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使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2017-05-10张再祥

南北桥 2017年8期

张再祥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要的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而所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

【关键词】有趣 幽默 有激励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37

对于语文课堂来说,语文教师是导演,是主导者;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来说,语文教师是决策者、管理者。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要想让学生喜爱语文,对语文产生兴趣,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应追求具有驾驭语文教学语言的高超技能和具有管理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策略。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一、提高艺术性首先要尊重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应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教育者自身的魅力,灵活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在学生面前展现知识的奥秘和趣味,激起学生探索追求的激情和欲望,让他们心甘情愿、义无反顾地从事学习活动。

(一)根据“好奇心理”,培养积极学习因子

好奇心是一种内在动机,主要由外界刺激物的新异性所唤醒。学生具有了好奇心,必然就有强的接受能力、灵敏的反应能力,此时,便能在短时间内接受较多的新知识、新方法,并能较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新奇,凡事开头常有新鲜感”这一积极学习因子来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等。

(二)尊重“认知实际”,促进学生新的发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教师必须重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在这个起点上来设计教学过程。这不是说教学要停留在“现有发展区”,而是要从“现有发展区”出发,在“最近发展区”着力,经由教师的引领,生本、师生、生生互动,将“最近发展区”转变为新的“现有发展区”,真正实现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使命,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时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利用“教师期望”,牵引学生走向成功

教师的期望是学生自我实现的预言。一种持续的美好期望可以激发出一种力量,使得愿望变成现实。当教师对学生所要达到的心理、智力、知识、能力、行为状况或变化有着某种预先设定时,教师的这种内在主观倾向往往反映在外在行为上,从而给学生造成某种特定的心理环境,进而影响学生的自我认同和学业成绩。因此,教师可让积极的期望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因,牵引其走向成功。

(四)创设“成功机会”,调动学习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们:“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其情绪必定是积极的、愉悦的,具有满足感,会增强他的语文学习动机,使他乐意在语文学习方面去探索,而且不畏困难,有毅力坚持,所有这些由于成功而继续得到强化,从而形成勤奋好学的好品质。

(五)重视“错误回答”,关注学生真实需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在认识这个问题时的障碍,反映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这些错误,并有必要引导学生去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在讨论、交流中矫正错误,从而避免今后重犯类似的错误。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惧怕学生的错误,省略了指导学生矫正错误的学习过程。

二、教学语言艺术性的两个体现

(一)教师语言要幽默

为师者,谁都希望自己的讲课或说话收到最佳效果。而教师语言的魅力是师生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桥梁,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武器。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话如果没有文采,不讲艺术性,就不能打动人,因而也不能广泛、长远地流传。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对教师语言就颇为重视。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好坏,制约着教学效率的高低。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教师的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规范性、还要讲求艺术性。语文教师是更直接地同语言打交道的,因此,对其语言的要求也应更严格。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在准确鲜明、简洁明了的基础上力求做到风趣幽默。幽默语言是教师睿智的思想、广博的学识借助诙谐含蓄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的再现。它的恰当使用,可以创设出一种风趣动人的情境,驱除了学习疲劳,引发学习兴趣,强化知识记忆,往往会收到令人忍俊不禁、余韵隽永的艺术效果。在教学中,我们常会看到這种现象,教师备课仔细认真,讲课也很卖力,语言也较简洁准确,但学生就是不爱听,课堂效果与教师的努力程度不成正比。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只重视了语言的科学性、规范性,却忽视了它的艺术性,因而事倍功半。

(二)教师语言要有激励性

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激励性语言评价可以触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探究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例如在排队时,简单的一句:老师看我们哪个小组行动最快?学生就会用最快的行动去集合队伍。又如“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跑步比赛,看谁跑得最快”等等。虽然是几句很简单的话,可对学生来说,有时就是他们的“动力”。对待做的不到位的同学并不一定非要正面否定,去表扬做得好的同学其实也是一种无形的批评。

总之,教师的职业特点以及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是一个演员,而且是个演讲家,应该有驾驭教学语言的高超技能,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过来,使学生乐意且热烈地盼望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学习效果也就事半功倍。语文课堂教学既需要科学性,也需要艺术性;它既是没有止境的科学,也是永远不会完美的艺术。因此,不论是教师的有声语言,还是教师的肢体语言,都需要不断地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