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观察学习视角谈动画片中不良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017-05-12许秀芬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动画片

许秀芬

〔摘要〕儿童早期的心理行为是通过对外界的观察模仿而习得的,许多动画片在创作时,没有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片中存在暴力、伪科学等一系列的不良因素,这会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和行为塑造造成负面影响。文章结合班杜拉社会学习的相关理论,就动画片中的不良因素对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动画片;观察学习;班杜拉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1-0013-03

在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许多儿童几乎是在动画片的陪伴下成长的。动画片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吸引着儿童的注意,但其内容却是良莠不齐。因此,儿童在观看动画片受到正面教育的同时,也会受到动画中暴力、不合理剧情的影响,而这些都会给儿童的早期认知和行为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1]。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可获得榜样行为的符号性表征,并可以此引导观察者在今后做出与之相似的行为。在班杜拉看来,儿童早期的认知发展,绝大多数来源于对外界他人的观察与模仿。因此,研究动画片中不良因素对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意义重大。

一、当前动画片存在的不良因素

动画可以定义为使用绘画的手法,创造生命运动的艺术,它是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以《中国电影大辞典》的定义来说,动画片就是用图画去表现电影艺术形象的一种美术影片类型[2]。

中国动画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相对起步比较晚,正是由于起步较晚,因此导致国产动画片在制作上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而动画中的不良因素,指的是暴力、伪科学、不死论以及不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其他因素。以《熊出没》为例,《熊出没》中曾出现角色光头强被炸弹炸过、从几十米高空摔下来、被铁球击中、被雷电劈中而不死的情节,还有随时使用枪支、炸药、电锯等一系列国家明文禁止的违禁物品的剧情。又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一剧,灰太狼在抓羊时使用的都是暴力手段,这有可能导致少年儿童误入暴力的歧途;而羊们总是捉弄村长老爷爷,这种不尊敬长辈的行为会影响少年儿童的礼仪教育。可见,这些剧情是不符合文明、科学、法制的,是不适合给儿童观看的。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都是对他人行为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模仿,儿童的认知与行为发展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到了三岁左右,儿童模仿的兴趣更大,看到新奇的事物会观察如何去做,并进行模仿[3]。所以模仿是儿童认知水平能够迅猛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他们所习得的言谈举止、生活习惯等,都是通过模仿得来的。同时,幼儿的观察能力非常强,他们通过模仿获得大部分生活经验,并通过模仿省却了尝试过程,所以儿童才会在几年内学会那么多东西[4]。据张蕴喆[5]的调查显示,当儿童长时间地观看动画片时,很容易受到动画片中角色或者剧情的影响,对动画片中的角色产生认同,观看动画片的时间越长,对其中的角色的认同度就越高,儿童越会去模仿认同的角色的动作、台词以及说话的语气。

二、动画片中的不良因素对儿童发展影响的具体表现

唐代诗人李白曾作名诗《静夜思》,这首诗以动人而恬静的笔触道出了远客思乡的真挚感情。而在国产动画片《果宝特攻》中,这首诗却变成了:床前明月光,撒了一身汤。举头拿毛巾,低头擦裤裆。类似如此粗鄙不堪的改编,在这部动画片中还有很多。很多看過《果宝特攻》的小孩子,常常把这些被改编了的诗句挂在嘴边,这不仅误导了孩子的学习,还影响了孩子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具体来说,动画片不良因素对儿童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儿童认知的影响

在传统教育中,父母及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培养儿童正确三观的主要途径,儿童会把父母、老师教给自己的道理、价值观等,融进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符合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内在思想观念。而现在,随着大众媒介的不断丰富和多样化,儿童能够接触到且接触最多的就是来自动画片中的思想观念。动画片除了有为儿童提供娱乐的价值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价值——教育价值。动画片可以通过娱乐的方式向儿童传播知识。如在国产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中,每集中主角都会遇到困难,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动画片旁白则会以通俗易懂的解答方式讲出一个知识点,充分体现了这部动画片的教育价值。同样,儿童所观看的动画片有好有坏,他们能够从优秀的动画片中学到知识,也会从不好的动画片中习得错误的思想观念。例如动画片 《熊出没》,虽然这部动画是一部宣扬爱护环境、保护森林的主题动画片,但是其中的暴力因素、成人化倾向十分严重,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十分粗暴,常以打砸抢等暴力手段来解决冲突。主角光头强半路抢劫他人的汽车,还把他人打晕,开着汽车扬长而去的剧情就会给儿童的认知造成误导。在该动画片中,对这些不合法的行为的惩罚被无限弱化,甚至犯了罪还一点事都没有。这样的剧情安排无疑会给观看动画片的儿童灌输“即使用这种方法抢夺他人的财物也是合情合理”的思想观念,这会对儿童的认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使他们形成错误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

(二)性格方面的影响

动漫形象(尤其是人物)的性格往往会给儿童留下深刻的印象,出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他们对这些动漫形象的偏爱,儿童往往会模仿这些动漫形象的角色行为,并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地表现和反复演练。儿童在不断模仿的过程中,逐渐将动漫形象中的行为特征内化成自己的一系列行为[6]。性格的外在表现体现在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以及对他人的行为举止中,内在则表现在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式上。有的儿童在观看侦探类动画片之后,在现实生活中会模仿动画中的人物,遇到事情总是怀疑一番,不信任任何人,性格变得猜忌、多疑。

儿童的性格还处在塑造阶段,认知水平不高,会对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模仿,即使是一些不礼貌的行为,他们也会进行模仿。在《熊出没》这部动画片中,光头强的上司李老板常常以粗暴的口气与光头强打电话,很多小孩子在观看动画片之后,日常生活中也会学习李老板说话的语气与父母对话,语气粗暴,用词不文明。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导致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差,性格越来越暴躁。而且在观看动画时,理解的偏差容易导致儿童接受一些动画片中“强者为王”的观念,想要在日常生活中用武力争霸,在社会行为发展中想要处于其他小朋友之上[7]。这种思想观念容易使儿童养成争强好胜、强取豪夺的性格,而这种性格会让儿童与他人发生争执的几率大大增加。

(三)外显行为的影响

班杜拉曾做过一个关于观察学习的实验,通过实验发现,成人榜样的行为会对儿童造成明显的影响,儿童会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模仿学习。同样的,在儿童观看动画片的时候,也会模仿动画中角色的行为,这些角色的行为往往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但动画中许多行为都是以暴力、肢体动作幅度大且怪异、特征明显为特点的。这是动画制作者刻意安排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儿童的注意,提高收视率。

班杜拉认为,在认知过程中,注意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儿童选择什么形象作为他们的榜样以及注意的方向,都决定着他们会从榜样身上习得怎样的行为和思想。在《熊出没》这部动画片中,光头强作为动画片中的反派角色,形象矮小,讲话粗鲁,动作夸张,时常携带枪支弹药,常常有暴力行为。一些看过这部动画片的孩子,常以他为榜样,模仿他的行为动作和语言表情,学习走八字步,弓腰跑步,拿玩具槍打人,说脏话甚至攻击他人等。这些都是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如果不能及时矫正,对孩子的行为养成极其不利。

三、避免动画片中不良因素对儿童影响的建议

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不管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儿童平时接收信息的渠道,都有很严格的措施来进行审查。对动画片的检查也不例外,甚至播放给儿童看的动画片还要经过更为严格的筛选,以确保不会给儿童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国外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值得我们借鉴。

(一)从审查进行严格把关

在我国,动画片进入各大卫视播出前,都会经过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的审查。广电总局在动画片审查的过程中,应该筛选动画片中的不良因素,如果暴力情节严重,不科学严谨,就不予审批。同时还应有完善的动画片分级制度,每个年龄段都有严格的区分,什么年龄就看适合该年龄的动画片。在审查播出前,应该挑选部分片段通过试播进行调查,通过多方面的控制和调查,来判断是否适合儿童观看。对因过度商业化而粗制滥造的动画片,应该处以相应的惩罚。

(二)家长对孩子观看的动画片进行筛选过滤

在很多因为儿童观看并模仿动画片中的剧情而发生事故的事件中,大都由于父母没有对儿童做到尽职尽责的看护,而导致儿童发生意外,家长应该负主要的责任。家长不光在现实生活中要对孩子负责,在孩子的精神层面,也要对其负责。在孩子观看动画片时,应该让孩子通过学习动画角色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正能量和丰富的精神内涵,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进行感知、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进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8],而不是去学习一些错误的思想与行为。家长对孩子所观看的动画片,一定要有清晰的了解,这部动画片是否适合孩子观看,是否会有不良因素影响孩子,这些问题家长一定要重视。家长要对进入孩子视线的动画片进行过滤,有选择性地引导孩子观看。

(三)纠正孩子错误的模仿行为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模仿动画片中的角色,没有及时制止,甚至孩子模仿动画中学来的脏话,也不加以纠正,这是不正确的。在长期的模仿中,孩子会将这些不好的行为、说话方式形成个人习惯,而习惯一旦形成是很难改正的。家长应该在孩子做出这些举动时,及时加以制止并纠正,帮助孩子习得正确的行为方式。

总之,当前许多动画片制作规模化、产业化,在教育细节上做得还不够,还有很多成人倾向的东西在里面,这是动画片商业化的弊病——太过追求利益,忘记了动画片是给儿童带来欢乐和充满教育意义的艺术载体,忽视了其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这是需要动画制作人和整个社会都重视起来的。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留守儿童校园暴力行为的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2015C049)。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2]张骏祥,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5.

[3]何晓勤,董珊,王东颖,张琼.个体经验对3至5岁幼儿模仿行为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21(6):894-896.

[4]何国强.动画在幼儿攻击性行为中的影响及其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5,31(4):89-92.

[5]张蕴喆. 3-6岁幼儿对《喜洋洋与灰太狼》动画角色认同的调查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6]周嘉禾.动漫形象和文化特征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30(4):45-47.

[7]王宇.动画片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 2014,(8):69-70.

[8]曲阳阳.日本动画片的角色精神对于中国青少年成长的启示和影响[D].沈阳师范大学. 2013.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贵州,563006)

编辑/刘 扬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动画片
叮咚鸟
推荐一部动画片
我最喜欢的动画片
那些年,我们一起看过的经典国产动画片
小画匠
爱看动画片的爸爸
萌萌的斗牛犬
心中另一个自己
动画片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动画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