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的两点尝试

2017-05-10岳梅

南北桥 2017年8期
关键词:新课程基础初中数学

岳梅

【摘 要】课改是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关键词】初中数学 新课程 基础 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34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新课改下,我对初中数学教学进行了以下两方面尝试。

一、夯实基础

由于新课程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样很容易出现另一极端,即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倾向自己的兴趣爱好而进行探究性学习,造成基础知识表面化。基于双基的必要性及学生个性特征,我采取了如下做法:

(一)利用学生间的知识差异优势互补

我们发现,教师因为担心学生基本功不扎实而过分强调基础知识时,优生有排斥心理,学困生心不在焉,只有少部分中等生受益。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时,可把学生分组,利用优生的好胜心理帮助学困生,学困生也更愿意在老师与学生间选择后者为师,由于较大面积的交流及知识积累的差异,学习中的问题暴露无遗,并相互间得到很好的解决——差生有所得,中等生得到强化,优生得到巩固。

(二)利用适当的错解和题组训练达到对知识强化的目的

许多基础知识中的易错点,即使教师一再地强调,仍然收效甚微。这是因为这些知识缺少学生眼中所谓的“激情”而懒于关注,记忆不深。所以,教学中不能过分地追求正确率,采取错解的办法,激发学生的热情,在学生激烈的争论中,或是自己对教师的辩驳中加深印象。题组训练有助于对“双基”进行归纳,形成知识体系,这在章节复习中有较好的效果。比如方程、三角形某些部分、四边形等知识结构具有明显的系统性,选择时机安排题组,做到讲解详细得当,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三)体现学习的阶段性,把握阶段性的教学要求

由于受到旧教材的影响,教师在处理新教材时容易偏离现有要求,忽视学生的认知结构。如绝对值概念在七年级只要求学生知道正数、0、负数的绝对值,如果考虑字母的绝对值,反而让学生对刚产生的绝对值为非负数把握不好;又如《一元一次方程解法》中合并同类项的要求层次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很好地达到会解方程这个目标。

二、加强探究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观是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习过程也是双向建构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双向作用建构起对新知识的理解,也使原有认知结构得到改变。数学课堂就是整个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探究活动的顺利与否、教学重难点能否突破直接取决于数学活动过程的设计。活动设计除了注意直觉思维外,还要协调好以下几个环节,并形成一个流畅的整体:

(一)合理选择探究模式

数学探究过程是一个静动相结合的整体,不能简单地以热闹来体现师生互动。课堂的活跃是以学生思维的参与程度为标准,其模式的应用也因知识、学情的不同而不同。

1.提供背景,独立探究。许多知识是在学生发展水平的基础建立起来的,学生可以依靠自己独立完成知识的再发现过程,此时教师可提供背景,让学生独立探索。如:《不等式的性质》教学可通过天平演示,然后让学生通过具体数的运算自觉进行归纳。

2.设置问题串,引导探究。因为知识跨度,往往有些知识要通过一些连续性的问题串加以层层引导。问题串设置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思维难度,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解题过程的分解,好的问题串是能让学生恰好触及思维发展区。如《梯形》一节课中想通过“同一底上的两角相等”的证明达到落实梯形辅助线的教学,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串:“(1)证明两角相等的方法有哪些?(2)尝试用这些方法证明命题,(3)从这个命题证明中你能得到处理梯形问题的方法吗?”

3.优势互补,合作探究。由于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着眼点不同,利用他们的交流、辨析,使解题思路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建立对知识的深层和全面理解的认知结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倾听他人意见的合作意识。小组合作是合作探究的一种方式,它是以任务的方式给予学生。高分学生有缺陷,低分学生有优点,这是常见的,因此,这种任务要考虑能否做到组内学生不同的想法对别人的价值,不同层次有不同的收获,不能成为一种帮扶的手段。另外,小组合作不是合作探究的唯一方式,许多时候课堂上学生间相互倾听意见,对别人提出质疑、辩驳,是一种对抗中的合作。当然,这也要依赖于教师有意识的教学设计。

(二)创设实际背景,加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的价值是为生活实际服务,数学要体现为生活实际服务,这是数学学习的目的,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所以,教学中要避免枯燥的、纯数学的问题,尽量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背景中,让学生养成用数学的习惯,更多地从数学的角度来解决问题,逐步渗透建模意识。这点在目前的人教版教材中得到较好的体现,如方程、不等式的解法直接安排在应用题中。为“需要而学”和“学了再用”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学习心态,当然学生更乐于选择前者。

(三)梳理课堂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我们常抱怨学生,思维活跃但知识过于松散。其实,在这样更多地关注学生主体地位、以引导自主探究为主、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为特征的课堂中,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克服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是课堂小结。目前,课堂小结的方式各不相同,主要有学生小结、教师小结、师生共同小结等。笔者认为,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师生共同小结,而一般情况下以教师小结更为有效,教师在语言表达的同时尽量简要板书,理出线条,这样也便于学生课后理出头绪,进行回顾。

在新课改的道路上,作为教师既要不断钻研《课程标准》,领悟课标的教学理念,还要围绕学习目標运用好教材,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让每一位学生在数学方面获得更大的发展,真正最大限度的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标理念。

猜你喜欢

新课程基础初中数学
“不等式”基础巩固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整式”基础巩固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