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区域物流空间布局及演化特征分析

2017-05-13何章磊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区域物流产业集聚空间分布

何章磊

内容摘要:现代物流业已成为衡量地区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之一,是支撑未来区域经济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本文以安徽省16个地市为实证,通过统计分析和计算区位基尼系数、区位熵指数发现,安徽省区域物流空间聚集态势逐渐增强,各地区物流业集聚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研究2004—2015年安徽省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Morans I指数变动表明,物流产业集聚度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邻近地域的物流业出现聚集趋势,安徽省区域物流已演化形成“一带两团多点”的空间发展格局。

关键词:安徽省 区域物流 空间分布 产业集聚

现有研究多关注于宏观层面的区域物流产业空间分布与物流网络节点布局问题,对某省区域物流产业空间分布模式及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的实证性研究较少。本文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安徽省区域物流空间相关性,揭示区域物流空间布局、分布类型与时空演化特征,为优化安徽省区域物流空间布局,实现区域物流协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计算安徽省物流业的区位基尼系数与区位熵值,测度安徽省区域物流空间组织的变化情况,分析研究区域物流空间组织演化特征。

区位基尼系数。区位基尼系数是测度某产业在区域内聚集程度的重要指标,数值越大说明产业聚集程度越高、分布越集中。利用区位基尼系数测算产业聚集程度,主要研究对象是各区域单元的产业份额,计算公式为:

其中, Gw为安徽物流行业基尼系数,n为市级单位总数,w为变量 wi的均值,产业份额wi表示i 市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的产业规模占安徽全省总产业规模的比重。若把wi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计算公式可简化为:

通常, Gw值小于0.3说明该产业空间分布分散,集聚程度低;0.3—0.5说明产业较集中;0.5以上说明产业高度集中,集聚程度高。

区位熵。区位熵是衡量产业效率与效益的分析工具,用来测算不同区域产业的相对集中程度,通过计算区位熵可以反映安徽省各地市物流业的分布情况。其计算公式是:

其中, LQiw为区位熵, Eiw为 i市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的产值, Ei为 i市生产总值; Ehw为所有区域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生产总值, Eh为所有区域生产总值。区位熵值大于1.5表明物流业在该区域集聚程度高,1.5—1.0表明物流业在该区域集聚程度一般,小于1.0表明物流业在该区域集聚程度较低, LQiw值越大,说明该区域物流产业集聚程度越高(陶婷婷、熊宇平,2016)。

空间自相关分析。区域间的地理事物或属性在空间分布上普遍存在相关性,空间自相关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的属性或变量观测值存在潜在的空间关联性。全域空间自相关分析能描述属性或变量值在区域内总体空间分布趋势,反映空间邻近区域间的相关程度,为了分析区域物流业是否具有空间相关性,本文选用全域自相关度量指数Global Moran's I来测算安徽省物流产业的空间自相关程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n为研究区域总数,Xi、Xj是第i个区域和第j个区域的属性变量值, Wij是区域单元i和区域单元j之间的空间权重。Moran's I取值介于[-1,1],指数值越接近于1,则表明空间正相关程度越高。

局域空间自相关是用来揭示区域局部单元与邻近单元变量值之间的相关性或差异性,进一步分析区域物流产业是否存在局域空间相关性,本文采用Morans散点图来分析说明安徽省各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局部空间相关性和差异性特征。Morans散点图以( x,Wx)为坐标轴,描述变量x 与其滞后因子 Wx间的相关关系,Local Moran' s I指数可看作为Wx对于x 的回歸系数。Moran 散点图的四个象限分别对应于各局部单元与其邻域间物流产业的四种集聚类型,第一象限 (HH类型)、第三象限(LL类型)代表空间正相关,第二象限 (LH类型)、第四象限 (HL类型)代表空间负相关(林翊、陈俊滨,2015)。

(二)数据来源

物流产业涉及行业范围较广,国内学界尚未对“物流产业”作出明确界定,大多数研究采用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以安徽省16个地市为研究单元,考虑到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选取2004—2015年时段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值作为替代指标,分析研究安徽省区域物流空间布局及其组织演化特征。引用数据均来自安徽省统计局公布的历年《安徽省统计年鉴》与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详见表1。

安徽省物流业空间组织演化特征

(一)区域物流空间集聚趋势明显

通过区域某产业产值的动态数据分析可以说明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变情况,根据区位基尼系数计算公式得出安徽省区域物流区位基尼系数如表2所示。2004—2015年,安徽物流业区位基尼系数处于低位震荡状态,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最小值0.242出现在2006年,此后区位基尼系数呈现逐步增长态势,2015年的最高值仍未达到0.4,这说明安徽省物流产业整体集聚程度不高,区域物流空间布局经历了由分散向较集中的演化过程,物流产业集聚发展趋势明显。

(二)区域物流发展存在异质性

2004—2015年安徽省各地方物流业区位熵值详见图1,2005年安徽省有10个城市区位熵值小于1.0,到2015年区位熵值小于1.0的城市只有4个,全省物流产业集聚发展趋势明显。2015年省会都市圈内的合肥、六安与皖北城镇群内的亳州、阜阳地区物流业区位熵值均大于 1.0,研究期内呈现出明显上升态势,说明上述区域物流业空间集聚程度不断增强;沿江城市芜湖、安庆与皖中城市蚌埠、淮南物流业区位熵整体下降趋势明显,反映研究期内上述区域物流业出现扩散迁移,空间集聚性有所减弱。由此可见,目前安徽省区域物流整体集聚程度较低,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表现为空间集聚发展和扩散转移并存,尚未形成集聚优势明显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

(三)区域物流由“一极两群多点”向“一带两团多点”演进

通过对各城市物流业产值区位熵计算,研究发现安徽省区域物流空间格局呈现出由“一极两群多点”向“一带两团多点” 演进的特征(见图2)。“一极两群多点”代表了2005年安徽省区域物流的空间格局特征, 即一个聚集度高的城市(京沪铁路枢纽蚌埠),两个物流产业集群(淮北与亳州构成的皖北区域物流集群、芜湖与宣城构成的皖江流域物流产业集群),多点(省内其他城市);“一带两团多点”是在合肥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芜湖、阜阳等地列入国家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和长江经济带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推动下形成的区域物流空间新格局,即皖江现代物流产业带(由芜湖、宣城、池州构成),两大物流组团(由合肥、 六安、滁州构成的省会经济圈物流组团和由宿州、亳州、阜阳构成的皖北城市群物流组团),多点(其他城市)(沈玉芳、王能洲等,2011)。

(四)安徽省区域物流空间自相关分析

为明晰安徽省区域物流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本文运用GeoDa空间数据分析软件计算出2004—2015年安徽省区域物流Moran's I 指数值,详见表3。研究期内Global Morans I指数值均大于0.15,对Global Morans I指数进行空间自相关性检验,序列数值设为999的状态下p值均小于0.05,表明安徽物流业集聚度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在5%置信水平下具有显著性,说明安徽省各城市物流业发展具有空间相关效应,邻近地市物流产业呈现出空间集群发展的趋势和格局。研究期内Morans I出现了2次波动,拐点出现在2010年,2005—2010年Morans I逐年下降,全省区域物流发展表现为扩散转移的态势,空间集聚效应有所减弱;2010年后Morans I进入上升阶段,反映安徽物流业发展空间格局发生显著变化,产业空间格局由分散向集中演变,合肥物流圈、皖北物流圈与皖江现代物流产业带三大聚集区域已初步形成,全省区域物流总体呈现出稳步集聚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

(五)安徽省区域物流局部空间演化特征

为了弥补全局空间自相关无法揭示局部空间集聚关联性和区域差异性的不足,进一步研究安徽省区域物流局部空间格局的演变情况,输出2006年、2015年Local Morans散点图(见图3),对安徽省区域物流局部空间变动与关联特征进行分析。2006年、 2015年安徽省区域物流局部空间相关模式分析结果(见表4)表明,研究时段安徽省多数城市位于第一、三象限内,空间正相关城市数量分别占总数的76.5%、81.3%,马太效应显著,全省区域物流空间集聚特征明显。HH集聚区主要位于合肥、芜湖,LL集聚地区有所增加,表明安徽省区域物流空间格局和集聚特征具有稳定性,空间演化过程主要为HH-LH(蚌埠)、HL-LL(安庆、宣城、亳州)模式,即本地区单元相对模式发生变化,邻近单元没有变化,空间格局演化路径为高值集聚区向低值集聚地区转化,区域物流集聚水平处于初级阶段(谢守红、蔡海亚等,2015)。近年来属于LL类型的地区数量有所增加,超过全省地区总数2/3,大多位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皖北和皖南山区,说明安徽区域物流产业集聚发展存在空间差异性,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明显滞后。

结论

本文以安徽省16个地市为研究单元,采用区位基尼系数、区位熵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对2004—2015年安徽省区域物流空间布局和时空演化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主要得出下列研究结论:

研究期间内,安徽省16个地市物流业产值均较快增长,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省会都市圈与皖江经济带区域物流发展水平明显高于省内其他地区,城市间物流业发展水平差异呈现扩大化趋势。2004—2015年安徽省物流业区位基尼系数与区位熵变动情况表明,区域物流业空间布局经历了由分散向较集中的演化过程,呈现由“一极两群多点”向“一带两团多点” 演进的特征,空间集聚发展趋势明显;但区域物流集聚水平处于初级阶段,缺少集聚带动效应明显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安徽区域物流业空间集群发展趋势与集聚特征明显,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三大物流产业聚集区域已初步形成,呈现出稳步集聚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但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明显滞后,集聚發展存在空间差异性。研究期内安徽省区域物流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区域物流以合肥、芜湖、阜阳等城市为中心呈现集聚格局,西南山区和皖北片区由于交通不便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低等原因集聚程度较低,低值集聚区域有所扩大。

参考文献:

1.王能洲,沈玉芳,张婧等.区域物流空间整合研究——基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实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8)

2.戴平生.区位基尼系数的计算、性质及其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32(7)

3.陶婷婷,熊宇平.物流业产业集聚空间特点与集聚形式——基于中国省域数据的测算[J].商业经济研究,2016(11)

4.林翊,陈俊滨.中国省域流通产业发展的时空格局分析[J].产经评论,2015,6(6)

5.沈玉芳,王能洲等.长三角区域物流空间布局及演化特征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4)

6.谢守红,蔡海亚等.中国物流产业的空间集聚及成因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5,34(4)

猜你喜欢

区域物流产业集聚空间分布
白龟山湿地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区域经济环境下区域物流发展机理研究
区域农产品物流交通量分布预测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