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体育教学新探

2017-05-10李文林

南北桥 2017年8期
关键词:高中体育新课程教学策略

李文林

【摘 要】在高中阶段,开展高中体育教学,积极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心理素质的增强,使学生养成热爱运动、坚持运动、科学运动的良好习惯和方法。体育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无可避免会出现问题,对高中体育教学展开科学的研究,为解决教学问题、促进教学发展,提供一些科学而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体育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64

高中阶段,课程紧张、学生压力大。繁重的学习任务,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对高中生身心产生极大不利影响。通过高中体育教学,引导高中生进行体能的训练和增强,让学生的精力更加充沛,适应高中学习生活;通过体育运动,引导学生宣泄个人心理的压力和情绪,保证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当中。同时,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全身心在运动中得到舒展和放松,调节身体的各项技能,让身心得到适当的休整,以便更好地进行接下来的学习活动。

经过调查发现,一部分高中生,缺乏体育运动的意识,学习的动力严重不足,常常借故不上体育课,导致不少学生的身体素质大大下降,心理上出现如焦虑、恐惧、敏感等情况,不利于其成长与发展。所以,重新审视高中体育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解决好教学问题,是必要的。

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是高中体育教学有效开展的基本前提。不少体育教师正是忽视了课前准备或者其课前准备做得不够充分,影响甚至制约了学生的体育学习,致使教学过程中出现突发事件得不到较好地处理,从而影响教学秩序和进程,教学失效。在课前准备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要做深入的了解,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整体水平,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因材施教,是我国传统教育观中的一个教育理念,于当下的高中体育教学仍有指导意义。体育教师只有先弄清楚了学生的情况,才能找到学生的运动潜能,进而创设多样的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学生由于性别、身高、体重、特长、耐力等方面具有差异性,所以教学不能一刀切,要立足于学生整体而实现差异化,确保教学于每一位学生都有意义和效果。教学等男女生身体素质不一样,所以在教学中不可“一刀切”。学生身体素质不同,运动项目强度不同,教师需要在研究学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量身打造合适的体育课,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运动锻炼的欲望。若教师在课前不备课或备课马虎,可能削弱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也可能导致学生在运动时受到伤害。

二、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学生学习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先要有理论的讲解,为方便学生领会和掌握,教师还需要为学生做示范,再安排学生学习掌握并做技术上的指导和纠正。从理论到操作、先示范后训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效率;立足于学生的需要开展教学活动是教学活动的核心。高中生身心发展已近成人的状态,其拥有独立的意识和需求。教学活动应该满足学生的需求。体育课更多的要让学生动起来,尤其是高中体育课,更要考虑学习者的情况。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自由安排的时间,让学生能自由选择喜爱的运动项目而进行锻炼。教学环节的安排,需要保证教学的统一性和连续性。高中体育课的课时少,教学对于学生、对于整个高中教育教学又十分重要,因此每一节体育教学都要合理安排。一般的体育教学环节包括:准备阶段、教学阶段、实践巩固阶段、学生自由活动阶段。在准备阶段,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进行科学的热身运动,为教学阶段预热,确保学生不受到伤害。在教学阶段,教师应该选择一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和示范;之后就是学生自我训练,逐渐掌握体育技能;最后学生根据自由爱好选择运动项目进行运动。体育教师要注意分配好各个环节的时间,要多给予学生运动实践的活动,避免教师讲授和演示的时间过长。

三、在体育教学中实现情感教育

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出的三维目标,就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高中体育教学中也必须落实这一目标。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是实现情感教育的第一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投入,是高中体育教学开展的基本保证,是情感目标达成的基本条件。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以及观看体育比赛等,让学生体认到运动的重要性,激发其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动力,使之能更好地投入到体育教学当中。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在教学内容中充分深入发掘情感教育的切入点。体育运动不少都是团队活动,教师可以此为契机,以竞技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协作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在团体协作中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更为熟练,同时也易于激发球队成员的合作意识和拼搏精神。由此看来,体育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魄,更在于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在运动中增强自信心、锻炼意志力、展现个人风采等。情感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是重要的部分,这对于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有极大的影响,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格外重视并积极落实。

四、重视教学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单一且多以分数考核为主。除以考试分数型的定量评价外,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更应该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潜能。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目的,并不单是体育分数达标,更在系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科学掌握体育技能,培养较浓的兴趣,为终身运动奠定基础。以知识、技能以及团队协作三方面构成评价主体内容,并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法和细则。学生通过系统、科学的评价可以更清楚自身的身体素质,也会更清楚自己存在哪些问题,便于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运动锻炼,或者通过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得到纠正。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评价,教师也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教学,更好地促进下一阶段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开展教學评价时,教师要注意多赞美、鼓励,让学生保持较强的学习热情和信心。针对学生身体素质较弱,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不强的学习,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赞扬学生,使学生对体育保持较高的兴趣,推动其更好地运动锻炼,实现自我超越。

健康的身心素质是高效学习的保障,高中体育教师应该要学生对体育产生热情,在教学中选择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并采用科学而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尽可能得到最大的提供和发展,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充足的马力。体育教学担负重任,对学生的文化课的学习乃至今后的学习发展影响深远,同时也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高中体育教师更要责无旁贷,积极肩负重任,实现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猜你喜欢

高中体育新课程教学策略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模式探究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