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趣味科普,聚焦民众视线

2017-05-10李力

青年时代 2017年11期
关键词:通俗性营造氛围趣味性

李力

摘 要: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紧紧依靠着科学的进步,国家也越来越重视营造整个社会的科学氛围。除了高精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重要的战略目标,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构建学习型、创新型社会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如今,面对公众开展的科普活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某个部门或者单位了,很多单位、行业都在各自领域积极开展这科普活动,还有不少是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大协作大联合来开展活动。目的就是在全社会营造浓烈的科普氛围,创造学习氛围,让普罗大众走近科学,了解科学,运用科学。

关键词:联合协作;趣味性;通俗性;营造氛围

一、加强科学普及,营造创新氛围

中国梦最终要实现的其实就是强国梦,跟这些梦联系最紧密的恐怕就是科技梦,科技梦全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科技强国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要实现科技强国靠的不仅仅是一批批科学人那么简单,更要在全社会范围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创新工作是金字塔的塔尖,而科普工作就是在夯实金字塔的塔基,基座越稳妥越广阔,塔尖才会越来越高。科普工作在不同的地区要用不用的方法开展,到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把许许多多的科普“好声音”传递到社会的角角落落。

想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科学创新氛围,光靠科普专业机构或者是专业的科普工作者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是哪个行业或者是哪个部门都会有一定的专业依靠,这些专业里就会涉及到一种或者多种学科,各种学科里又蕴藏着各种科学道理。只要具备一定条件的单位,都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开展面对公众的科普活动。比如养殖场会有许多涉及到动物的科学,汽车生产厂家拥有很多高精尖技术,再如食品安全监测部门更是有许多跟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知识。如果这些部门或者行业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公众开放,让公众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不同的科学技术,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

二、提高活动趣味性与通俗性的必要性

通俗性和趣味性可以说开展科普活动最需要注重的两个问题,通俗性是为了确保绝大部分公众参与活动的同时能轻而易举的知道和了解其中的知识,深入浅出的介绍科学道理。趣味性就是为了能更好的吸引大众的目光,一个活动就算内容再好,但是没有一定的趣味形式在里面是很难吸引到大家的,所以趣味性和通俗性总结起来就是先吸引其中,再好好感受。

虽然说鼓励各行各业主动利用自身优势开展科普活动,但是就目前而言在社会上大面积、长期性开展科普活动的还是专业的科普部门。他们为了开展好科普工作可谓是煞费苦心,经常以图文并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科普宣传,经常深入到社区、校园、机关、部队、农村去开展活动,服务各个阶段的民众。他们主要宣传的方向多是涉及低碳、环保、专利、防震、防灾、食品安全、生命健康等等方面的知识,专业一点的还有设计无线电、网络通讯、大数据时代等等方面的知识。无论是宣传哪方面的知识,都应该在趣味性上下功夫。如常见的科普有奖问答活动、科学小游戏、科普小电影等。

三、探索新的科普模式,聚焦民众

近年来各地兴起了许多喜闻乐见的创新科普形式,其中不乏一些备受欢迎的科普形式,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科学松鼠会主要是一帮被戏称为“松鼠”的国内外大学或者研究所里的自然学科博士、学者们,用轻松的筆调去解读严肃枯燥的科学问题。而果壳网则是典型的互联网+科普模式,它是一个开放、多元的泛科技兴趣社区,吸引了许多有意思、爱知识、乐于分享的年轻人聚集网络,在“果壳问答”里提出困惑你的科技问题,或提供靠谱的答案。果壳网的选题一直非常贴近社会热点。果壳网和知乎网非常相似,二者的成功很大程度都是因为赶上了全民科普的大时代。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公众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因此他们更注重追求精神层面的富足,许多人的眼光已经不止停留在衣食住行上,而是对食品安全和空气污染、环境保护等背后的科学解释更为关注。

除了以上果壳网等成功案例,也还有不少有关科普内容的APP上线,年轻人们对这些APP更为感兴趣。同样是充满趣味性的智能机器人互动、汽车技术革新展示、观赏科普大电影、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等等形式也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在重大科普活动日期间,许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文台站、植物园、博物馆、野外台站等也都免费向公众开放,吸引公众走近科学,与一线科研人员面对面交流。

许多电视台也积极主动承担了向公众普及的工作,如主动开设了很多科普栏目,栏目从科学百科、应急避险、健康生活、气候环境、航空航天等方面为公众传播科普知识,内容涉及到高新技术领域,还有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身边科学知识;更有对全球技术的宏观概述,对我国科技的综合评论;对当今科技发展新动态的报道,又有面向广大农民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和技术信息的传播等等。唯有创新形式,才能吸引更多人关注科普,参与科普。

四、结语

习总书记就曾在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可见科普工作在当今社会已经被放到一个备受重视的位置。科普工作尚有许多未开发的处女地,主要还要依靠广大科普工作者和其他相关部门主动创新科普服务新模式,提高科普项目的社会效应。随着计算机、互联网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新媒体也快速发展,科普模式也亟待创新。创新就是引领整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步骤,科普与其相伴左右,共同前行!

参考文献:

[1]赵军、王丽.《关于微时代科普模式创新的思考》《科普研究》.2015.10(4):91-96.

猜你喜欢

通俗性营造氛围趣味性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论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英美文学通俗性
《天堂蒜薹之歌》通俗性浅析
搭建支架发展“说”“写”
分享之路,从小起步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把握民生新闻趣味性的几点思考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