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铁路发展现代冷链物流的思考

2017-05-12韩树青韩宏

中国铁路 2017年3期
关键词:冷库冷链运输

韩树青,韩宏

(1. 中国铁路总公司 计划统计部,北京 100844;2. 北京铁路局,北京 100860)

关于铁路发展现代冷链物流的思考

韩树青1,韩宏2

(1. 中国铁路总公司 计划统计部,北京 100844;2. 北京铁路局,北京 100860)

为提升食品安全及品质,降低社会冷链物资流通成本,根据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分析铁路发展冷链物流具有的优势条件,提出加快构建冷链物流网络体系、推进“互联网+物流”战略、创新冷链物流经营管理模式、加强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建设、健全冷链运营组织及人才体系等铁路发展冷链物流的重要战略举措,充分发挥铁路在冷链物流运输中的骨干作用,促进铁路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铁路;冷链物流;多式联运;互联网+物流

1 我国冷链物流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过去几年,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市场规模的增速一直保持在20%左右,并且随着政府和企业的重视以及消费者对健康农产品需求的增强,我国冷链物流市场将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但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与市场需求还存在不相适应的情况。

1.1 发展现状

(1)冷链物流市场快速增长。2014年,我国潜在冷链物流总额达3.74万亿元,其中蔬菜、水产品、肉类及肉制品、瓜果及制品、进口食品、鲜奶及奶制品、速冻食品及冷冻饮品所占份额分别为44.7%、29.9%、12.6%、4.5%、2.8%、2.2%、2.0%及1.3%。冷链需求规模达10 488万t,冷链物流市场总体增长率约达18%。

(2)冷链流通率较低。目前我国冷链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冷链流通率较低。据有关统计,2015年,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等的冷链流通率分别为22%、34%和41%,冷藏运输率分别为35%、57%和69%,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冷链流通率均已达到85%以上。冷链流通率低使冷鲜产品腐损量较大,每年仅运输过程中腐烂的果蔬超过1.42亿t,经济损失达1 000亿元以上。2015年,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的腐损率分别为15%、8%和10%左右,而发达国家仅为5%。

(3)冷链设施设备缺乏。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简称中物联冷链委)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冷库总容量达到3 740万t(约9 350万m3),同比增长约12.6%;冷藏车和保温车保有量约为9.3万辆,同比增长23.1%。但我国冷库人均保有量为0.07 m3/人,明显低于美国的0.36 m3/人和日本的0.33 m3/人,人均冷藏车保有量也仅是日本的1/11。由此可见,我国冷链设施设备保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发展空间巨大。

1.2 主要问题

随着市场、企业的快速扩展,制约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四大问题亟待解决。

(1)食品冷链尚未形成完整体系。我国食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目前大约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全程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冷链物流发展的滞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食品产业的发展,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对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虽然冷链物流的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但从产业总体来看还没有实现大范围的商业化普及。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缺少必要的产后预冷处理,损耗率较高;包括共同配送在内的先进物流组织形式和一些新型冷链物流技术,目前仍处在探索推广阶段。冷链物流行业的运行效率和发展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2)基础设施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在近几年冷链物流发展热潮的带动下,以冷链物流园区为代表的冷链基础设施发展迅猛。但由于缺乏对市场容量和行业形势的准确判断,出现了一定程度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为明显的结构性矛盾。以冷库为例,从功能角度来看,我国存储性冷库多,流通性冷库少,冷冻库多,冷藏库少;从区域分布看,销地冷库多,产地冷库少,华东地区的冷库容量约占全国冷库总容量的40%,而西部和东北地区则分别不足8%,在部分冷库相对集中的地区,已经出现了低水平的“价格战”等过度竞争现象,不利于行业长远发展。

(3)信息化和技术装备水平仍有待提高。大部分冷链物流运输尚未配备定位、温度监控等信息化设备,仓储管理、运输管理、订单管理等信息化系统尚未大范围普及,冷链物流企业缺乏覆盖冷链物流全过程的信息化监控手段,存在大量“断链”隐患。同时,受技术装备限制,冷链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以“冰袋+塑料泡沫箱”为代表的传统手段仍占主流。

(4)冷链物流标准和服务规范体系不健全。我国冷链物流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还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行业标准和监管机制。我国已有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大部分只是推荐性标准,具有指导性但不具有强制性,导致许多冷链物流企业在利益驱使下无视相关标准,经营不规范,致使冷链物流的健康发展受到制约。虽然在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冷链物流的标准化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与上下游产业对冷链物流的实际需求以及产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比,规范冷链物流各环节市场主体的标准规范体系还不完善,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温度控制和操作规范等标准还存在执行不到位等现象,部分领域的标准规范仍然空缺。很多运营中的冷库设备陈旧,建设不达标,无法实现运输、仓储等环节的无缝对接。冷链“不冷”和“断链”现象仍然比较普遍。

1.3 发展趋势

(1)呈集约化发展态势。2012年美国冷藏干线运输行业前5家公司的市场份额为39%,而我国2013年冷藏干线运输行业百强企业的市场份额仅为10%;2015年,日本前20名冷库运营商的冷库总容量在整个行业的占比为59%,而据我国仓储协会冷链仓储分会统计,2014年我国排名前30的运营商冷库仅占整个市场的17.3%,由此可见我国冷链物流集中度非常低,行业“散、乱、差”现象严重。随着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将呈现集约化、网络化、集团化发展态势,冷链物流产业正面临着服务细分、跨界竞争、全球布局等前所未有的新势头、新动向。

(2)呈多式联运发展趋向。我国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农产品产地分散,各产地所产果蔬差异较大,人口分布、消费能力等特征也各不相同。随着产销分离格局的进一步强化,针对鲜活农产品,从大的城市群来看,包括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消费日益集中,生产和消费区域的集中化,导致需要进行长距离产销地之间的运送。从经济发展、运输效率、节能环保等方面分析,未来多式联运将占市场主要份额。

(3)延伸上下游服务是趋势。根据中物联冷链委的统计,2015年我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中,运输型冷链物流企业数量占比最大,为43%,但其营收占比仅为37.8%;综合型和供应链型企业占比分别为25%和4%,但其营收占比却达到32.7%和10.3%。因此未来的冷链物流企业,为提高自身盈利水平,将会兼营仓储、配送等综合型业务,延伸上下游供应链服务。

2 铁路发展冷链物流的优势条件

我国人口多,道路资源少,且当前治理大气污染环境压力大,农资流通成本高。铁路作为一种绿色的运输方式,发展冷链物流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条件。

(1)铁路是国家绿色理念的“践行者”。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货运需求日趋旺盛,道路运输石油消耗量占全国石油能源总消费量的比重逐年增加,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十三五”期间节能减排将继续成为政府的重点关注领域,尤其是控制高耗油、高污染货车的发展。铁路冷链运输具有能耗低、污染小、成本低、运量大、全天候的比较优势,能够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社会运输成本,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铁路是国家农业流通的“平衡器”。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的重要任务,而“三农”的核心是农业,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又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我国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发展铁路冷链物流可以很好地承担产供销之间的仓储、运输、销售环节,实现农产品高效率、低成本、高保障的跨区域运输,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为国家稳定提供重要保障。

(3)铁路是国家冷链运输的“保障线”。冬季是冷链物流行业的旺季,但近年来受接连不断的大雾、雨雪天气影响,导致公路冷藏车无法正常运行,冬季货运量逐年递减,运输成本有所上升,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在极端天气条件下,铁路可以作为冷链运输的“保障线”,是居民正常生活的重要保障。

(4)铁路是国家降本增效的“着力点”。随着冷链运输市场的扩大,冷链运输所需的各种冷藏运输工具逐渐增加,需要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并保证各个节点衔接的顺畅。铁路运输作为多式联运“大平台”背景下的主导者,在现有覆盖广泛的路网条件下,通过更新专业化设施设备,整合社会运输资源,发展“公铁联运一体化平台”,打造在冷链物流市场的核心地位。

(5)铁路是国家应急物流的“承载体”。铁路具有跨省紧急调拨速度优势。随着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营,北京至全国范围内省会城市基本实现8 h到达(除昆明、乌鲁木齐、拉萨外),相邻省间可以实现2~3 h到达。铁路可为紧急救治药品的跨省调拨和时限要求高、温湿度要求苛刻的药品,特别是疫苗类生物药品提供安全、优质、快捷、经济、全天候的运输平台。

综上所述,发展铁路冷链是社会责任,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为适应我国农业经济新常态,降低农资流通成本,应充分发挥铁路在冷链物流运输中的骨干作用,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3 我国铁路发展冷链物流的战略举措

3.1 加快构建冷链物流网络体系

按照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冷链物流网络“十三五”布局规划》,一方面根据冷链流通密度,有选择的建设冷链通道,布局冷链快运班列,做大、做强干线运输。另一方面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一是以项目、品控为核心倒推冷链设施建设,在产地布局农产品分级加工中心,完善供应链终端设施设备布局;二是发挥铁路既有城市中心货场地理优势,围绕消费地建设冷藏设施,同时衔接城市农产品集配中心,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加快研发升级机车供电及平板车可插电技术,推广冷藏集装箱运输,解决全程冷链无缝衔接问题[1]。

3.2 推进“互联网+物流”战略

一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实现温度监控、仓储管理、运输管理、订单管理等全过程的信息化监控;二是依托中国铁路12306以及95306网站,打造铁路冷链网络平台,拓展铁路冷链电子商务、跨境电商、过境电商,创新发展模式,充分挖掘和扩大铁路冷链物流市场。

3.3 创新冷链物流经营管理模式

一是有效整合铁路、公路、港口、航空资源,健全多式联运体系,解决全程物流链条衔接不畅问题,逐步建立多方协同、优势互补的联动机制;二是积极与农业合作社、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电商平台、冷链地产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合作关系,形成运输、商贸一体化的冷链供应链企业,逐步向具有供应链管理特征的综合冷链物流服务商转变;三是创新拓展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积极与社会企业建立合作共赢机制,降低冷链设施设备投资风险。

3.4 加强冷链物流的标准体系建设

一是修订完善冷链作业规范、冷链温控标准等,在冷链基础、冷链管理、冷链设施、冷链技术等层面落实规范标准,加快推动铁路冷链标准化、专业化建设,与国际冷链物流标准接轨;二是发挥行业龙头引领作用,呼吁推动我国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的建立健全。

3.5 健全冷链运营组织及人才体系

适应铁路冷链发展的要求,健全冷链物流运营组织,发展冷链专业化团队,培养专业人才,提供品质化服务,实施精细化管理。采取“分级培训,细化培养”“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加快物流战略人才和技术人才培养,推进高级物流师人才储备库建设。

4 结束语

在我国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趋势下,铁路应充分发挥其节能环保、低成本、全天候等特有优势,快速承担冷链物资流通的责任,不断拓展冷链市场。随着冷链物流基地逐步建成,铁路应快速建立健全冷链运营模式,与社会企业建立合作共赢机制,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1] 王逸.铁路冷链物流运输的实践[J].中国铁路,2014(2):32-36.

责任编辑 李凤玲

Ref ections on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ld Chain Logistics

HAN Shuqing1,HAN Hong2
(1. Planning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CHINA RAILWAY,Beijing 100844,China;2. Beijing Railway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860,China)

In order to improve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and reduce cost of social logistics, on the ba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tendency of Chinese clod chain logistic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railway cold chain logistics and proposes such important strategic initiatives as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network, boosting “internet plus logistics” strategy, creating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mode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strengthening standard system construction for cold chain logistics and improving operation organization and talent system to fully exert the backbone role of railway in cold chain logistics and better serv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ailway;cold chain logistics;multimodal transport;internet plus logistics

U295

A

1001-683X(2017)03-0035-04

10.19549/j.issn.1001-683x.2017.03.035

2017-01-05

韩树青(1963—),男,高级工程师,硕士。

韩宏(1984—),男,工程师,硕士。E-mail:605218693@qq.com

猜你喜欢

冷库冷链运输
冷库上“云端” 共享促共富
要不要做冷链物流?
考虑碳排放的冷链物流多温共配路径优化研究
新型冷链物流用复合相变材料制备及过冷度影响因素
四十余家肉类企业被暂停进口
善良不会被辜负
劲达电装联手开发冷链物流市场
受阻——快递运输“快”不起来
比甩挂更高效,交换箱渐成运输“新宠”
关于道路运输节能减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