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访谈”如何释放正能量

2017-05-06牛莉萍

新闻前哨 2017年3期
关键词:晚报襄阳栏目

牛莉萍

襄阳晚报“情感话廊”栏目自2002年创办以来,历经数任采访记者、编辑苦心经营,始终坚持传播正能量的初心,坚守正面疏导的媒体担当,让倾诉者的悲情故事、负面情绪表达等,通过记者的疏导变为媒体正能量的释放。在历年的读者调查中,一直入选“最受欢迎”的栏目之列。

一、由访谈记录到心理疏导

1.怎样看待倾诉者。

情感版故事在丰富报纸栏目的同时,更为倾诉者们提供了情感表达或宣泄的平台。

在经营情感访谈类栏目的前10年,我们遇到的80%以上的题材是“男女之情”,但近年来这个比例在递减。随着社会的变化,影响人情感的因素逐步变多。有读者在因亲情、友情、生意伙伴等人際关系经受挫折或受到伤害后,也会找到我们记者宣泄情绪,寻找心理安慰或解决方法。

在报纸情感类栏目中,读者最常看到的多是伤感、悲情、纠结、沉重的讲述。

为什么见诸报端的多是“负能量”题材的情感故事?其实,并非情感版记者和编辑为搏眼球刻意为之。多年的采访经历让我们体会到:人们往往将幸福与亲人或朋友分享,而苦痛却常常被独自隐藏,但是心灵的苦痛也在寻找化解的方式,这就是倾诉者找到情感记者“一对一”倾诉的内容大多是“痛苦隐私”的原因所在。

2.怎样当好倾听者。

由于倾诉者多数是在彷惶、纠结、犹豫了许久才来找到“陌生的被信赖者”——记者来倾诉,所以,情感记者首先应给予倾诉者足够的尊重,其次在采访中要让倾诉者充分、平等进而轻松地和自己交流。

生活类报纸开办的情感访谈栏目都大都是免费为读者服务,跟市场上的心理咨询师不同,倾诉者和记者之间没有利益关联,而且,传统纸媒在广大读者群中长久拥有公信力、亲和力和权威性,使之容易赢得读者的信赖。情感版记者要珍惜这种信赖,对前来倾诉的读者真诚以待。

与新闻版记者对采访对象的直奔主题或刨根问底相比,情感记者更需要安静聆听,耐心安慰和适当引导,最后在报纸上给出理性和客观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

在多年的“情感访谈”采访生涯中,我总结出这样的经验:当看到倾诉者欲言又止的时候,我会告诉他或她,记者和报纸会保护他们的隐私,除了年龄和故事内容要求真实以外,他们的其他情况,如,家庭地址、工作单位或性质,乃至孩子(如果牵涉到的话)的性别,我们都可以在商量后做一些虚化处理。如此一来,倾诉者会觉得记者是真诚地在替他(她)考虑、为他(她)分忧,一些顾虑就会打消。

3.怎样做好排遣者。

实际上,绝大多数倾诉者在情感中的纠结程度,并未到偏执、偏激的程度,不少是因为阅历、格局、素养等不足而造成困惑。一个有经验的情感版记者通过认真倾听,适当疏导,往往能对情感困局中的倾诉者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更何况,倾诉者的故事经过记者和编辑的梳理和加工,刊登到报纸上,会给倾诉者带来适当帮助、放松和回忆。

为情感处于困局中的倾诉者当好排遣者并不容易,需要栏目记者具备心理学知识、与倾诉者换位思考的意识和因势利导的做思想工作的方法。

在采访中,我们常会遇到情绪、思想一时偏执的倾诉者,我们的记者常会说:“你的经历并不是最糟的,我们还遇到过更甚者。”在暂时“稳住”倾诉者的情绪同时,记者会抓住机会给倾诉者讲接近的例子、讲通俗的道理和伦理、讲前景等。

4.怎样成为倡导者。

前年,一位1991年出生的女读者找到情感话廊记者,直言自己的“真爱”是一位年长她11岁、已经做父亲的男人,除了他以外,她不可能再嫁他人。

女读者还列举了许多例子,她的“真爱”已经和妻子没有感情。我问:“那他为什么还没有离婚?”女读者说,因为他们有孩子有财产,还有共同的社会关系。

90后女读者涉世不深,作为独生子女,性格上以自我为中心的标签明显,给她灌输主流、传统的婚恋观难以触动她;给她讲远比她心智成熟的男友一直不给她婚约,说明他还留恋已存的婚姻,只不过厌倦了与妻子情爱变淡的岁月而在享用她的青春。对此,女孩难以接受。

看着眉目青春、气质阳光的女孩,记者告诉她,根据记者的经验:绝大多数女孩子都喜欢牵着孩子的手、挽着老公的胳膊,在亲朋好友的祝福声中,和背景、年龄相仿的爱人走在阳光下。

这句话“惹”了女孩。她告诉记者,3年来,她和“真爱”一直都是地下情,因为她清楚他们不可能得到她父母和朋友们的祝福。

“我要回去仔细想一想,三年多不见光、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光的感情到底是不是真感情?”她承诺道。

隔着一张报纸的距离,情感版记者和倾诉者之间更有可能产生“距离美”,这种“距离美”,能让完全没有利益关系的双方开诚布公,直指问题实质。

在与编辑部领导商量后,这个婚外恋的故事最终未见报。原因是:襄阳晚报“情感栏目”的初衷是服务读者的同时、向社会释放正能量,在采访倾诉者的之后,记者已经对倾诉者进行了正确而有效的引导,没有必要花大篇幅向读者讲述此类故事。

2016年母亲节前夕,“情感话廊”栏目刊载了《母亲,我生命中的明灯》一文,倾诉者是襄阳一名公务员。通过记者的笔,主人公深情回忆了母亲对自己的教导和人生影响,文章在网上的点击率超万次。

在不少媒体为“搏眼球”选择“任性情感”故事作题材的当下,襄阳晚报“情感话廊”有意识选择有温度的故事、有态度的角度,是想向读者传递媒体的态度——我们欢迎并关注那些向上、向善、向暖的情感故事。

二、由疏导个人苦闷到理顺社会情绪

1.选择范围的拓展。

随着社会上人际关系、情感涉及面的扩大,襄阳晚报“情感话廊”的题材选择范围也更加广泛。

襄阳市是全国较闻名的高考强市,《5年7个省高考状元》是2015年高考后许多媒体对襄阳这一现象的新闻报道标题。

在高考丰产的背后,是许多家长、学生的极大努力。对处于青春期和高考压力下的高考生来说,叛逆是一种常态,这让他们的家长常常头疼不已。

近年来,《襄阳晚报》情感话廊栏目就数次报道高考生家长倾诉的故事,帮助这些家长解除了郁闷情绪。

2012年6月,一位做生意的男士找到《襄阳晚报》“情感话廊”栏目记者讲述他和姐姐的经济纠纷。他告诉记者,因为有血缘关系,他不愿去“冷冰冰”的法院跟姐姐对簿公堂。而跟姐姐面对面交心已无可能,他希望借助情感栏目,让姐姐看到报纸后了解他的所思所想。

这是我主持情感版6年多来,第一次接待来讲述手足情的读者。

弟弟在报纸上吐露心声后,姐姐姐夫找到他,双方在一起开了“解疙瘩”家庭会。弥漫在姐弟间的恨意之后淡化了很多。

青春期女儿叛逆对母亲造成的伤害、儿子深陷传销后父親对其解救未果的无奈、女儿对再婚父亲的怨言……这些题材的故事让读者看到了更为丰富的情感故事,也给《襄阳晚报》“情感话廊”栏目积累了更多“铁粉”。

2.疏导领域的拓展。

“二孩”政策放开是当下社会热点,在许多家庭和育龄妇女纠结生不生二孩的同时,也有部分女孩羡慕并践行“丁克”这种生活方式。

2016年5月,一位1989年出生女孩找到报社倾诉说,她和老公感情很好,但她结婚数年来,坚持不育孩子,一是怕分娩时的疼痛;二是担心有了孩子后影响她和老公的爱情生活质量。

这又是一个典型的“独一代”:强调自我,崇尚某些舶来的价值观——活在当下。

我问她:“只要自己想好了,丁克这种生活方式不是不可以,为什么要来讲述?”她告诉我们,她仅得到了老公的理解,而因为她坚持这些年不生孩子,自己的父母和公公婆婆几乎跟他们小夫妻决裂。

“我只说不要孩子,没想过不要父母,父母为我们付出过很多很多,我和老公也挺享受亲情的温暖。”女孩说。

在报纸上讲完这个故事后,记者在文章最后的采访手记中写道:“站在孩子的角度,我们愿意并享受着父母给予的温暖亲情;站在做父母的角度,我们也在享受孩子感受到温情后的幸福,这就是‘传承和‘天伦之乐之魅力。”记者还写道:“如果夫妻关系是两点一线的话,那么夫妻和孩子之间就是三个点,这三点可构成三角形,比直线之关系更为稳固。”

去年10月份,这位曾一心要做丁克族的女孩给记者发来短信,她怀孕了,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相反,她感受到了作为女人的不同寻常的幸福。

去年底,一位襄阳企业家找到“情感话廊”,讲述他与母亲间的故事,倾诉“子欲养而亲不在”的万般遗憾与愧疚。文章刊发后,他又出资在襄阳晚报上刊登对母亲思念的纪念文图。

从倾听、帮忙疏导“男女情”,到采访、刊发亲情、友情、伦理等,襄阳晚报“情感话廊”栏目不断地拓宽疏导领域的范围。

3.建设广度的拓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上人际关系、情感的涉及面更加宽广。襄阳晚报“情感话廊”及时捕捉社会热点,如:近年来不断出现的亲戚、同事、生意伙伴间的债务纠纷,我们在倾听讲述者的过程中及时给予疏导、合理分析、尽力帮助;在写稿中把握好积极的大方向,有控制地讲故事、有立场地做点评,既让情感故事好看、让倾诉者得到宣泄满足,又使广大读者看完故事后得以回味和思考。

无论涉及何种情感故事题材,我们在采写和编发过程中,都秉承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尽心尽力的媒体责任,在建设健康的男女关系、和谐的家庭关系和规范的利益关系等正常而主流的社会关系中,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三、由单向传播到互动分享

1.借力网上传播。

早在10年前,襄阳晚报“情感话廊”栏目就紧跟时代步伐,在报纸网站中开设与读者的沟通平台,让人们能在网站上进行即时的情感倾诉,便利读者之间进行广泛沟通。

2010年前后微博兴起,襄阳晚报微博开始在每周五“情感话廊”的见报日,利用微博的140字,精炼情感箴言,为读者呈现最新专栏情感话题,扩大“情感话廊”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情感话廊”栏目还利用微博平台的话题功能,挖掘素材,开发话题,针对读者的留言,进行评论整合,深入解读。

2014年,襄阳晚报微信公众号开启。鉴于“情感话廊”栏目的高热度及话题的高互动性,每期的情感文章都及时发布在了公众号上。

利用互联网,襄阳晚报“情感话廊”由“一对一”的访谈拓展到无边际的互动,扩大了阅读面,一些话题甚至通过互联网传播形成热议话题。

2.试水公共话题。

在互联网+时代,大家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样,人们的生活方式更丰富,价值观更加多元化。体现在婚恋家庭方面,既有“只想坐在宝马车上哭,不想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女,又有“年龄不是问题,身高不是距离,甚至为‘爱甘当小三”唯爱情论。

每当遇到这种热点公共话题,襄阳晚报“情感话廊”的记者不仅实录故事,更会对文章进行理性提升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

2016年春节后,一则《女子陪男友回老家过年,没想到吃完团年饭就决定分手》的帖子在网上持续发酵。

襄阳晚报“情感话廊”栏目抓住这一热点事件,在网上公布了话题请读者参与,并在之后采访了嫁给“凤凰男”的城市女子、心理咨询师中长期关注婚恋问题的专家等人,同时附加某些网友的意见,呈现了一个立体丰满的意见场,引发了大量读者的参与、关注和思考。此个公共话题的推出和谈论,让襄阳晚报的众多读者和网友在知悉多方观点后,形成了相对理性和独立的思考。

2016年5月13日,“情感话廊”栏目刊发了《家有“二宝”,甜蜜又烦恼》,报道了社会热点——“二孩”政策的家庭忧喜录。稿件在微信上的点击率达到10万+,有562位读者后面进行了评论。此次试水热点公共话题为襄阳晚报的微信公众号“增粉”数百人,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孩”话题、高考话题、独生子女教育话题、养老话题、债务纠纷话题等,襄阳晚报“情感话廊”都在采写中有意识地涉及,使副刊稿件新闻化、热点化,进一步提高了栏目的阅读率,也让情感栏目从心理疏导的初始阶段优化到“正三观”的引导阶段。

3.把握交流引导主动权。

多年的情感采访经验告诉我们,不幸福、不顺利的人,容易对外界产生对立情绪,因为坏的心态,总得有个出口。情感版记者要用兢兢业业的职业精神、丰富生动的情感故事、深入浅出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点评,告诉暂时处于逆境的讀者:阳光总在风雨后。遇到挫折时要及时与人沟通,听听他人对自己遭遇事件的看法和感悟。当感受自己心理难以承受时,要积极需求各方面帮助,找媒体情感栏目倾诉是其中的方法之一。

要想对倾诉者提供有效帮助、让媒体上的情感故事既吸引读者又能对社会释放正能量,情感版记者首先自己知识结构较全面、拥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把握跟倾诉者交流、引导主动权,让倾诉者信赖和尊重。

其次,情感版记者应重视“记者手记”的采写。如果把情感故事本身比作超市中配好的“净菜”,很容易炒出看上去像样的一盘菜,那么,“记者手记”就是显示一个资深厨师跟菜鸟区别的标记。如果说故事是“情”,那么“记者手记”就是“理”概括。有人总结道:一个称职的情感版记者,有能力通过言简意赅的总结,点评和心理层面的阐释,一针见血地点到事情的实质问题,将有时看似一团乱麻的情感纠葛抽丝剥茧,让读者更明确地看清问题的实质,从中汲取应有的教训或经验。

第三,对当事人的分析呈现立体的意见场。多年前,襄阳晚报《情感话廊》栏目就邀请具备高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本地心理咨询师,共同和情感版记者书写故事之后的“手记”,读者可以看到同一个情感故事的多角度解读,从而形成自己的判断。这种尝试赢得了读者和报纸审读员的一致好评。

最后,重视年终的版面总结、梳理和评判。近10年来,每到岁末,襄阳晚报“情感话廊”栏目都会做“年终总结”版。“年终总结”版不仅让读者了解社会上情感变动的走向和基本面,还对这个专栏的主题和题材进行着前瞻性引导。

2014年岁末的总结版,记者在“自画像”中描绘了自己的性格、喜好,“倾诉”了一年来关于采访中的喜怒哀乐,这个总结版由于把握住了社会情绪的脉搏,关注了牵动每个人情感神经的问题,在襄阳晚报微信公众号上的阅读量达到10万+。

“故事都是真的吗”“为何都是伤心事”“故事背后的故事”“心酸的采访经历”“对她说声对不起”“让人得意的采访”“期待你的赴约”……这些小标题出现在年终总结版上,丰富了版面的内容和体裁,梳理了记者一年采访中的“爱恨情愁”,回答了读者的一些疑问、倡导主流的情感观、对栏目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个创新的情感栏目年终总结版在同质化的全国媒体中脱颖而出,一些同行在次年同期对此进行了模仿。

(襄阳晚报)

猜你喜欢

晚报襄阳栏目
襄阳市第七中学
襄阳销售打响春耕攻坚战
关于栏目的要求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立足“本地化”做好晚报新闻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坚持改革创新 强化履职尽责——襄阳市公安局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