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崖间古迹 悬空寺

2017-05-11○文/天

绿色天府 2017年4期
关键词:悬空寺建筑

○文 /天 涯

崖间古迹 悬空寺

○文 /天 涯

走进北岳恒山,就走进了金庸的武侠世界。我们不是黄蓉,所以不会轻功,当我们凭借车力,倏地现身金龙峡停车场时,已是下午时分。套用魔术师刘谦的口头禅,现在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往西侧翠屏峰仰望,蔚蓝色的天空明净如洗,灿烂的秋阳下,悬空寺如同一帧年代久远色彩斑驳的西洋油画,悬挂在万仞峭壁间;又如同一尊凌空欲飞的巨龙,被地质年代的造山运动瞬间定格在斧劈刀削一般的悬崖上,以镂雕般的骸骨化石的形象,珍藏在大自然的博物馆中。

穿峡秋风凌乱而又凛冽,强劲地鼓荡而至、呼啸而去,让人顿生悬空寺随时都有被劲风摧毁崩塌的杞人之忧。很难相信,从北魏后期开始,悬空寺就以如此奇险悬空的姿态,历经风雨、地震、风化等自然灾难的不断侵袭,在历史的天空中悬挂了一千四百多年。

沿着悬空寺楼梯逐级攀登而上,触摸着年代久远却依然不朽的廊柱以及低矮的栏杆,感觉是在与历史以及古人握手,仿佛触摸到隐入时间深处的千年历史的精神脉络,隐隐感受到时间的链条从空间索道中传递过来千年以前的人文脉动。狭窄逼仄的廊道,有的是木搭的走廊,有的是顺山壁凿出的走道。沿着紧贴在崖壁的通道,由南往北经过一条栈道,走到那座气势恢宏的三层三檐的楼阁往下看时,“下临深谷”的惊悚奔来眼底,蓦然发现这里地势明显已有让登临者产生晕眩的心理高度;往上望,“上载危岩”的恐怖扑面而来,仿佛寺顶上方硕大无朋的危岩随时都会倾覆而下产生灭顶之灾。脚下咯吱脆响的楼板又有轻微晃动的感觉,真是危乎高哉,步步惊心。

悬空寺整体为木质框架结构,共有殿阁四十间,在万仞峭壁间,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从金龙峡底部往上看,貌似承载整座悬空寺重量的主力军是十几根碗口粗细的木柱,但据传悬空寺大功告成时,并没有这些木桩作为支撑。后来为了缓解人们登临时的恐惧心理,在寺底下安置了木柱,以作为心理上的安慰,所以当地民谣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这样惟妙惟肖的比喻来解读悬空寺。

掠耳而过的风声中,似乎裹挟着斧凿铿锵的敲击声和古代工匠们粗犷豪迈的笑声。或许他们御风而行的魂灵在日夜守护着这座亲手打造的千年古寺,我们每迈出一步,似乎都踏在历史的化石之上,敬畏之情油然而生。遵从内心深处对祖先建筑文化的震撼,此时敬畏的不是高险奇绝的登临,而是华夏民族筚路蓝缕从洪荒走向文明的艰难跋涉历史。设计和建造这座奇伟瑰丽建筑的北魏时期的能工巧匠们,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灰飞烟灭、尸骨无存,但他们前无古人的创造精神和影响力,却物化为精美的建筑产品,得以延续千秋万代,让后人心生景仰。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农耕文明时代,我们的祖先居然能凭借简陋的人力工具,把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如此精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如此惊心动魄的建筑,真不愧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悬空寺的建筑格局既融合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又不失中国传统建筑格调,是中国现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如果说儒学是入世的学问,那么道学无疑就是遁世的哲学。悬空寺选址之独特,据传是按照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遁世修炼要求而精心选择的。古代的恒山是南去五台、北往大同的交通要道,悬空寺择址而建,可以方便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信徒进寺烧香许愿。浑河河水从寺前山脚下汹涌澎湃流过,每逢暴雨,河水常常泛滥成灾,在泛神教的中国古代,人们对大自然的认知能力有限,以为有金龙作崇,便想到按佛教的惯例建浮屠来镇压,于是就在翠屏峰百丈悬崖上悬空修建了悬空寺。

古往今来,悬空寺一直是文人墨客心生向往的风景圣地。在寺的栈道石壁上,刻有“公输天巧”四个大字,高度评价悬空寺的建造技艺如鲁班那样巧夺天工。不知慨叹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是不是也慨叹过悬空寺之难更难于蜀道,谪仙虽然没有在此寺羽化登仙,但在岩壁上留下了“壮观”二个遒劲大字。阅尽中国名胜古迹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喟叹悬空寺为“天下巨观”。清代诗人邓克劭咏诵悬空寺“石屏千仞立,古寺半空悬。净土绝尘境,岑楼缀远天。一湾岩畔月,半壁画中禅。俯视行人小,飘然意欲仙。”恒山悬空寺还被美国《时代》周刊列为与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市的“首都之门”、希腊米特奥拉修道院、意大利比萨斜塔等国际知名建筑同属全球十大最奇险建筑,着实名不虚传。

猜你喜欢

悬空寺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悬空寺的风声与心语
悬空寺
周起的诗
论悬空寺的文化内涵及其遗产保护
听,建筑在诉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