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沧浪亭中思兴亡

2017-05-13肖伊绯

中国收藏 2017年4期
关键词:题跋国语抗战

肖伊绯

近日,笔者有幸寻获一篇魏建功在台湾推行国语期间的文章,其刊载于一本名为《沧浪亭记》的书中,作为此书的题跋。该文是魏建功于1948年1月24日暂驻台湾推行国语时,受其同事张宣忱嘱托而写成的。

魏建功(1901年至1980年),字天行,別号山鬼,江苏如皋人。他是文字学家、音韵学家与教育家,更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早期开拓者之一,中国国语普及与推行的先行者之一。1919年,魏建功考入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健将、著名古文字学家钱玄同的得意门生。1945年8月,抗战胜利,他以“国语会常委”的身份被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借调”去台湾推行国语。

张宣忱的岳父王一民,早年曾追随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后来又曾在台湾阿里兴办教育,因为日军侵占台湾期间的肆意横行,不得已又远走于西南后方。在颠沛流离途中,王一民经常书写古典文学名篇,以此寄托情怀。抗战胜利之前,王一民逝世,留下一篇手书《沧浪亭记》,被其女王铭心带至台湾珍藏。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决定将这篇王一民手书影印出版,由其婿张宣忱主持发行,魏建功为之题跋。

魏建功的跋文,以一笔遒劲俊朗的行楷写成,《沧浪亭记》印行时也一并将这篇跋文影印辑入。跋文虽不长,只有300余字,却将抗战胜利前后的台海局势与民众生涯生动勾勒了出来。这并非是推介书法家及其书法作品,而是要勿忘国耻与追思前贤并举,是以此举向台湾民众深入宣传国语与中华文化。

事实上,王一民手书《沧浪亭记》,原作者为明代著名文士归震川。这篇古典文学名作主要记述苏州沧浪亭自宋代到明代的沧桑变迁。该文认为显赫一时的武力威权终将让位于自持自重的文士精神,可见,其主旨与王一民抗战期间流亡西南的境遇与信念颇为契合。王一民在手书篇末题记,称“西陵老叟时年七十有五,由衡阳疏散回渝,寂处无聊,书此以自遣余生辰日”,说明这是他75岁生日时在战时陪都重庆所写。

辑入魏建功题跋的《沧浪亭记》,于1948年2月在台湾初版发行。这一册仅有十余页的薄薄小本,印制纸张油墨均粗劣不佳,开本亦小,足见当时岛内物资之匮乏,资源之紧张。但即使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之下,8个月之后,魏建功还是于1948年10月25日创办了台湾第一份国语报纸《国语日报》。这份报纸从一开始的4版发展到后来的16版,并一直发行至今,坚持每天出刊,在每个字上标记注音符号,数十年来为台湾民众的国语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根源上铲除了日本殖民者统治台湾50年强制推行日语的恶劣影响。

直至1948年12月,应时任北大校长胡适之邀,魏建功才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中文系教授。虽然从此未能再赴台湾从事国语推行工作,但由他开创的台湾国语推行事业历经半个多世纪绵延不息,早已开花结果。

猜你喜欢

题跋国语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怎样提高少数民族初中学生学习国语的积极性
唐山博物馆馆藏《史梦兰行书题跋手卷》考
容祖儿《一百个我 国语新曲+精选》
中国画题款中的钤印艺术
论刘克庄词学理论管窥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妈,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