚持“有进有退、进退结合、以退促进”的信贷投放原则,根据信用评级、风险分类、贷后检查、信贷压力测试等情况,定期对存量小企业客户进行分析评判、分类排队,制定分阶段、分步骤、分产品的退出计划,不断调整和优化小企业客户信贷结构。

(四)拓宽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渠道,合理弥补商业银行风险损失

一是适时推广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这种保险即小微企业通过购买贷款保证保险的方式向银行申请融资,相当于由保险公司为小微企业提供担保。对于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相关部门应对保险费率进行适度监管引导,并应参照针对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给予保险公司适当税费减免,降低小微企业通过保险途径进行融资的成本。同时,在保险公司给予充分保险保障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给予一定利率折扣,这样通过降低保险费率和贷款利率两种方式,不仅可一定程度上解决贷款保证保险“融资贵”的问题,而且能有效控制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

二是号召各级政府设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为补偿商业银行因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形成的损失,银监部门可协同当地金融办、工商联、中小微企业局等部门,积极与各级政府协调,探索设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对金融机构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当的补助,给予适当补偿。同时,进一步完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形成小微企业、商业银行、政府之间风险共担、利益互享的互利局面。

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的同时不可避免会面临各种风险因素,但小微企业金融业务仍然是各家银行毋庸置疑的战略选择,这不仅是银行创造利润、实现经营效益的现实需要,也是响应国家相关方针政策、积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社会责任。当下,商业银行不仅要持续做好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为广大小微企业提供广泛有效的贷款支持,更要在巩固和强化风险防控方面广开思路,狠下功夫,并在地方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的管理和支持下,稳步推进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科学、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邢志明(1985—),男,汉族,河南三门峡陕州人,经济师,金融学学士,现任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三门峡陕州支行副行行长。该同志从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10年,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先后撰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面论文近10篇,多次在当地行业协会、上级行评比中获奖,其中有两篇文章先后被《中原发展论坛》、中国建设银行《现代商业银行导刊》等刊物刊登。

猜你喜欢

信贷业务小微企业风险防范
破解小额信贷发展难题 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增长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及化解
“营改增”对小微企业的影响分析
小微企业中员工激励制度及流失管理
融资融券业务对券商盈利及风险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