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民俗造型艺术在新媒体动画创作中的价值

2017-05-06李者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造型艺术

李者

摘要:东北民俗造型艺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新媒体动画创作中,以东北民间故事为题材,以民俗造型艺术为作品的艺术造型,不仅增加了动画作品的民族风格,而且对弘扬民族精神,丰富文化内涵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新媒体动画作品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东北民俗;造型艺术;新媒体动画

在经过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对文艺创作的支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的精神指导下,近几年来,国产动画的创作在经历了痛苦、迷茫和创新之后,国产动画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新媒体逐渐代替传统媒体成为当今主流。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也称为数字化媒体,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触摸媒体和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动画是指基于互联网和移动无线网络两种介质进行传播的动画作品,它的特点是建立以数字技术为核心,以互联网、移动网络传播模式的集视觉、听觉、触觉、生理、心理为一体的作品。它包括动画短片、表情动画、手机动画和手机主题等,它以画面、声音、色彩为基本语言和媒介,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呈现其无限性、普及性、趣味性,拓展的空间非常广泛,涵盖面不断扩大,不断更新的风格样式受到大众的喜爱,尤其成为年轻人交流的主要方式,新媒体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媒体动画题材、风格样式也在创新,同时刺激着网络文化创造力的增长。面对不断扩大的年轻群体,创作出受他们喜爱的动画作品,坚持传承民族文化,是动画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东北民俗造型艺术是生活在东北地域上的劳动人民创造的,与百姓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紧密相联,它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反映了东北各族的人民文化底蕴。东北民俗造型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中独树一帜,民间年画、民间剪纸、刺绣、泥塑等艺术表现形式,在现代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发展中仍保持着它独有的魅力。而新媒体动画作为一种活跃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制作技术的不断更新,制作手段也越来越多;从动画发展的历史上看,它立足本民族、本地域的文化基础,把民间文化资源与新媒体技术有机地融合,是赋予中国新媒体动画艺术生命的源泉。

一、丰富多彩的民俗造型艺术为新媒体动画创作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素材

新媒体动画在传播、互动、娱乐和制作上,表现出较强的优势。为了使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力,在风格的选择、题材的运用和人物设计上都要有一定的概括性、夸张性,以手机动画为例,由于屏幕的限制,要求动画作品角色的形象、色彩更加简洁明了,突出主题和重点。在东北地区居住的少数民族有满族、回族、朝鲜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锡伯族、哈萨克族、达斡尔族等,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仍然保持着各自的特点,塑造民族品格,从民族图案、色彩中感悟民族文化,激发创作灵感是一个好的办法。例如具代表意義的“萨满文化”,“萨满文化”中的面具图谱、神偶、剪纸等造型艺术,具有独特的特征。它包括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始祖崇拜。这三个部分从萨满神偶造型、萨满面具造型、人面岩画、剪纸艺术等都直观地表现出来。

如达斡尔族的纸偶艺术,用鸡蛋壳作纸偶的头,在蛋壳上绘有五官和发鬓,用小火柴盒贴纸剪纸画作道具,服装上绘有花、鸟、动物、水、云、风、龙等各类纹样。这种北方民间造型艺术,散发着北方人特有的粗犷、奔放、淳朴、敦厚的气息,造型结构组织较为严谨、细致、古朴含蓄,装饰更加严密、饱满而不留空隙,人物刻画更加写实。

而目前的新媒体动画作品基本停留在简单地照搬二维动画的表现形式,画面以单线平涂为主,造型过于简单,没能体现多媒体特点——丰富的表现力,新媒体动画整体的风格上,还没有形成一个标志性的特征,杂乱无章。随着《泡芙小姐》《我叫MT》等网络动漫的出现,几分钟一集的系列片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个网站纷纷推出了原创系列动画短片,如妖气漫画网推出的《十万个冷笑话》等作品,由此可见,要做出自己的特色还需要在色彩、风格、样式和故事内容上下工夫。

新媒体动画作品中的动漫形象多种多样,像《悠嘻猴》《绿豆蛙》《兔斯基》中只是有一个形象或多了一些表情变化,故事情节还算完整,但没有一个新颖独特的故事。依靠色彩、人物、特效或是其他环节来支撑故事本身都是不可行的,创意和新观念是新媒体动画的关键。我们在新媒体动画创作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作品故事的创造性、连续性,作品中模仿、抄袭现象增多,迷失了动漫题材的原创意识。随着互联网应用向手机等移动终端转移扩展,手机与平板电脑都设有专门的动漫APP来推送新的动漫作品,这势必增加大众对动漫产品的需求量,动画作品故事内容也随之扩大,目前,人们已认识到了动漫剧本短缺和杂乱的问题,开始注重作品的内容、思想性、连续性和作品的持续性生存,如:《喜洋洋与灰太狼》《中国惊奇先生》和《侠岚》,都是以系列剧推向市场,尽管作品在内容及表现形式存在一些问题,但从另一方面,人们已经认识到了作品题材和创意的宗旨了。2013年8月腾讯动漫平台上线的动漫新作《中国惊奇先生》,内容主要讲述了小道士王小二一边苦追美女警花,一边降妖除魔,又深陷警察、土豪、雇主的各方漩涡中的奇幻故事。作品迅速爆红网络,成为腾讯动漫破亿的漫画作品!再看一下国外优秀的动漫作品,同样也具有思想性、故事性,如2015年美国的3D动画片《头脑特工队》,主人公11岁女孩莱利·安德森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她脑海中保存着无数美好、甜蜜的回忆,这就是人类的五种主要情绪:喜悦、悲伤、恐惧、厌恶和愤怒。喜悦是感情团队的领导,他们致力于为小主人营造更多美好的珍贵回忆。某天,莱利一家从明尼苏达州搬到旧金山,肮脏逼仄的公寓、陌生的校园环境、逐渐失落的友情让莱利无所适从,情绪开始发生动荡,负面情绪逐渐累积,导致“喜悦”和“悲伤”两种情绪双双被挤出她情感的指挥中心,迷失在大脑记忆的沟壑之中。曾经内心美好的世界渐次崩塌。为了保护这一切,喜悦只有行动起来。从这部现代优秀动画片中可以看出,剧本题材还是继续沿用了美国原有创作风格,充满童趣,不分年龄、性别的人都很喜欢和接受的人物形象,流传已久的各国神话和传说,从全新的视角来表述他人已知的故事,别有新意。他们运用高新科技的三维技术,创造更精美、细致的画面,给观众带来震撼的直观感受。在这些方面,恰恰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二、新媒体动画的开发与应用对东北民族造型艺术起到了延伸与丰富的作用

信息时代发展的今天,在传承动画传统艺术的同时,还需要我们发扬光大传统艺术。东北民俗文化也经历着吐故纳新,不断演变的过程。新媒体动画的制作也应以现代发展的理念对传统文化进行补充、拓展、开发、完善,通过对外来的风格、技术加以融合和吸收,创造出既是本土的,又是世界的新媒体动画作品来。2010年中央电视台播映的以长白山为大背景,采用古老的长白山流传的关于人参娃娃的传说的动画系列剧《长白精灵》,用拟人化的手法、富有想象力的情节,向观众呈现了东北壮美秀丽的山河和民间童话故事。这一时期还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大学生动画作品,如取材东北民间传说的动画片《太阳雨》和《老鼠嫁女》,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再现民族绘画、剪纸、皮影等效果,利用软件技术处理场景的空间关系并渲染出一些奇幻、神秘、空灵的空间效果,大大地丰富了画面的色彩、空间、动作的视觉效果。进一步挖掘中国东北民族文化和民俗的历史,把民间即将失传的童话故事和神话传奇加以抢救、整理和开发,创造新、奇、特的动画视觉效果,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情节和多彩的人物造型,将成为现代动画创作的潮流。

三、新媒体动画创作加强了东北民族造型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动画产业的发展在为动画片制作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和技术支持的同时,对动画表现形式也产生了一定的限制。动画作品表现出了不同程度上的单一化、模式化等现象,就中国动画片而言,无论是在故事内容,还是在表现形式都存在模仿的痕迹,民俗文化和造型艺术风格基本被抛弃,这种现象已经影响到影视动画审美艺术的发展。把东北民俗造型艺术风格运用到动画片上,首先要提到的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20世纪60年代制作的《人参娃娃》和80年代制作的水墨动画《人参果》。1991年中央电视台的系列动画《人参王国》,2003年的《哪吒传奇》;2010年中央电视台播映的动画系列剧《长白精灵》,屈指可数的几部动画片,无一不是汲取了中国皮影戏和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通过形象各异的动画人物、夸张的动作表演、简练的剪纸人物或动物道具,将本土视觉艺术的特点完美地展现出来。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新媒体动画片继承和运用传统文化资源的规划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随着信息的拓展,外来文化的涌进,使得這个脉络变得更加模糊,甚至消失。然而,中国新媒体动画在起步伊始,就要避免对本土文化遗失,并且要站在继承民族文化这一高起点上,创造更加优秀的作品。

综上所述,东北民俗造型艺术在新媒体动画片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东北民俗造型艺术元素应用于新媒体动画创作,表现了对民俗文化精神的领悟和民俗造型艺术元素表现形式的提炼,使新媒体动画造型更富有时代特色和民族个性,更加提升了它的艺术品质和艺术感染力。

猜你喜欢

造型艺术
广州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基础部教改成果展示作品选
论先秦赵国的造型艺术
基于南北文化融合背景下的献技戏楼造型艺术探讨
素描艺术中的造型语言与表现
纤变墨画
解读汉画像石“线”语言的生命力
幼儿园美术活动浅谈
装扮的魅力
以《阿凡达》为例浅谈大众文化下造型艺术
申红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