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媒体对人体感知系统的影响研究

2017-05-06翟红蕾陈心怡黄子吟

新闻前哨 2017年3期

翟红蕾  陈心怡  黄子吟

[摘要]人的身体本身是最天然、最综合、最高级的传播媒体,智能手机、PSP这样的移动媒体正是在受到人体本身感知系统的灵感下而发展产生出来的新兴移动媒体。在受到类似智能手机这样的移动媒体影响后,人体本身的感知系统也在方方面面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为了更加直观的展现出这些影响,本文试图通过解析电影产业现阶段使用的多元化媒介载体,而造成的新兴观影方式对人体感知系统产生的影响来展现移动媒体这一新兴力量。

[关键词]移动媒体 人体感知系统 观影方式

一、移动媒体及移动观影模式

1解析移动媒体时代。

(1)移动媒体时代。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发展,信息传递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定位技术的发展,新的传播模式也在不断涌现。由于人们越来越追求迷你、私人化以及定制化的服务模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私人化、定制化以及可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人類由此也进入到了移动媒体时代。基于GPS定位等定位系统、互联网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的流行,使得移动设备的智能性以及稳定性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这促使着移动媒介能够跟随技术的发展得到同步的进步,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也就很大程度上不断地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方式。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移动媒体越来越息息相关,从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来看,移动媒体都已经渗透进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来。人们开始习惯使用移动端接入互联网,做到时时刻刻的信息更新,也将自己的生活轨迹与移动媒体相适应与契合,无论是商务还是私人空间,都由移动媒体来进行构建,已经完全进入到一个由移动端口而打造的移动媒体时代。

移动媒体时代的开端始于手机的出现及其全球化的普及,其发展脚步与手机的发展路径在开始也大部分一致。因此,在研究移动媒体时,离不开对手机的研究。在研究手机时,也很容易联想到移动通信技术。因此,移动媒体这一概念也就是源于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做到随时随地,不受时空限制的进行人与人或人与物甚至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1G到4G时代的跨越,期间实现了由简单的数字信号传输到复杂的模拟信号传输,由速度较慢发展至高速传输。使得信息交互不再受时空限制,人们可以随意的与地球另一端的朋友实现无时差对话,物联网技术的实现也使得类似智能家居这样的新兴产业得以发展。

移动媒体时代,人们的生命效率极大提高、生活节奏急速提升;同时,人们越来越习惯由固定的生活模式转化成为一种灵活多变的生活模式、越来越适应从连贯性生活模式转变为碎片化生活片段的拼接。移动媒体让以前作为“天方夜谭”的想象得以实现:人们可以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完成一天所有工作任务以及娱乐休闲,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进行办公、谈判、交友、娱乐、购物、旅游,甚至洗衣送餐都可以通过手机按键直接完成。移动媒体时代,人类的生活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与移动媒体。

在对移动媒体进行理解时,我们可以将其拆解为移动和媒体两个角度进行解析。从最早的传播媒体——人体来看,口语、手势、表情均有着可移动性的特点,也就是说人类在最早所进行的传播就存在着可移动性。因此,媒体的可移动性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通过麦克卢汉“媒介:即人体的延伸”这一理论可知,媒介的发展就源于人体。麦克卢汉提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1]他认为,伴随着时代不断的变迁,科技不断进步与发展,人类对自身开始不断探索,懂得利用人类自身所具备的知觉系统的特点来创造发明媒介,使得人类能够利用这些媒介对事物进行进一步的、抽象的、更为深层次的认知。例如,电视的发明,正是在人类得到自身视觉与听觉的启发后所出现的。然而,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进一步的刺激了人类包含触觉以及嗅觉在内的所有感官系统,使人类对于所呈现出的影响产生一种现场感以及接触感,并不断希望这些感觉得到足够的满足,因而就促使了越来越多科技公司将目光着眼于类似3D虚拟现实这种移动媒介的开发中去,以满足人类更高的需求。

以智能手机为例,手机新闻是其满足受众需求的一大服务项目,这种阅读方式极大程度的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智能手机出现以前,人们习惯于通过报刊杂志来获取新闻信息,仅仅依靠眼睛作为信息“延伸”的工具,其他感官在阅读时是休息的,这时人体的感官工作是“失统”状态;然而当 “手机报”这种以移动媒体作为新闻载体的形式出现之后,其同时提供着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方式,完全满足了人体包含视觉、听觉、平衡觉及触觉的需求,也积极调动了各个感官综合使用的热情,让人体的感官工作重新回复到“统合”。

而伴随着这些“人体的延伸”的媒介的不断发展,人类所进行的传播活动进入到了更高级及其更复杂的阶段中去。因而,移动性一直都是跟随媒体的存在而存在的。

麦克卢汉的另一个著名观点,就是关于“地球村”的畅想。而在如今来看,“地球村”已经成为了全球几十亿人的共识。在互联网出现之后,人们已经做到了跨越时空的连接,整个地球已经接入到了网络之中。而当智能手机这种移动终端出现之后,人们更是更加方便快捷的接入到网络之中,能够实时的进行信息的更新,同时我们不必要携带笨重而又不方便携带的显示器,小小的屏幕就能够实时完成我们与外界的联络。这也充分的体现了麦克卢汉关于“地球村”中的互动性以及及时性的畅想。可以说,移动媒体正是基于这种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畅想而逐步成型,并不断发展壮大而来的。

(3)移动媒体的表现特征。

在谈到移动媒体的表现特征时,我们首先要强调“移动”二字。移动媒体的“移动”与众不同的特点在于其强调的是传播活动跨越了物理上的时空以及各种理论上的语境,使得传播活动时时刻刻都可以进行,且无处不在。这也与上文中所提到的移动网络密不可分,正是移动网络造成了传播时时刻刻进行,且无处不在。参与传播的用户也不会感受到时空之间的转换,移动网络为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用户体验,使得打破时空的信息传递能够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媒体能够实现信息传播空间的延展。对于每个个体而言,我们只能在自己能够触及及理解的传播语境中进行信息的交换,而移动媒体的出现,使得个人信息传播空间得到了延展。以智能手机为例,人们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仅仅能够通过传统不可移动式的电话进行信息交换。但当智能手机出现之后,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与社会系统进行信息交换的平台及渠道。通过手机通讯录中的每一个联系人为跳板,能够发现每个个体的个人信息网络,在这个网络中,陌生人之间也可以产生联系并进行信息交换。以此,个人的信息传播空间便得到了延展。移动媒体最重要的是媒体的可移动性以及参与信息传播活动的传播者及受众的可移动性,这一“可移动的”传播所造成了一个流动式的传播活动。这种流式传播使得人们的传播环境发生了重要的改变,使得所有个体都能够时时刻刻参与到传播活动中去,且不受时间、空间或地理国界等物理性的限制,使得传播的“同步性、本地化以及个性化”都能够不断地进行发展及变化。

其次,移动媒体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大众媒体业务,参与传播的不再是发起此次传播的用户及其指定的受众,其他大众传播的信息参与者与使用者也能够参与其中。同时,广大用户不仅仅能够进行点对点的传播活动,在其需要的时刻都能够随时随地使用互联网“云端”上的服务信息,以达成自己的信息传播诉求及信息获取诉求。正是以上所讲到的这些良好的用户体验,使得移动媒体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必需品,移动传播也成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移动媒体最重要的优点就在于其私人化、迷你化以及可定制化的服务。其兼备了其他多种传统媒体的优点,并对其进行了整合,正是由于这些融合性的优点似的其占据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信息传递方式,使得相应的技术也得以发展。

最后,移动媒体打造出了全新的公共话语平台。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指出,“公共领域是政治权利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而移動媒体的出现,使得使用者能够通过移动媒体参与到公共领域的事务讨论过程中去。由于移动媒体具备传递速度高,传递信息量大的优点,使得用户能够在接收信息的同时同步进行信息的传递。完成一个实时的、交互性的公共话语平台的构建,使得人们有了一个新的参与社会管理实务的渠道。例如,在两会期间,各大手机新闻APP都实时推出了新闻跟进报道。同时另外开辟了聊天版块使得网友能够实时参与两会话题讨论,而期间有不少人大代表都会参与到聊天室中来与普通民众进行对话,并将普通民众的要求写进其两会提案中去,使得每一个网民都成为两会的“参会者”。

正是由于移动媒体拥有诸多优势,其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主流媒体,而其根本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媒体相结合后的结果。例如,移动电视的出现,将电视声画兼备的优点与广播可携带的移动优势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传播媒介。然而这种全新的移动媒体同样也会随着时代与技术的不断审视自身所存在的缺点,并不断的进行更新,以符合受众更加时代化以及全新的要求。

因此,基于以上提到的与移动媒体相关的优势特点及实例,我们可以这样定义移动媒体,那些个人的、便携式的、可定制化的,以及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媒介。这些数字化的、交互性的可上网的便携式移动新媒体,可以实现网络中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换过程以及信息传播活动。

2.移动观影模式。

(1)移动观影模式的出现。

电影在当今社会中作为人们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种休闲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及的娱乐形式。而由于技术的进步,人们在选择观影方式上也有了很大的空间。传统的影院模式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人们由于受到时空方面的限制,渐渐会选择类似智能手机、MP4、PSP等移动媒介作为电影传播载体。这种电影传播载体的多元化,使得人类开始步入了一种全新的观影模式。观影模式的不断改变,使得观众的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也影响着观影人感知外部信息。而电影信息传播的基础是取决于其所讲述的故事内容,而由故事传递出的信息也就是观影人对于外部世界的想法以及构建方法。移动媒介改变着受众的观影方式,同时也是的受众有着不同的反应模式。

20世纪以来,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导致新媒体技术的蓬勃涌现。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交互打破了传统时空的界限,电影信息开始由互联网进入到全球视野之中,而随着更多的媒介加入到电影播放载体中后,电影的观影模式也开始由单一的影院式观影发展到移动观影的模式中来,这种移动式的观影模式使得人们的电影体验更加丰富,随时随地进行观影享受也成为可能。

在现阶段,最为大众所应用的移动观影主要集中于手机、PSP、MP4以及平板电脑。这些移动设备均具备联网以及数据储存的功能,因此可以实现在互联网中进行影片信息及影片内容的检索,然后完成下载,让观众能够利用移动设备进行随时随地的观影。伴随着移动观影模式的出现,移动媒体也根据受众的观影体验反馈后不断对设备进行更新及维护,使得移动设备的电影播放软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硬件设备也得到了提升,使得受众有了更佳的观影体验。

(2)移动观影模式的特点。

由于移动媒体具有便携性以及“私人定制型”的特点,因而也将这些特点发展到了移动观影模式中来。

移动观影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保障受众的“个性化”特点。移动媒体终端能够随时随地携带,且能够根据受众自身的特点进行“定制”,创造出完全属于受众自身的观影模式。因此在移动观影模式下,观众能够在观看电影的同时,不断地进行实时的电影讨论,不间断地发布影片观感,参与到全球的实时社区互动之中。这种互动使得哪怕是独自进行观影活动的受众也能够得到与朋友一同观影的集体活动式的体验。同时,如果不愿意被打扰,移动媒体也能够为受众提供一个私密性的“时空”,让受众能够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影片信息之中。并且,由于移动媒体不仅仅局限于对于受众视觉及听觉上的刺激,更多的能够为受众提供包含“视听嗅味触”五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因而能够带给受众更加新鲜的观影体验。总的来说,移动观影模式具备着私人性质的、灵活多变的移动式的观影特征。

伴随着移动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电影信息的解析方式也有了新的模式。因此,本文试图通过解析电影传播过程中传播媒介的多元化来阐释受众身心感知方面的变化。由此也希望能给大家一个新的视角去思考移动媒介对人类感知信息以及电影行业发展模式的影响。

二、观影方式与人体感知系统

1.人体感知系统与观影体验的关系。

人体的感知系统主要包含的就是人类的知觉,而人类的知觉又被分为“视听嗅味触”这五种感觉。因此,在讨论移动媒体对人体感知系统的影响研究时,我们应主要讨论这五种感觉。

视觉是指人类通过眼睛所观察到事物后产生的感觉,就移动媒体带来的改变而言,最直接的也就是对于视觉的改变。传统媒介给人类带来的多数均属于扁平式的、平面化的视觉刺激,往往无法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视觉冲击。而伴随着类似谷歌眼镜这样的移动媒体出现后,由于其成像形式的不同,虽然屏幕大小变小了,但是其模拟眼球的视觉识别过程后带给观众的则是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因而对人类产生了更加强烈的视觉刺激。听觉是指人类通过耳朵所听到的声音后所产生的感觉,移动媒体舒适的穿戴体验使得观众听到的声音更接近耳朵听到的真实物理声音,而不是像传统媒介的电子模拟声音,让观众有更好的听觉享受。嗅觉是指人类通过鼻子所闻到的气味后所产生的感觉,现代移动媒体已经出现可以模拟出播放影像中的气味信息,其可以与其他可穿戴设备一起共同为受众营造出更为真实的现场感,使得观众有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观影体验。触觉是指人类通过肢体对物体触摸后产生的感觉,移动媒体通过模拟影像中事物的表面纹理,再通过与手指连接的电线产生电流刺激,以模拟出触觉体验,同样也加强了现场感的呈现。最后提到的是味觉,味觉是指人类通过嘴巴品尝到的味道后产生的感觉,现阶段移动媒体还未涉及到该部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移动媒体终端最终还是会将“触角”延伸到这一部分中来,以给观众完整的感知体验。

为了论述人体感知系统与观影体验的联系,我们做了《关于影响观影体验的因素的调查》的问卷调查,得到了各个年龄层次人群的回答,如图1,图2。在本问卷中,主要涉及到的是“视听嗅味触”五种感觉对于观众观影体验的影响。本次问卷的实验目的是想要证实“视听嗅味触”这五种感觉哪一种或哪几种是最影响观众观影体验的。在问卷中,除涉及到关于实验对象基本情况的问题外,我们主要涉及到有关观影体验的问题包含实验对象的观影习惯以及观众最期待的观影方式。我们在制作完问卷后选择了在当下使用频率最高的例如微信朋友圈、QQ、微博等多种及时通讯工具进行问卷的发布,最后回收到了100份问卷。其中,男性占到32.14%,女性占到67.86%;同时,有82.14%是19到35岁的年龄层次,占实验对象的绝大多数。因此,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在科技足够发达的前提下,如果媒介终端可以实现所有的五种感知体验,大多数观众更加重视的依旧是视觉体验及听觉体验,如图3。也就是说,观众依旧想要享受到更为真实的试听享受。结合实际市场上各大科技公司对于移动媒体的开发我们也发现,科技公司更加重视开发关于视觉及听觉体验的移动媒体终端,因此,移动媒体对于人体视觉及听觉的刺激也进一步的满足了人体观影体验的提升。

2.移动媒体对观影模式的影响。

由于移动媒体的不断发展,电影业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移动媒体加入到了电影播放载体中来,手机、MP4、PSP、平板电脑等移动媒介已经成为现阶段大多数用户观看电影的主流媒介。这些移动媒体具有便于携带的优点,丰富了用户的观影模式,使得用户随时随地不受任何限制的观看电影的梦想成为现实。

在众多移动媒体中,手机可以说是对电影业产生最多影响的。手机电影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观众的观影模式。手机电影一种是通过网络付费方式将影片传输至手机上进行欣赏,另一种是以手机终端的观赏特点为设计目标,以电影的创作手法进行拍摄制作,时长限定在10分钟之内,主要面向手机通讯传播或基于网络传播供手机用户下载观看的视听影像短片。无论是将电影下载至手机内进行播放还是单独针对手机这一形式进行电影制作,都是将传统电影业与新兴移动媒体进行融合,从而产生的新兴行业。这一新兴行业也恰巧证明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证明传播媒介的不同使用所产生的完全不一样的传播意义。其冲击力不仅仅来源于所传播的信息内容本身,更在于手机电影这一全新的媒介形式,其对所传递的信息内容产生强烈的反作用,对于人类汲取电影信息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地、能动的影响。另外,由于手机具有良好的移动性,用户可以利用手机随时随地参与到网络电影中去,且随着手机越来越智能化,其拍摄功能以及剪辑功能也越来越高级。用户仅利用手机就可以进行微电影的拍摄和制作,大大提升了用户参与手机电影的体验感,因此,手机电影在近几年成为移动媒体改变观影模式的一个重要体现。

手机能够及时的将丰富的信息进行传递,同时满足人类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平衡觉等多种感官系统,可谓真正的是人类综合器官的进一步延伸。这也在一定意义上验证了麦克卢汉的理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同时,由于类似手机这种移动媒体终端具有便携性这样一个突出优点,可以同时将多种数字多媒体进行高度融合。同时,由于其同样具有操作简单这样的一个特点,广大的年轻用户对其非常推崇及拥护。另外,手机的移动通讯功能同样也在这里发挥了一个重要的特色,那就是用户可以实时的参与“弹幕讨论”,抒发观影感受,参与到网络中广大网民的互动中。手机电影可以说是将所有移动媒体的优点发挥到了极致,使得传统电影业能够拥有一个新的發展思路。

3.移动观影模式对人类感知系统的影响。

当移动媒体参与到电影业之后,改变的就是观众的观影模式。而观影模式的改变,势必会对受众的人体感知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且这一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心理方面的变化。

首先,由于类似手机这种移动媒体由于其与互联网密不可分,因此,在受众接收电影信息时,往往会出现碎片化的接收。碎片化是指:“后现代文化视野中真实的实在转化为各种影像,时间碎化为一系列永恒的当下片段。”[2]社会在这种碎片化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不一样的分化,电影业在遭遇了移动媒体后,同样也开始呈现碎片化的特点。受众不再仅仅是坐在戏院里看着大荧幕的人,而是使用手机、PSP、MP4的移动媒体用户。同时,受众在接收电影信息的时间空间也不仅仅局限于电影影片的长度,人们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观影,并且也可以一边观看某些电影片段,一边做其他的事情。在遇到不喜欢的片段也可以选择直接跳过,因而受众在对电影信息进行感知及处理时,会利用碎片化接收的信息进行组合,产生自己对该电影的感受。

当受众在接收方面呈现碎片化后,所导致的后果就是每个人对同一部电影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正如西方谚语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受众的心理感知受到移动媒体的影响,而产生个体差异巨大的差别。移动媒体给了受众更多的选择权,使得受众可以自己选择何时进行观影这样一个活动,以及何时结束观影活动,以何种方式进行观影,以及观影的内容,受众都拥有绝对的主动权,这也使得受众对于电影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影响到受众感知外部信息的系统运行路径。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移动媒体除了便携性这一特点外,其同时也具备定制性的特点。正是这种可定制性,可以提供给用户一种更加私密的私人空间。而这些私人空间的制定是基于整个互联网这样一个巨大的公共空间里的,在公共空间中,每一个观影用户都可以互相交流观影体验,“弹幕互动”正是一种公共空间中个人体会的展现。而每一个用户在观影的时刻,都可以建立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同时,这种公共空间同样也可以是地理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比如咖啡厅、公共汽车,在这些公共领域中,人们同样可以通过移动媒体进行观影活动,建立一个区别于这些公共领域的私人观影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受众可以独立支配这一个空间。因而,用户可以体会到一个不一样的观影感受。这种观影模式同样也会对人体感知系统产生影响,会使得用户产生一种主导影片放映时空及过程的主动感,提升用户的观影体验。

其次,在传统的大众传播中,人们通过学习一些语言符号来获取信息,并通过运用头脑中的辨识力对语言符号进行分析,再通过想象力进行“再构建”,从而了解到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随后,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广播、电视媒体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更加普遍。人们开始通过广播、电视所传递的声音和影像信息开始全新的传媒体验。在这个阶段当中,人类的感知系统得到全面的开发,人们的感官体验、情感需求以及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都纷纷得到满足。在移动媒体改变了传统的观影方式后,许多媒体更是加入了触感、气味等等的感官刺激,使得人类的感知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升级,人们开始沉浸于不断发展的媒介所带来的全新的刺激,新媒体的前景不可限量。类似谷歌眼镜这样的移动媒体出现后,使得电影信息以全新的形象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电影不再是“别人的故事”,观影者成为电影的“亲身参与者”,由此,观众卷入的深度是传统影院式的观影方式所远远不能达到的。人类也开始意识到,任何技术的由来都是人体本身中枢神经系统发展的模式之一,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全新的观影方式也是对人体真实感官系统的不同刺激。

由于移动媒体具备便携、可定制化以及联网迅速这样的优点,所以用户在观影体验上往往会产生许多积极方面的想法。而这些积极的感受出现后,便很容易导致媒介依賴症的出现。就如当今社会当中,出现了很多“手机人”、“低头族”以及“平板依赖症”等等现象。这些现象都是移动媒体对人体感知系统产生影响后而引发的。这些现象出现后,现代人就很容易出现对于这种移动媒介过于依赖,以至于影响自己的生活方式,对整个生活模式产生改变。许多出现这些现象的人开始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缺乏与现实社会的互动环境,使自己变得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以及社会责任感弱化,让社会群体性被弱化,群体组织内部出现个人化现象。由这些不正常心理所导致出现了一大波具有犯罪倾向的危险人群,他们普遍过于沉溺于自我搭建的“封闭社会”之中,而由观看暴力影像所导致的犯罪现象也不在少数。特别是现阶段大量移动媒体出现后,对观众产生的刺激更加深刻,更容易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因此,移动媒体时代我们更加要加强对于影像内容的把关,以防造成不当的社会影响。而在移动媒体诞生后,许多电影开始制作许多特别版本以针对移动媒体,所以,当移动媒体在改变人们的观影模式时,电影行业应该开始思考如何制作出更加符合移动媒体端口特点的电影信息,以迎合人们使用移动媒体进行观影的这一习惯。例如,当出现谷歌眼镜这样的移动媒体设备后,许多商家开始制作的短片是专门针对这一媒体的,使得观众通过该设备可以完全置身于影片之中,体验不一样的观影乐趣。

三、移动观影模式的发展趋势与优化建议

1.移动观影模式的广阔前景。

移动观影模式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大众日常化的观影选择。相对于传统的影院式观影而言,移动观影模式能够带给受众更加多元化的心理体验。这种全新的观影体验能够使得受众对于电影文化以及新媒体有更多的刺激因素,能够推动电影文化以及新媒体的不断发展。

移动观影模式由于其具备私人性质的、灵活多变的移动式的观影特征,致使受众能够获得一个更为具有私密性质的观影体验,因而无论是在电影业还是在新媒体行业都能够引领一定的新发展。电影业与新媒体行业进行结合后,会根据受众的需求定制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影片。例如,现阶段VR技术的开发,使得电影业拍摄出更多具有VR场景建设的影片,这些影片从一个侧面也促使新媒体行业的不断进步,让硬件方面的设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且在现阶段,受众更加愿意接受一些更符合自己要求的媒介服务,而不是那些与一般常人所一致的大众性质的普通服务。移动观影模式的出现,正好符合了受众“私人定制性”的要求,因而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且现阶段电影行业的主力消费者也是那些愿意尝试新技术、尝试新鲜元素的年轻群体,这些年轻群体有着强大的消费能力,愿意付出一定的物质代价去获取更为先进的媒介服务,因而,移动观影模式也迎合了这一部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可以这样说,移动观影模式是未来电影行业融入到受众生活的一个必经之路,所以无论是电影业还是新媒体行业都需要不断加强这一部分的技术更新以及研发力度。

2.移动观影模式的改善与维护。

移动媒体的出现,对于人们的观影方式产生了本质性的影响。使得电影不再是仅仅存在于戏院中的艺术,而是通过移动媒体,跨越时空界限出现在人们生活的时时刻刻之中。也是由于移动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们感知电影信息的方式也产生了变化,使得电影信息不仅仅局限于电影的时长以及电影的荧幕大小,而是以一种碎片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感知系统,使得人们感知电影外部信息的方式更趋向于多元化。通过对观影方式的改变对人体感知系统产生的影响,我们也不难发现移动媒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因此,我们应当学会发掘其能够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优点,使其最大化的为人类服务。

而移动观影模式在运行之中,最应该注意的就是对硬件设施以及影片信息的不断维护。电影行业应该研究现阶段投入到市场中的移动媒介的硬件设施,拍摄及设计出适合不同移动媒介的影片信息,使得移动媒介能够发挥出其自身的特点,更好地为受众服务。新媒体行业也需要根据现阶段受众所追捧的优秀电影及受众的兴趣点进行设备上的开发,研发出更能为受众服务的,符合受众“视听嗅味触”五种感官的需求。

注释: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翟红蕾:武汉理工大学新闻传播系副教授,传播学博士;陈心怡、黄子吟:武汉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