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象教学”的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2017-05-08莫春荣

中国教师 2017年7期
关键词:养蚕现象科学

莫春荣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科学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地区已经将科学课程作为中小学阶段的核心课程。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科学课中对教师设计的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很感兴趣,却在生活中对一些科学现象(科学问题)熟视无睹,不主动进行探索与研究。如何把科学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科学现象,提出问题并进行自主探究?

基于学校的“全人课程”及其生态学视野,我们对科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新的思考,决定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现象教学”实践与研究。“现象教学”是芬兰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即基于现象(主题)的教学,按照某一现象或主题实现跨学科的主题教学。如学生通过欧盟演变、气候变化、芬兰百年独立史等主题,以跨学科的方式学习语言、自然科学和经济,让学生与来自多个学科的教师互动,以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取代学生排排坐、被动听讲的传统形式。

我们在科学课程中所进行的“现象教学”,就是围绕某一科学现象进行主题教学、跨界教学,其特点是超越科学与生活的局限,超越学科与学科的局限。

一、跨越知识逻辑,让科学回归生活

教育源于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特别是夸美纽斯提出的班级授课制,使得教育更加专业化、体系化,同时,也越来越脱离生活本身。品德教学有知识逻辑与生活逻辑之别,英语教学有书本英语与生活英语之别。科学教学亦是如此,更多的是遵循知识逻辑,生活逻辑被忽略。学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利用教师提供的仪器、材料完成相关的探究活动,却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视而不见,极少有学生能够发现生活现象并自主进行探究。

科学课程的“现象教学”就是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适时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展开教学,将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努力在学生生活与科学教学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从而使科学教学跨越知识逻辑,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科学现象,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或解决生活问题,从而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科学探究成为一种习惯。

1.科学问题生活化

在现象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把科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来源于生活,从而使学生逐渐把科学思维延伸到生活中。

(1)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

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使之具有可探索性,增加学生获取直接经验的空间,使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更是一个经过加工的实践过程。教材的编写受到地域、文化、时间、民俗差异的影响,使部分教学内容与各地的生活实际不符,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地使用教材,甚至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改动,使之更具生活化。

首先,修改教材。教材是编者提供的范例,这些例子不一定是每一个学生都熟悉的,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改编素材或者增加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素材。例如,粤教版四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五课《健康饮食》活动1“饺子里有什么?”就可以根据广东的饮食习惯改成“包子里有什么?”或者“尖堆里有什么?”

其次,可以修改顺序。根据季节时令,将部分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修改,使之更加符合生活实际,利于教学。例如,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身体的奥秘》第三课《叶里的“加工厂”》、第四课《花里的育婴房》可以改到春季学期的五年级下册,方便老师和学生就教材中提到的叶子、花在生活中找到研究对象,利于学生学习与探究。

(2)实现探究材料生活化

“有结构的材料”是小学教学中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完整的形象,获取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如果选择的材料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既可以提高学生探究的注意力,也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因此,选择“有结构的材料”时应该注意:来源于学生身边的物品;来源于学生周围的环境;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来源于学生的经验范围。

例如,指导学生建立“溶解”的概念时,除了准备高锰酸钾等化学材料外,还可以准备一些来自生活的材料:食盐、白糖、砂子、面粉等;又如《物体的沉与浮》这一课的教学中,除了可以提供木块、石块、泡沫、铁钉、瓶盖、牙签等材料外,还可以选择学生身边就有的铅笔、圆珠笔、橡皮、铅笔盒等。

2.生活现象科学化

只有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体验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品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一是实现家庭生活科学化。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往往会有许多疑问,要引导学生把这些疑问尝试着用科学的方法去解释和解决,如苹果削皮后不久就变色了,其它水果削皮后会变色吗?你猜想水果变色跟什么因素有关?你有办法证明吗?你有什么办法让水果削皮后不变色呢?

二是实现科学作业的生活化。科学探究活动不应该局限于科学课的课堂上,而应该延伸到生活中,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它的魅力。因此,常常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带回家去,独立完成或请家长协助一起研究完成。例如,学完《植物的茎》后,给学生布置作业,回家用扦插法繁殖一棵植物,并把自己的发现和收获记录下来。此项活动持续时间足有一个多月,學生们对扦插植物、种植养护进行仔细地观察与研究,当他们发现扦插的植物长出新芽,当他们经自己的手给这个世界增添了片片绿意时,忍不住欢呼雀跃。当然,也有一些同学发现扦插的植物没有成功,枯萎了,他们很伤心,对着那干枯的枝条进行思考:为什么别人的植物发芽了,为什么自己的植物枯萎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雨水太多,还是太干旱,还是虫害,还是养分问题,或是扦插方法的问题?自然而然地进行深入探究。

二、跨越学科教学,让科学关注生命

基于“现象教学”的科学课堂教学,适时超越传统学科界线,与语文、数学、思品、美术、信息技术相结合,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沟通表达、批判思维、创新能力等等。

下面以“蚕的一生”这一主题为例,具体阐述“现象教学”的教学思路。

1.设计多元的教学目标

传统的教法是引导学生养蚕、观察蚕、了解蚕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侧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着眼于了解关于蚕的科学知识。基于“现象教学”的“养蚕”课程则是将养蚕作为探究的主线索,内容覆盖科学、语文、数学、综合实践、美术几个学科, 重新设定了跨学科的教学目标。

(1)做观察记录,从科学的角度了解蚕的一生经历“卵—蚕—蛹—蛾”四种形态变化,培养观察能力和长期记录的科学习惯;

(2)用图表方式来呈现蚕从一龄蚕到五龄蚕在体长、体重的变化,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蚕的生长规律,培养学生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完成一幅《蚕的一生》手抄报,要求图文并茂,从美术的角度发现蚕的生命之美,培养学生绘画与设计能力;

(4)用蚕丝做一件作品,从做上学(一种探究习惯)的角度来研究蚕丝的应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工程与技术的应用能力。

(5)举行养蚕分享交流会,从语文的角度来表达养蚕的心得与发现,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于是,基于“现象教学”的“养蚕”就有了“观察蚕”“蚕的变化”“蚕的一生”“蚕丝的应用”“养蚕收获”等课程。在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2.简化复杂的教学环节

传统的科学教学中,教师总是希望教给学生一些知识或者技能,唯恐学生学不会、记不住,教师的讲解仍然占据课堂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探究、操作、思考、交流的时间很少,这也是许多公开课、展示课执教者总觉得探究时间不够的原因。因此,基于“现象教学”的“蚕的一生”,教学环节只有三部分:第一部分,引入新课。出示几组学生记录一龄蚕到五龄蚕体长与体重的数据,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蚕的生长规律,时长2分钟;第二部分,自主探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曲线、矩形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时长25分钟;第三部分,分享交流。先是小组内讨论、小结,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时长约18分钟。在自主探究、分享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只是以参与者、倾听者的角色参与活动,偶尔针对一些问题进行适当地质疑与引导。教师讲解的时间尽可能压缩,把更多的時间留给学生自主探究与分享交流。

3.创建有效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成长。有效的教学评价应该是形成性与过程性相结合;学校与家庭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个人与小组结合;表现与实操相结合。

评价主体多元化。在“养蚕”的主题教学活动过程中,采取的评价包括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家长的评价、自己的评价还包括社会的评价。学生将自己养的蚕带到课堂上来,互相分享交流,在同伴的评价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同时,还要求家长对学生的观察日记进行评价,并分批把学生的观察日记、蚕的图画在科学教室中展出。教师的评价不单是语言上的激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翘起的大拇指、一次不经意的摸头,对学生来说,都是有效的评价。

评价时机过程化。评价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进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中,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评价对象是各实验小组和个人,评价内容包括小组合作、小组汇报、专心听课、善于提问、回答问题、课堂作业、课外探究活动等。

评价方法多元化。科学课程的评价以真实的日常教学为基础,充分利用所有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探究活动,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一份养蚕观察记录、一份养蚕手抄报、一个蚕丝作品、一个蚕茧……都是评价学生不可多得的契机。

在科学课中进行“现象教学”的实践,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探索。探索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在教师面前排排坐、安静听的局面,让学生在放松、快乐、民主、充满启发的氛围中学习。“现象教学”超越科学与生活的局限、超越传统学科局限,站在教育的高度看教学,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培养“完整的人”,避免因学科的分类而割裂了学科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协调发展,让科学教育点燃“我之为我”的生命亮度。

猜你喜欢

养蚕现象科学
养蚕不易
养蚕记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嫘祖养蚕的故事
养蚕记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科学拔牙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