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思考

2017-05-06宁曼荣袁锦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多元文化

宁曼荣 袁锦

摘要: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弘扬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然而,目前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存在意识淡薄、内容和方法滞后、队伍和平台建设不够等问题。高校要全面认识加强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重大意义,着力从强化思想武装,形成文化自觉;加强制度建设,形成联动机制;丰富教育内容,增强教育效果;拓展教育平台,改进教育方式等方面加强政治忠诚教育,以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和信息化发展的全面推进,多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呈现出多元文化互存的状态。多元文化表面上体现出文化形式和风格上的多样性,实质上是不同文化主体的价值观不同。多元文化的发展冲击了马克思主义在国内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主体地位,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对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形成了挑战。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事关党的前途和未来,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政治忠诚教育,坚定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培育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和党的事业的强烈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刻理解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准确把握其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意义

在多元文化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对于坚定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需要

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文化在整个社会处于主导地位。然而,随着多元文化不断发展,西方的各种价值理念、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甚至反马克思主義的思想文化相继袭来,并在高校青年大学生中迅速传播,不断冲击和弱化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主体地位,影响着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加强政治忠诚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党员对党的宗旨目标、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等有全面的认识,增强大学生党员对党的归属感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党员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提高辨析能力和认知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袭,时刻做到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的高度统一,从而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大学生党员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优秀分子,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政治忠诚教育,能进一步坚定大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不断培育大学生党员的爱党、忧党和护党意识,引导大学生党员在多元文化激荡中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和价值取向,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三个倡导”融人日常学习、生活中,引领营造良好的校风和社会风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

(三)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需要

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既是党章的要求,又是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引领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当前,各种文学作品、音像视频和网络信息等传播着多种文化形式和价值观念,影响着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认识,弱化着大学生党员宗旨观念和“三个代表”的角色意识,削弱了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作用。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政治忠诚教育,强化党员先锋模范意识,增强其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党员主动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对党的责任感、忠诚度,时刻牢记自身的党员身份,自觉肩负起党员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发挥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朋辈作用和表率作用,用实际行动激励更多的青年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的需要

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标准的人才为主要目标。然而,面对多元文化的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未能与时俱进,教育结构、内容和方法滞后,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已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既是高校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又针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认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从广度和深度上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并形成一个新的、专门的教育子系统,增进高校党组织、党务工作者与大学生党员之间的交流,为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现状

多元文化的发展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对此,高校党组织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高度关注,并积极将政治忠诚教育纳入了党员教育的体系中。但通过走访调查表明,高校对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重视程度、方法举措、机制体系等仍滞后于形势的发展。

(一)对政治忠诚教育的认识不足

高校虽已将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提到议事日程,但不管是教育的主体,还是教育的客体都存在思想认识不足、应对新问题滞后的情况。一方面,高校党组织和教育工作者对迅速发展的网络信息和不断涌现的多元文化观、价值观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教育过程中内容更新不及时、方法不够灵活、针对性不强,导致教育效果不好,不能有效消解多元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作为政治忠诚教育客体的大学生党员,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自身的辨别能力和认知能力不足,对多元文化对理想信念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其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冲击认识不够,防范意识不足,主动参与政治忠诚教育的意识不强,造成大学生党员意识弱化,党性观念淡化,不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二)政治忠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滞后

长期以来,高校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一般停留在政治理论教育的层面。中央提出加强政治忠诚教育以来,高校虽比较重视,但在教育实践中仍然沿袭传统教育的模式,尚未有针对性地提出新的内容和方法。

首先,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内容不够与时俱进。现阶段教材中关于政治忠诚教育的内容更多的是马克思主义等理论的宣讲,缺乏能够给大学生党员真实感受和体验的材料,教学内容更新较慢,缺乏时代感和吸引力。

其次,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系统性不够强。目前,高校政治忠诚教育尚未作为一个较独立的体系进行,一般穿插在党员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缺乏应有的计划性、针对性和整体性。

再次,由于专门的政治忠诚教育提出较晚,发展不成熟,关于政治忠诚教育的理论研究不够,对教育模式、内容和方法的研究成果不多,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不足,导致在教育过程中仍采用单向理论灌输的教育方式,教育效果不佳。

(三)政治忠诚教育队伍和平台建设不够

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需要依托一定的教育队伍和平台保证其正常开展。就当前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誠教育的情况来看,高校在政治忠诚教育队伍和平台建设上投入的资金、资源有限,还没具备专业的教育队伍和专门的教育平台,政治忠诚教育原动力不足。

首先,政治忠诚教育队伍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有待提升。政治忠诚教育者大部分由担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担任,专门针对政治忠诚教育的理论学习、培训和研究较为缺乏,教育者的视野比较窄,教育的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薄弱,有效开展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能力和素质不足。

其次,在教育平台方面一般沿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如课堂教学、讲座、板报、宣传栏等开展政治忠诚教育活动,而针对多元文化,利用和建设网络信息平台方面比较滞后,因此,发挥新媒体平台在党员政治忠诚教育方面的作用显得必要而且紧迫。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路径

多元文化的发展,促使高校不断加强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力度。要立足于政治忠诚教育的现状,从理论、制度、内容、平台、实践等方面下功夫,提升教育的实效。

(一)强化思想武装,形成文化自觉

“理论武装越彻底,理想信念就越坚定,思想就越敏锐,行动就越自觉;理论武装上不去,信仰信念就容易动摇滑坡。”政治忠诚教育要强化思想武装,提升学生党员的理论素养和思想境界,形成忠诚于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首先,加强政治理论教育。组织大学生党员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开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引导大学生党员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又领悟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强化他们的理论自信,增强其辨析主流与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划清积极与消极思想文化的能力。

其次,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积极用党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智慧方法、价值追求去培养学生党员,让学生党员铭记苦难和辉煌,坚定理想信念,勇担兴党使命。

再次,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先进典型教育。积极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和优秀典型教育资源,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创造的精神文化资源熏陶学生党员,使他们从革命文化中汲取营养;同时,着力开展优秀党员典型事迹宣传教育和警示教育,引导学生党员从正反两方面增强对党的政治上的认同和行动上的自觉,在思想上夯实其文化自觉和自信。

(二)加强制度建设,形成联动机制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强化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要完善制度建设,形成保障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有序进行的联动机制。

一要建立经常性学习制度。进一步严格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强化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把握,强化学生党员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二要完善考核制度。引导高校结合实际制定对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实施细则和考核标准,细化对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组织领导、方法举措和实践推进等方面的评价标准,增强考核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推动各高校和基层党组织主动开展好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

三要健全监督制度。进一步规范和执行群众测评、党员互评和领导点评以及党务公开等制度,着力强化党内和党外力量对学生党员言行的有效监督,防止失范行为产生,形成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外在推动力量。同时,要建立高校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党委其他部门协同配合,各基层党组织主要落实的党员忠诚教育联动机制,形成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制度保障。

(三)丰富教育内容,增强教育效果

政治忠诚教育的内容是教育的灵魂,要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一是推进政治忠诚教育内容的传承与创新。要将传统的政治理论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先进文化的学习结合起来。一方面,积极把中华传统优秀的忠、孝文化引入教育之中,引导他们领悟忠诚文化的历史根基,另一方面,结合学生党员追求新知的实际,积极关注全球发展的前沿进展,组织他们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了解世界发展竞争的态势,增强创新意识和忧患意识,强化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的使命感。

二是深入挖掘与政治忠诚教育相衔接的内容。要着眼实际,深入实践,主动用学生党员身边的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教育他们,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引导他们形成见贤思齐、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思想;要组织学生党员定期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切身感受先辈们对党、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同时,要积极将学生党员感兴趣的红色歌曲、红色故事等资源融人政治忠诚教育中,提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趣味性。

三是重视挖掘网上信息,开展政治忠诚教育。当前,网上信息非常丰富,既有许多有益于政治忠诚教育的正向内容和信息,也有不良的思潮和观念,高校要善于利用正向信息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还要组织学生党员对不良信息和思想进行剖析,提高他们对多元文化的思辨能力,使他们在多元文化的洗礼中更加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党的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四)拓展教育平台,改进教育方式

教育平台是学生党员开展活动的重要阵地,更是传承和传播政治忠诚的重要载体。要突破传统教育平台的界限,打造更多有效的载体,促进政治忠诚教育朝新的方向发展。

一是要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平台。积极通过校内橱窗、广播、展板等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平台,围绕政治忠诚教育的主题,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和时事热点,设置多样、新颖的板块并及时更新,使传统学习教育平台焕发新的魅力,为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提供一个便捷平台。

二是要搭建政治忠诚教育“微平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党员更倾向于利用新媒体进行学习和交流。高校要及时设置专题网站、qq群、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等,在平台上发布政治忠诚教育的信息和视频,开展相关问题的讨论和讲座,及时为大学生党员答疑解惑,增进教育主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是要打破传统单向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通过先锋论坛、红色讲坛和网上论坛等,引入“合作式”“实践式”和“探讨式”等学习教育方式,调动学生党员参与政治忠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讲解、探讨中明辨是非,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政治忠诚。

猜你喜欢

大学生党员多元文化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体平台下增强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实效性的研究
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的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略论
提高大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实效性的方法探析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