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稻中浙优10号机插产量结构分析及高产栽培技术

2017-05-12林建军

农业与技术 2017年7期
关键词:机插相关分析栽培技术

摘 要:本文对优质稻中浙优10号机插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进行了调查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均呈正相关,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有效穗数次之,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高产栽培技术上要主攻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數,并协调好各产量构成因素间关系,创造理想的高产群体结构,充分发挥该组合的增产潜力,从而实现高产稳产。

关键词:中浙优10号;机插;产量结构;相关分析;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1033

中浙优10号是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用中浙A与06制7~10配组而成的中籼三系杂交稻组合,2012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审定(审定编号:浙审稻2012014),2014年通过福建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引种审核(品种引种编号:闽种引稻(2014)第001号)。2012年参加福建省中稻引种试验,平均产量614.4kg/667m2,比对照II优明86增产8.3%,达极显著水平。2013年参加福建省中稻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41.6kg/667m2,比对照II优明86增产15.9%。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82.6%,精米率73.7%,整精米率32.2%,粒长7.0mm,长宽比3.0,垩白粒率41.0%,垩白度5.2%,透明度2级,碱消值4.4级,胶稠度82mm,直链淀粉含量14.2%,蛋白质含量9.2%。该组合群体整齐,株型适中,分蘖力较强,穗大粒多,结实率高,后期转色好,米质较优,产量高。武平县承担了“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农业部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福建省粮食产能区增产模式攻关与推广”项目,2014年引进该组合在项目建设示范片进行品比试验、品种展示与示范,结果中浙优10号品比试验产量630.2kg/667m2,比对照II优明86增产10.66%,2015年扩大示范,面积达667hm2,2016年扩展至全县各乡(镇),面积达1500 hm2以上,2015年和2016年在中山、岩前、象洞、十方、武东、中堡等乡(镇)建立中浙优10号一季晚稻机插示范片,经测产验收,平均产量分别达581.6kg/667m2和583.1kg/667m2。该组合已成为武平县目前中、晚稻种植面积较大的优质高产主栽品种,为探讨其产量构成因素的相互联系及对产量的作用,笔者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为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农机农艺相结合,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促进该品种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6年中山、岩前、十方、武东、中堡等乡(镇)建立的中浙优10号一季晚稻机插示范片调查结果,选取不同区域、不同生产条件、不同产量水平随机调查30坵田,对其产量结构进行考查,对产量进行实收,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计算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各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异系数、相关系数和通经系数,分析各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产量的作用大小。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构成因素田间调查结果及变异系数分析

30坵田调查结果,有效穗数变幅13.07~17.38万穗/667m2,平均为14.47万穗/667m2,变异系数7.276%;每穗总粒数变幅173.8~208.2粒,平均为183.2粒,变异系数11.071%;结实率变幅84.6%~93.1%,平均为88.3%,变异系数1.274%;千粒重变幅27.4~27.9g,平均为27.6g,变异系数0.892%。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每穗总粒数11.071%、有效穗数7.276%,结实率1.274%、千粒重0.892%(表1)。说明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对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的影响较大,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要进一步提高产量,须主攻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

2.2 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大且为正值,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结实率和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小,虽均为正值,但相关性不显著。各产量构成因素间,每穗总粒数与结实率呈负相关,其余均为正相关关系(表2)。

2.3 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通径分析表明,每穗总粒数、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通径系数分别为0.6728和0.5291,结实率、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小,通径系数分别为0.1607和0.0825。从间接效应看,有效穗数通过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对产量产生的间接效应总和为-0.3530,小于剩余因子,间接效应小;每穗总粒数通过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对产量的间接效应总和为-0.2958,小于剩余因子,间接效应小;结实率通过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对产量产生的间接效应总和为0.1330,大于剩余因子,间接效应较大;千粒重通过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对产量的间接效应总和为0.0737,小于剩余因子,间接效应小(表3)。

2.4 线性回归方程

经计算,产量Y与有效穗数X1、每穗总粒数X2、结实率X3、千粒重X4产量构成因素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709.9027+16.6753 X1+5.7148X2+7.0522X3+10.4861X4。方程经F测验达极显著水平。上述方程说明,当4个自变数均取平均水平时,有效穗数X1每667m2增加1万穗可提高产量16.6753kg/667m2;每穗总粒数X2每穗增加1粒可提高产量5.7148kg/667m2;结实率X3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提高产量7.0522kg/667m2;千粒重X4每增加1g可提高产量10.4861kg/667m2。

3 高产栽培主要技术要点

3.1 高产栽培主攻策略

中浙优10号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主要为直接作用,每穗总粒数是影响产量的最大因素,其次为有效穗数。因此,中浙优10号一季晚稻机插高产栽培应主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确保足穗大穗,发挥其穗大粒多的内在优势,在此基础上,协调好各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创建理想的高产群体结构,保证一定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促进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协调发展,实现高产稳产。

3.2 机插育秧技术

3.2.1 种子处理

按晒种、消毒、浸种、催芽至90%种子破胸露白即可播种。浸種可用25%咪鲜胺2500倍液浸种8~12h或40%强氯精300倍液浸种12h;拌种可用35%丁硫克百威10g拌种1~1.5kg;消毒可用50%敌克松800倍液对秧畦和盘土消毒。

3.2.2 制作营养土

用水稻全营养基质70%+稻田土30%,或水稻全营养基质60%+菜园土40%,或鱼塘泥,或肥力较好的稻田土。

3.2.3 适时播种

每667m2用秧盘20~23盘,每盘播干谷65~75g、芽谷85~95g,在6月上旬至中旬前中期播种,秧龄15~20d,叶龄3.5~4叶。

3.2.4 暗化育秧

将播种完的秧盘集中叠盘堆放,最上面用一空盘覆盖并用黑膜覆盖,高度不超过20盘,温度保持初始6h36℃,后降至30~32℃,最后6h降至20~25℃,一般2d左右完成出芽、绿化后移至工厂化育秧温室或炼苗大棚或露天大田进行育秧。

3.2.5 秧苗管理

肥管:露天大田育秧的,秧田基肥按每667m2大田用盘施1~1.5kg三元复合肥并与畦泥充分混合,2叶1心用1%~2%浓度复合肥液喷施。水管:前期盘泥湿润,中后期注意控水防旺长,盘面不发白、秧苗不卷叶不浇水,移栽前排水促盘根团结。化控:1叶1心时用300PPM浓度多效唑进行化控,播后及时覆盖防虫网。防病虫:注意防治苗瘟、立枯病、病毒病、稻蓟马、螟虫等秧田病虫害。

3.3 机插大田栽培技术

3.3.1 精细整地

达到田面平整和“整洁”,无杂草杂物浮渣,表土上细下粗,上烂下实。水田整平后进行沉实,待泥浆沉淀,表土软硬适中,作业时不陷机,保持薄水机插。机插时保持水深1~3cm,要严防漂秧、伤秧、重插、漏插。

3.3.2 及时补苗

预留部分秧苗在机插后对空穴进行人工补苗,确保基本苗数。

3.3.3 合理密植

在行距30cm条件下,株距选择18cm,机插约19丛/ m2,每丛插2粒谷。

3.3.4 配方施肥

按目标产量600~700kg/667m2计,一般每667m2施纯N 12~14kg、P2O5 5~6kg、K2O 12~13kg,氮磷钾比例约为1:0.35~0.4:0.85~1。施肥上采取前氮后移,适当降低基蘖肥量,增加穗肥比重,利于减少无效分蘖,促进生育中后期群体生长,提高抽穗后干物质生产。基肥施N肥30%、P肥100%、K肥50%;分蘖肥插后5~7d施N肥10%、插后15d再施N肥20%;穗肥施N肥40%,在倒4叶、倒3叶期分2次施用,K肥50%在倒4叶期1次施用。

3.3.5 科学管水

实行浅水插秧,薄水促蘖,够苗搁田,到预计穗数85%时开始断水搁田,反复多次轻搁至田中不陷脚、叶色落黄褪色即可,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湿润孕穗抽穗,灌浆结实期间歇上水,干湿活熟。

3.3.6 防治病虫

重点抓好稻瘟病、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等病虫害防治,在做好农业防治、健身栽培基础上,加强预测预报和田间检查,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科学规范防治,推行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社会化统防统治,努力提高防治效率。

参考文献

[1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福建省农业厅.2015福建农业五新手册[G].福州:福建省农业厅,2015.

作者简介:林建军(1963-),男,福建武平人,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机插相关分析栽培技术
2015年临江镇烟后稻机插与手插简比试验小结
城乡居民医疗费用的相关性与回归分析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
潭两优83在湘北的种植表现及机插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