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没有真相

2017-05-13马未都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和氏璧赵匡胤皇上

马未都

项羽火烧阿房官出自杜牧

赵匡胤黄袍加身一夜就做了皇上。做了皇上以后,事情就没那么好办了。要平定江山,就得让人家都服气。做了皇上,舒服了,闲着没事,赵匡胤就到后院打鸟。这鸟打得正高兴呢,群臣要求相见,说有急事,皇上赶紧就回来了。回来一看,奏上来的都是平常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皇上就说,你这事有那么急吗?大臣却说,起码比你打鸟急!这宋代文人治天下,还真不怵皇上,敢跟皇上顶嘴。皇上急了,拿柱斧随手一挥,把大臣的牙就打落了。大臣不干,低下身子去捡牙,揣在怀里收着。皇上看着就怪了,说你想于吗呀?难道你还想告我不成?大臣回答说,我怎么能告皇上呢?自有史官记录此事。皇上一下子就慌了。过去的人,不管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都有一怕,都知道有个因果报应,自我都有极强的道德约束。皇上就说,这么着吧,你也甭生气了。我也是一时生气,我赔你东西吧。于是,又赔黄金又赔丝绸,赔了一大堆东西。这事就算了了。但此事还是记录在野史之中了。这事到底有没有呢?不知道。但它说明了一个事实,宋代是以文人治天下,宋代文人的地位非常高。

宋代对文人非常宽容。修文偃武更是宋代的国策,这也使得宋在中国历史大朝代中成为唯一一个跨过三百年的朝代。

三百年对中国历史来讲就是一个大限。比如周朝将近八百年,分成了西周、东周,而东周又分春秋、战国,各二百多年,都没到三百年。一个王朝就跟人一样,也是有一定寿数的,唯一跨过三百年的只有宋朝,两宋加起来长达三百一十九年,就因为它是以文人治天下的。而上面这个故事讲的就是文人的作用。

南宋有一本书叫《谈苑》,跟现在的小说差不多,就是一本小说集子。书中说,开宝中王师围京陵,就是把李煜围了。赵匡胤想,你李后主成了一个手下败将,那你就应该到我这儿来拜谒,来给我磕头啊。但李煜没来,有大臣就给赵匡胤解释,说他不是拒绝来,而是不敢来。宋太祖正色道:你也别多说,没有用,江南也没有罪,他们也没什么罪,但天下是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是赵匡胤最有名的一句话,载入了史册。这事是不是真的我们也不敢说,但这说明了赵匡胤的一个治国理念。这个故事记载在南宋一本叫《类说》的书上,它引用的正是《谈苑》。对于读者来说,真伪不重要,其中的道理才重要。

再比如,项羽烧阿房宫是不是历史真相呢?一般人都认为是。阿房宫到底烧没烧?其实谁都不清楚。为了找到答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西安文物保护单位用了好几年时间,也没有找到大规模火烧的痕迹。就怀疑阿房宫根本就没有建成过。但阿房宫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都是有记载的,说它确实存在。其实,阿房宫根本就没有建完,只是建了一部分。那么,项羽烧的是阿房宫吗?不一定。据《秦始皇本记》记载,项羽烧的是秦宫室,就是正宫,而不是行宫。《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说:火烧秦宫室,三月不灭。这事准不准呢?有可能是准的。因为司马迁写作的时代距离秦代非常近。

之所以说项羽一把火烧了阿房宫,是因为杜牧的《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但杜牧生活在唐代晚期,离秦朝有一千年时间,一千年以后的一个诗人写的一句话,就这样变成了所有人的史实?在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勘察中,并没有发现一处被大火烧过的痕迹。与此同时,在秦都咸阳第一、第二、第三宫殿处,却都有火烧的痕迹。因此,《史记》记载项羽当时烧的应为秦都咸阳宫,而不是阿房宫。这就是拿证据来说话,但这事的真假其实也不重要。

和氏壁改制为传国玺的故事缺乏实证

秦朝发生的很多事情,我们都已经不清楚了,最不清楚的事情,是和氏璧是否变成了传国玺。一个帝制王朝建立以后得有一个证据,就是谁说的为正史,或者谁是正宗,所以要做一个国玺。秦始皇要把国玺做好,好代代相传。国玺上刻有八个大字,据说是李斯写的,叫“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话说得多好,意思就是说我这寿命,都不是自个儿白来的,而是上天告诉我的、给我的,因此我既要活得久又要兴旺。

后来,这传国玺哪儿去了呢?不知道。传国玺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据说是用和氏壁做的。和氏璧后来变成了天下宝玉,一个是和氏璧,一个是随侯珠,两件都是国宝。皇帝用和氏璧改制了玺。玺是皇帝用的大印,代表国家权力,天子所配日玺,臣下所配日印。后来,皇帝的玺改为了宝,清代皇帝印章都是什么什么宝。史书记载,称传国玺四寸见方。问题是,和氏璧怎么才能做成玉玺呢?我们都知道,璧再厚也不过一厘米,出土的从战国到汉代的玉璧,最大的也就30多厘米长,厚度也就一厘米,怎么才能做成玺呢?我死活想不通这事。

关于传国玺的下落,说法五花八门。这东西到底什么时候丢失的?不知道。

中国人历来认章不认签名,就是因为有印章文化。至少从战国开始,印章就比较流行,印章文化长期伴随着中国人。到今天,中国人在合同最后一句都愿意写上“盖章有效”,签字都不重要,一定要盖个章。早期战国到汉的印章都比较小,—般人的甚至不到一厘米见方。当时最大的印章就是皇帝的了。现在能看到的实物,就是南越王出土的印章,其中有两方比较说明问题。第一方是金印,三厘米见方,高一点八厘米,上面写着“文帝行玺”。它自称是帝,其规制应该跟帝制是一样的。还有一方玉印略小,就是2.3厘米见方,而高度也是1.8厘米,也写着“帝印”。

我13岁那年(1968年),陕西咸阳有个大我一岁的孩子,下学回家,远远看见地上有一东西,拿脚一踢,出来了,上头雕得挺好玩,下面还有字,但一个都不认识,他就攥着这玩意儿回家了,拿回去给他爹看。他爹也不认得,拿着东西就去了西安。到了西安,他想:我得找一明白人看看。就去了博物馆。他本来想干吗呢?他想自个兒磨一个章,就是把印纹磨下去,刻上自己的名字。大部分民间使用的印章都是用石头刻的,印材都是寿山石、八林石、青田石,这些石头都非常软,拿刻刀就能刻动。但玉刻不动,也没那么好磨,就没刻成。

他拿到博物馆找人看,发现原来是皇后之玺。原来,孩子路过的地儿是个墓葬区,他捡到这印的一千米外就是刘邦和吕后的墓葬。人家就开始推算,皇后之玺,这东西有可能就是吕后的印。这印边长2.8厘米,高2厘米,跟“文帝行玺”的规制差2毫米。“文帝行玺”是汉代的东西,皇后之玺也是,这就证明,当时最大的印章也就3厘米见方。《汉宫旧仪》还有记载,说皇后的玉玺文与帝同。这玉玺全国仅见一只,肯定是西汉遗物。在学术上也没有争议。在1968年那会儿,文物根本不值钱,也就没人造假。如果这东西被这农民攥到今天,他拿出来给谁看谁都不信,人会说,您捡的?那我怎么没捡着啊?如果这玉玺在民间存到今天,肯定争议巨大,很多人会认为不是真的。这就是鉴定上的—个难点。

印章后来是越做越大了,尤其是皇帝的玺。汉代的玺大约3厘米见方,到清代就十厘米见方了,一路走下来,越来越大。如果有人说有个帝制的印章,大概多大,就能推算这东西大概是什么时期的。这就是一个规律性的东西。规律从某种角度上讲也是一种道理。知道了这个道理,就可以进行合理的推算。所以,关于和氏璧国玺的记载,从证物角度讲,一定是有误的。

为什么要用玉来做印?因为中国人认为玉有信。玉器一旦雕成印章,就不得更改了。金属就不成,金属还可以熔化后重新还原,故没有信誉。所以,明清两代国玺和皇上用玺都是玉制的。还有一个词叫“天降祥瑞”,瑞就是玉。

还可以以此反推。比如随侯珠的故事,随侯救了大蛇,放生了。有一天,随侯遇到风浪,大蛇就从水里冒出来,托着一个夜明珠。这故事听着就不真,因此和氏璧的故事也可能失真。但故事失真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传递的信息。这个信息是故事所要讲明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像卞和这样的人发现了荆山这块宝玉,最终一定要献给楚王,将其价值体现出来。

所谓历史的真相,实际上我们是没有能力还原历史真相的。我知道的历史就是从书上看来的,我把书背下来给你讲一遍,但不一定就是真相。但是,我们又很怕历史虚无主义,因为大的脉络是清楚的,每个朝代的兴衰也是清楚的。要不然,唐太宗也不会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有这样一件事:太祖赵匡胤问赵普天下何物为大?赵普说这事你得让我想想,我现在没法回答你。赵普回去想了一宿,回来告诉皇上,说我觉得天下道理最大。赵匡胤听了频频称赞,说你说的真是这样。按一般人理解,赵普要巴结皇上,就会说天下肯定是天子最大啊!但赵普说是道理最大。所以,我也强调: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摸出这个道理,或者理解这个道理,或者懂得这个道理,或者传播这个道理,就是我们今天读史的真谛。(选自《都嘟》)

猜你喜欢

和氏璧赵匡胤皇上
辗转相传
完璧归赵
拔刺
不当皇帝就听话
完璧归赵
美玉和氏璧
一赏一罚的用意
曹彬打酒
皇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