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越计划”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2017-05-10徐鹏陈国晶赵存有

科技创新导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徐鹏++陈国晶++赵存有

摘 要:创新人才培养是“卓越计划”有效实施的重要内容。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坚持“能力培养,特色鲜明”的指导思想,凸显矿业特色,纵向分层划分,横向学科融合,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筑建针对性强的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机制,改革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全面构建并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 卓越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a)-0148-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指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以此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3]。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理念,通过落实“卓越计划”提升学院教育教学水平,以学院从建校以来近70年所积累的鲜明矿业特色,以及社会影响力为基础,注重社会的人才需求,通过校企之间的协同合作培养,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应用实践水平,为社会输送创新创造能力强、能快速融入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创新人才。

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1 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按照分层设计培养目标,依据行业标准制定各专业培养标准,制定能力目标矩阵与能力实现矩阵以实现能力分解,单独制定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设计毕业标准等办法,科学制定出贯彻“先习而后学、边习边学”工程教育理念的“立体化”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运用多样化培养模式完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培养的人才大体包括5种类型: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工程型拔尖创新人才、应用型人才、急需型人才、复合型人才。针对该校的实际情况和定位,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急需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为主,通过“3(4)+X”培养体系实现。

依据企业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设置了“4+2”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在大学4年期间进行主修专业(机械、工业工程、工业设计)的学位培养的基础上,学生可从第三年开始,利用周末或假期,在两年时间内完成其他专业(如外语、管理、电气)的学位培养,并获得双学位。

根据机械行业对大量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设置了“3+1”人才培养模式。前3年按机械通用类培养的原则进行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部分专业知识的培养,第4年有针对性地指导并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实现灵活的个性化人才培养。

灵活设置与企业联合培养“3.5+0.5”及“3+1”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行业对紧缺人才的需要[4]。前种模式,选拔相关专业学生在第七学期结束到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并有针对性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后种模式,选拔相关专业学生在完成三年通用类培养的基础上,第四年根据企业需求进行特定课程学习,进入企业或实训中心开展毕业设计、顶岗实习。

1.2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以有效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基本指导思想,按照能力目标矩阵与能力实现矩阵的能力分解,在兼顾学生通识培养的基础上将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调整优化具体课程设置,更新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1)强化通识教育。近年,学校整体优化了通识课程的课程体系,并以校级通识课程分批立项建设的方式,有重点、有步骤地支持了一批通识课程建设,提高了通识课程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提供了有效支撑。

(2)完善基础教育[5]。以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建设为载体的方式,推进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实际应用的结合,对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工程图学等公共基础课程进行了大力建设,形成有效的基础类课程平台,使教学体系完善、科学。

(3)改革专业教育。在专业课程模块中,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工程应用知识体系的构建,提高实践环节比重,更新专业课程内容,增加相关标准及工程管理类课程或专题,并单独制定企业阶段培养方案。增设综合设计与创新实验构成的独立实验、实践课程,如机械电液(气)系统综合性实验、三维数字化设计实训、技术创新方法与TRIZ理论实训等。

(4)加强“双创”教育。通过开设技术创新方法与TRIZ理论、现代设计方法等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并通过建立创新方法协会、机器人创新协会、航模创新协会等,定期举办创新类讲座,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将“双创”理念融入到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6-7]。

1.3 教学方法改革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改革课程教学方式。强化企业学习环节,按照企业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活动;注重团队协作、仿真训练、经典例子解析等体验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毕业设计选题尽量结合工程实际,并鼓励有条件的专业结合实际工程现场进行毕业设计。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将整个企业学习阶段的教学主要分为3个阶段,即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即从第五学期、第七學期和第八学期,每学期安排1~3周的实习实践,认识实习按照机械产品制造的整个流程及涉及到的机械设备和技术,制定系列化的实习内容,由浅入深,认识和掌握机械加工、机械产品组装的整个工艺流程,熟悉相关设备和技术。完成该阶段的实习后,学生将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企业工程实践结合进行实践,这生产实习阶段主要完成复杂零件的加工工艺、机械传动系统设计、机械结构设计分析等方面的专业实习,结合工程实践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毕业实习主要针对学生所选择的课题,有针对性地分散到相应的企业、工厂或研究所中,有的放矢地与企业导师深入研究毕业课题。通过这3个阶段完成理论向工程实践的融入,全方位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达到卓越培养的目的。

2 师资队伍建设举措

2.1 校内创新人才师资队伍建设

以制度为保障,强化校内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将理论课金牌教师有计划引入企业、工厂或研究所进行挂职锻炼,并建立优秀年轻的双师型培养机制,鼓励教师进行国际合作和学习,将教师的实践与理论培养并举。

学院要求“双创”专职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1)注重导向激励机制、合理优化考核制度,使青年教师消除顾虑,能花更多时间进行工程实践锻炼。青年教师按照学院规划都有机会、有针对性地去企业、实验室或研究所进行3~12个月的实践实训;青年教师的实践工作由个人申报,学院统筹安排的方式进行。(2)针对因脱产参加培训(实践)而无法承担教学任务,经考核合格后,可免除教学工作量要求。(3)建立教师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获得相关领域工程师执业资格;鼓励高校教师获得双职称;鼓励高校教师参与实际项目产品开发工作或技术服务工作;鼓励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与高新企业进行科研合作。

2.2 企业创新人才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依托校外联合培养基地,聘请企业金牌技师和骨干科学技术研究员担任创新人才兼职老师,建立企业教师聘用体系,形成相对稳定、有层次性的兼职工程型教师队伍。学生毕业设计必须聘请一位具有指导能力的企业优秀导师和校内教师来共同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

3 校企合作情况

3.1 总体情况

学院以煤矿机械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主动寻求与行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合作,促进行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向联合培养单位转变。调动煤矿机械领域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性,优选责任心强、科研实力突出、企业文化优良的煤矿行业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深度合作,签订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制定并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联合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

3.2 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或基地建设的情况

针对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选择建立了多个工程实践基地,如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鸡西建华皮带机厂、哈尔滨轴承制造有限公司、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铅笔厂、哈尔滨塑料厂、哈尔滨东金沃尔科技有限公司、鸡西矿务局、鹤岗矿务局、双鸭山矿务局、七台河矿务局等。众多工程实践基地的建立,为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3.3 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情况

学院和企业共同研讨、共同制定了各专业的企业阶段培养方案,高校教师与企业优秀导师联合授课、指导,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融入工程实践项目中,形成有企业全程参与的产学研实践学习。

4 结语

“卓越计划”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应该长期有效地进行下去。下一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调查,适时调整与完善;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编写出版针对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的专业教材,完善案例库建设;拓展工程实践平台,进一步加强工程实践中心的软硬件建设,受众面逐步扩大,更好地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提供支撑;加大投入,包括招生宣传、实习实践平台建设、企业教师聘用、实习经费等方面,为卓越計划的深入实施提供保障;加强制度建设,构建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39-141.

[2] 刘国繁,曾永卫.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21):80-82.

[3] 季沛,韦钢,杨宁.应用型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6):40-42.

[4] 何小燕.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研究与实践——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33):

15-17.

[5] 杨琼.探索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33):30-32.

[6] 徐鹏,韩建勇,常录,等.具有矿业特色的机械类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29):9-11.

[7] 徐鹏,刘训涛,杨格,等.构建跨专业竞赛平台提升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27):

35-37.

猜你喜欢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