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实证研究

2017-05-13徐丽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长江经济带区域差异

徐丽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构建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5-2014年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及变动趋势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总体发展趋势较好,但区域商贸流通业差异逐步拉大。最后指出,各省市应加强合作,加强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 商贸流通业 区域差异 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相关文献回顾

通过对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在研究主体上,以全国为主体进行研究的有曹振纲等(2011)、任保平等(2011)、齐云英(2014)、贾晓燕(2016)、肖溢(2016)、葛亮(2016);以西部为主体进行研究的有杨芳等(2013)、陈姗(2013)、肖沙浪(2015)、王娟(2015);以长三角为主体进行研究的有王欢(2015)。另外,对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进行研究的除王欢(2015)外,还包括车明明(2013)对四川省21个市(州)的农产品流通差异水平进行分析;曾艳(2014)对重庆市主城九区的商贸流通业综合竞争力进行分析;孙畅(2016)对长江上游地区的商贸流通业进行综合评价。由此可见,目前对于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研究的主要以我国和西部为主,对于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差异的研究主要以省内差异为主,还没有学者以长江经济带为整体研究商贸流通业发展问题。另外,在研究方法上,部分学者构建的商贸流通发展指标体系不太合理,或将商贸流通发展水平与影响因素相混淆,或指标体系中个别变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且较多学者以截面数据作比较,无法全面反映区域差异的变动情况。因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构建较为科学合理的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是广义上的长江经济带,研究区域是包含9省2市的大区域,即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商贸流通业主要包括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考虑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选取的统计指标数据均来源于2006-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

(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发展特点,结合前人对商贸流通業的研究和指标体系构建情况,本文主要从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两个维度构建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商贸流通规模、商贸流通结构、商贸流通设施以及商贸流通效益,共4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体系,详见表1。

第一类指标:商贸流通规模。包括4个二级指标,即商贸流通业增加值(X1)、商贸流通业从业人员(X2)、商贸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X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4)。其中商贸流通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商贸流通业产出规模;商贸流通业从业人员、商贸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反映商贸流通业投入规模。

第二类指标:商贸流通结构。包括3个二级指标,即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额占社零比重(X5)、商贸流通业从业人员占地区从业人员比重(X6)、限额以上批发业零售业之比(X7)。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额占社零比重反映商贸流通业市场结构;商贸流通业从业人员占地区从业人员比重反映商贸流通业规模结构;限额以上批发业零售业之比反映商贸流通业辐射能力。

第三类指标:商贸流通设施。包含3个二级指标,即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业法人企业数(X8)、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业连锁零售企业数(X9)、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数(X10)。其中,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业法人企业数指从事批发业、零食业、住宿业和餐饮业的限额以上法人企业数。这3个二级指标均反映商贸流通业网点设施情况。

第四类指标:商贸流通效益。包含2个二级指标,即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GDP比(X11)、商贸流通业增加值经济贡献率(X12)。其中,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GDP比是指商贸流通业增加值与地区经济总量的比重,是反映商贸流通业经济效益的直观指标;商贸流通业增加值经济贡献率指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与地区经济总量增长速度的比重,反映商贸流通业对地区经济贡献率的指标。

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在损失很少信息的前提下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这样在研究有较多相关性较高指标的问题时,就可以只考虑综合出来的几个主成分,简化研究问题从而提高效率。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步骤是,假设有n个样本,每个样本都有p个变量,时间跨度为t。建立时序立体数据表X,将时序立体数据表按时间序列纵向展开,实施的主成分分析法即为全局主成分分析。

根据上述思路,本文首先建立时序立体数据表,将选取的11个指标对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以2005-2014年相关数据按顺序进行排列。设Xi(11×12),t=(1,2,3,4,5,6,7,8,9,10)表示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12个综合评价指标组成的立体数据矩阵。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降维,提取主成分以减少变量个数,并根据各得分系数算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主成分得分值以及综合得分值,从而根据各得分值大小对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发展差异进行比较和综合评价。

实证分析

(一)数据处理及分析

本文使用统计软件SPSS 20.0对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12个综合评价指标进行分析。首先通过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与KMO抽样验证该指标能否采用提取主成分的分析方法,其检验结果KMO值为0.738,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P<0.05,这说明该指标体系适合通过降维提取主成分进行差异分析,如表2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将12个原始指标做主成分分析,以特征根值大于1为标准提取主成分,可提取3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的特征根值为5.885,方差贡献率为49.039%;第二主成分的特征根值为2.879,方差贡献率为23.988%;第三主成分的特征根值为1.093,方差贡献率为9.107%。三个主成分的总解释度为82.134%,说明提取出来的三个主成分能够包含原始12个指标82.134%的信息,这意味着由提取出来的三个主成分解释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解释力度良好。

通过正交旋转处理,三个主成分的总解释度未发生变化,但三个主成分内部方差贡献率发生变化,差距进一步缩小。这三个主成分从总体看特征根值较大,对基础指标变量解释贡献较大,而其余各变量的特征根值较小,对基础指标变量解释贡献也小,因此选取这三个主成分是合适的,分别记为F1、F2、F3。

由表4给出的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可以明显发现,第一个主成分F1在X1(商贸流通业增加值)、X2(商贸流通业从业人员)、X3(商贸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额)、X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8(商贸流通业法人企业数)、X9(连锁零售企业)、X10(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数)有较大载荷,是反映商贸流通业规模的因子。第二个主成分F2在X5(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额占社零比重)、X6(流通业从业人员占地区从业人员)、X7(批发零售系数)上有较大载荷,是反映商贸流通业结构的因子。第三个主成分F3在X11(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GDP比)、X12(商贸流通业经济贡献率)上有较大载荷,是反映商贸流通业效益的因子。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如表5所示。

由表3给出的各主成份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可以得出各省的综合得分公式为:

F=0.49F1+0.24F2+0.09F3

此综合得分用来衡量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若F得分越高,说明该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越高,趋势越好;反之,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越低,趋势越差。同时通过比较综合得分大小,还可以得出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大小及趋势。

(二)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差异分析

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发展细分指标分析。表6、表7分别反映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第一主成分F1的得分及排名情况。由于F1对商贸流通业发展规模的解释较强,可以看出,自2005年以来,各省市得分均呈上升趋势,且近十年来各省市排名变化不大,沿海的江浙两省商贸流通规模名列前茅,西南的滇黔地区位于末端。变化较为明显的是上海市在2014年降为第七。主要原因在于江浙地区发展基础较好,且人口众多,占地面积较广,因而体现商贸流通业发展规模的F1得分值较高,而同为沿海地区的上海2010年以来致力于成为全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因而在商贸流通业规模方面略显劣势。云南、贵州地处西部,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商贸流通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规模较小。

表8、表9分别反映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第二主成分F2的得分及排名情况,F2主要解释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结构。由表8、表9可以看出,上海得分值始终为正,且排名稳居第一。与此同时,另一直辖市重庆流通结构也有明显改善,得分值由2005年的0.031增加到2014年的0.645,排名也由第四跃居第二。另外,江西、湖南、四川三省流通结构相对较不合理,排名均靠后,且近十年无明显改善。

表10、表11反映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第三主成分F3的得分及排名情况。可以发现上海、浙江依然效益较高,值得注意的是贵州地区在商贸流通业效益方面提升较快,主要原因在于得益于政府的重视,大力修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商贸旅游业发展,且由于贵州商贸流通业起步相对较晚,能够更好地吸收其它省市在发展商贸流通业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流通效益较高。而安徽、四川效益相对较低,主要原因在于两省流通规模较大,在提高整体效益方面面临较大困难,还需要采取更多有效措施。

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发展综合指标分析。表12、表13分别反映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商贸流通业综合得分及排名情况。从表12可以看出,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重庆、四川两地上升趋势明显。从各省市综合得分来看,2005年仅有江浙沪综合得分为正值,至2014年,安徽、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均由负值转为正值。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及中部地区的江西综合得分仍为负值,但三省综合得分均呈上升趋势。由此可见,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总体发展较快。从表13的排名变化情况来看,上海排名下降为第三,江苏跃居第一,江西排名最末。

结论

本文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可知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较好,各省市近年来商贸流通水平不断提升,但各省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且省市之间的差异正逐步增大。具体来说,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发展主要取决于流通规模、流通结构、流通效益三个方面。综合得分值排名前三的江浙沪地处沿海,经济水平较高,商贸流通优势明显,流通结构合理、流通效益较高。但在流通规模方面,上海由于占地面积小,且近年来致力于打造全球金融中心,因而流通规模增速慢于江苏和浙江。另外,湖北、湖南、重庆、四川综合得分排名居中,在流通规模方面,由于四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为接近,因而排名也不相上下。在流通结构方面,湖南、四川两省得分值远低于湖北和重庆,但在流通效益方面,湖南、重庆表现较好。因此湖南应重视提高商贸流通业人员素质,湖北应侧重于减少商贸流通各环节费用,而四川应加强在人员、业态、设施等方面的提升。综合得分值排名最后的是中部地区的安徽、江西以及西部地区的贵州、云南四省。贵州和云南虽然流通规模排名靠后,但两省流通结构却相对较为合理,原因是两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贸流通起步较晚,一方面造成规模相对排名靠后,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吸取其它省市发展商贸流通业的经验和教训。此外,贵州流通效益排名靠前得益于近年来贵州省政府对商贸旅游业发展的重视。值得一提的是,中部地区的安徽、江西分别在流通效益和流通结构方面远远落后,同样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改善商贸流通设施、刺激居民消費、提升对外吸引力等。

参考文献:

1.曹振纲,金涛,马小勇.我国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商业时代,2011(33)

2.任保平,王辛欣.商贸流通业地区发展差距评价[J].社会科学研究,2011(2)

3.齐云英.我国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性分析[J].商业时代,2014(32)

4.贾晓燕.我国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影响因素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6(3)

5.肖溢.我国商品贸易流通的地区差异探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8)

6.葛亮.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协调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6(11)

7.杨芳,刘晓荣.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特征分析—以甘肃省为例[J].甘肃理论学刊,2013(6)

8.陈姗.西部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变动趋势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3(4)

9.肖沙浪.西部商贸流通业发展内部差异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7)

10.王娟.我国区域商贸流通业发展内部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西部地区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6(12)

11.王欢.长三角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差异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33)

12.车明明.四川省农产品流通发展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13.曾艳.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城区商贸流通业竞争力提升研究—以重庆南岸区为例[J].商业时代,2014(25)

14.孙畅.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的长江上游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综合评价[J].当代经济管理,2016(5)

猜你喜欢

商贸流通业长江经济带区域差异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