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辩证思维的三柄“利剑”

2017-05-13陈前国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利剑眼光慈善

陈前国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关于“深刻”的具体要求之一。如何发现和挖掘本质,如何揭示和梳理内在联系,这就需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与辩证分析的方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的观点,是辩证思维的三柄利剑。要形成良好的辩证思维习惯与能力,需用理性、善意、积极的眼光看待問题,这样才能明辨是非真伪,写出有辨证色彩的文章。

[范文例举]

事了拂衣去

有趣的公益绘本固然可借精巧的创意,引发一时的关注,却只在观者心中激起浅浅涟漪,时过境迁,真正的环保观念杳而未树。众筹扶贫固然新颖务实,可与金钱交易捆绑的慈善难免被异化为商家推销农产品的新渠道,真正的贫困山区困境远而未及。

而只有通过“墙上的餐桌”这般匿名化、生活化的公益行动才能充分调动每个普通人践行慈善的热情,同时保护受助者的尊严,让他们不再卑微地俯首受赠,而能坦荡地接受世间善意。

孟子曾说“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可见尊严是人之本心,无论顺境逆境,生而为人的庄严让我们不愿摇尾乞怜,接受高傲的馈赠。因此在慈善活动中,对尊严的呵护显得尤为重要,否则会从善的起点,迷途步向恶的深渊。

最佳的公益静默温柔,润物无声。在印度孟买的贫民窟中,生活着的是被贫苦压弯了腰、被风霜磨去了傲气与生机的人。但特蕾莎修女的到来,为这里送来了人性光芒。她为贫困者、伤残者送饭喂药,事必躬亲,一丝不苟,满怀爱意。她亲切叫每个人的姓名,为他们的回报道谢,以平和的奉献者而非自傲的施舍者的身份关怀一切不幸的生命。

鲁迅曾说“无尽的远方,无限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诚然,将每个生命看作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就会懂得对尊严的保护是公益的底线。

匿名化的慈善,简便易行的赠予方式,更能让公益平民化,不再是特权阶级的专属,不再是镁光灯下令人发指的炫富游戏。《菜根谭》中云:“道德勿太高,当使其可行。”并非每个人都有毁家纾难、殒身不恤的绝高道德标准,将公益事业作为毕生的追求。将公益活动融入生活,成为餐后的一次无心之举,更能为助人者提供方便。

勿以善小而不为,“墙上的餐桌”倡导的正是一种鼓励微善、拒绝伪善、更加人性化也更加可行的公益。

最佳的公益绝不是高调张扬,以数字取胜的表演。陈光标每次做慈善之时,必将人民币四处飞撒,让受助者捧着现金在镜头前感恩戴德地微笑。尽管有人认为只要捐出钱款便是真慈善,可又有谁能扶起在这场浩然功利展示中倒塌的尊严?

因此最佳慈善应如李白所写的“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施助者没有资格去俯视那些由命运决定他们不幸的人,“墙上的餐桌”,善莫大焉!

(深圳高级中学 王 冰)

[范文解析]

本次作文题目是比较“公益绘本”“众筹扶贫”与“墙上的餐桌”三者的优劣。本文可贵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比较与鉴别共存。基于同一个目的,往往会出现不同的做法。做法本身固然没有对错之分,但结果往往有优劣之别。在文章开头部分,作者将三种公益进行权衡比较,既肯定了各自的优势,又指出了各自存在的不足。作者为什么选了“爱心饭菜”这一项?作者心里有一把比较的标尺:公益是否是真的爱心,而爱心的传递是否需要保护受助者的尊严。

2. 感性与理性同在。作者提出的核心观点是既要乐于帮人,更要学会助人。作者先从感性角度讲,肯定并倡导通过生活化的公益行动充分调动每个普通人践行慈善的热情。接着用大量笔墨重点从理性角度冷静分析,指出助人纵然重要,但不得当的救助方式,反而会伤害救助者的尊严,甚而损害社会风气。

3. 发展与联系齐备。作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把“公益”这一热点置于现代信息洪流中,人们在不断地呼唤新的公益,而公益又一次次似乎被曲解。为什么被曲解,作者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前因后果,发现原来是行善者的道德出了问题。为了让公益更加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最后作者鼓励微善,拒绝伪善。

[类文生成]

学会用转换的角度去看待对立的事物

近年作文,很多话题材料往往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大多呈对立关系。对立关系的内容,其实并不冲突,也不是非黑即白。只不过是要求我们从不同视角去看待,或主观或客观,或正面或侧面,或主要或次要,或强调或补充,或从积极的方面去思考,或从消极的因素去防范,或将不利的情况转化成有利的条件。在转化这个环节上,要充分挖掘出二者的共性与相交的轨迹,一旦统一到同一个焦点上就有话可说,做到自圆其说就很容易了。比如在写作《朋友与对手》时,朋友与对手表面上看对立的,但如果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将对手转化成朋友就非常好了。参考立意:1. 人生要有朋友,更要有对手;2. 对手可能成为朋友;3. 对手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朋友。

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新生的事物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我们评价事物的标准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只有用发展的眼光和积极的心态去看待,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权衡利弊,分析得失时,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既要保留优秀传统,更要彰显时代特点。用发展的目光,就是要摒弃陈旧的观念,要站在立意的制高点,高瞻远瞩地把握时代脉搏,关注事物的最新动态,了解事物的最新进展,摸清规律,顺应潮流。比如2016年高考浙江卷题目“虚拟与现实”。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写此文时可站在时代的前沿,或立足现实,盯住未来,权衡分析这种新事物带来的利与弊,扬长避短,最后明确观点。

学会用综合的理念去解决矛盾的事物

单一地或极端地解决问题,往往会使问题的发展走向反面,而综合考量,才会得出最佳答案。综合的理念,就是将片断的、零碎的汇总起来,用独到的眼光去甄别、筛选,把最正确、最有益的东西提取出来。综合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批判的过程;综合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写作时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综合协调各种复杂的关系,防止顾此失彼,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拿来主义》一文在批评了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态度——“不敢接受、全盘否定、全盘接受”之后,明确指出: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有感写作]

人生有时需要做“加法”,不断地自我加压,执着地追求下去;有时又需要做一些“减法”,该放下就放下……关于做好人生“加减法”的问题,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题目解读]

这是一个充满辩证思想的题目。“加”什么?“减”什么?“加”和“减”是取其一,还是二者兼顾?这是在行文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从加法的角度去考虑,可多写增加人生的价值和内涵,会使人生更富有。

从减法的角度去考虑,要写出剔除人生的错误和失意,就可以做一个简单的人,也让心情“瘦身”。

从综合的角度来考虑,那就要将加法和减法视为生命中的两个轮子,不可或缺,人生应该在加法和减法中实现价值。

猜你喜欢

利剑眼光慈善
用好安法利剑 维护长治久安
慈善义卖
环保督察,利剑出鞘
利剑出鞘
心态决定眼光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亮出质疑的“利剑”
看医改 医患各有眼光
想着孩子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