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榕江县稻飞虱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初探

2017-05-05吴久宪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榕江县防治技术

吴久宪

摘 要:贵州省榕江县稻飞虱近年来发生面积呈上升趋势。文章分析了稻飞虱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总结了实践经验,提出了改进措施,在指导农户防治,减少稻飞虱为害造成的损失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榕江县;稻飞虱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稻飞虱是榕江县最主要的水稻害虫之一,近年来,由于杂交水稻不同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水稻耕作水平、耕作制度不断改变和提高,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使稻飞虱发生面积逐年扩大,甚至成灾。榕江常年发生面积达12万亩,重灾年份发生面积可达 15万亩,每年损失稻谷1.5万吨以上,每年用于防治稻飞虱的农药费用可达60万- 80万元不等。

一、发生规律及为害特点

1.发生规律。榕江县稻田发生为害的飞虱主要有两种,即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共同特征是: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之分,但雄虫仅为长翅型,长翅型可起迁飞扩散作用,短翅型则只能爬、跳,不能飞,是定居、繁殖型害虫。这两种稻飞虱成虫都有趋光性和趋绿性,均是远距离迁飞性害虫,不能在榕江县越冬,其虫源多从南方随春夏暖湿气流迁入。榕江一般在4月下旬秧田可见少量为害现象,5月下旬至6月中旬白背飞虱迁入达到高峰,这时榕江县水稻正处在栽插盛期,迁入虫直接进入大田繁殖, 此时的阴雨天气条件有利于成虫产卵和小若虫的孵化,是榕江县主要为害世代,即第三代。7月中下旬为第4代大龄若虫为害盛期, 此时水稻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天气已进入盛夏,气温高,不利于其活动、取食,水稻受害较第3代轻,但如果7月份多阴雨,温度偏低,对白背飞虱繁殖有利,为害加重,8、9、10月陆续迁出,榕江境内一年发生6-7代;褐飞虱性喜高温,迁入盛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下旬,有2个为害高峰,即 7月下旬和8月下旬。褐飞虱群居性强,受害重的田块出现“落塘”现象,大发生呈成片枯死,有的田块接近收割期〈即乳熟灌浆期〉,也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枯死,严重的颗粒无收。白背飞虱群集拥挤的习性较差,田间虫口密度稍高,即迁飞转移,受害重的田块没有明显的“落塘”现象。

2.为害特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均喜欢在稻株下部活动,造成水稻植株养分失调,并从唾液腺分泌有毒物质,引起稻株中毒萎缩,干扰光合养分的正常分配。稻飞虱产卵时,其产卵器能划破水稻茎秆和叶片组织,使稻株丧失水分。另外由于刺吸取食,可在稻株上残留很多不规则的伤痕,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输送,致使输送到根系的光合产物减少,扰乱根系的正常生理活动,加速稻叶衰老。虫口量大时,引起稻叶失水发黄,稻株下部变黑发臭,甚至整株枯死。水稻孕穗、 抽穗期受害后,稻叶发黄、生长低矮、影响抽穗或结实率; 熟期受害田间常因严重受害而呈点、片枯黄,造成谷粒千粒重下降,瘪粒增加,甚至颗粒无收。

二、为害程度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1.品种布局。不同水稻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造成种植品种多样化,播种期不同,水稻长势参差不齐,成熟期不一致,品种之间的抗性也不一样。这样就给稻飞虱的迁入繁殖提供了更多的取食条件。

2.栽培密度。栽培密度加大,田间杂草茂盛,田间阴湿密闭,通风透光条件差,对稻飞虱的发生为害创造有利条件。白背飞虱则以水稻秧苗期、分蘖期、孕穗期和抽穗期较为通风透光的时期最为适宜, 危害最重。而孕穗期至乳熟期,植株茂盛通风透光条件差,环境条件郁闷有利于褐飞虱的发生流行。

3.肥水管理和气候条件。化肥用量过大,特别是氮肥,造成水稻植株贪青徒长,叶色浓绿为稻飞虱发生流行提供有利的取食条件。褐飞虱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 -30℃,最适温度为26 -28℃,高于30℃或低于20℃对成虫的繁殖、若虫的孵化和成虫的生存都有不利影响。而白背虱对温度适应范围较广,在30℃高温和15℃的低温下都能正常生长发育。因此,白背飞虱在榕江县为害分布广、时间长、为害重。白背飞虱、褐飞虱都属喜湿的飞虱种类,在多雨及高湿(相对湿度在80%以上)对成虫的繁殖、若虫的孵化和生存都有利。因此,排水困难、长期积水的田块,有利于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发生为害。

三、综合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选择抗虫耐害品种,培育壮秧、加强肥水管理 及时清除杂草。选择抗虫耐害品种,培育壮秧,提倡旱育秧,做好氮、磷、钾肥的合理搭配,做到促控结合。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适时进行追肥,控制氮肥的施用量,以避免稻株徒长晚熟。要实施科学灌水,做到排灌自如,浅水勤灌,干湿交替,及时晒田,防止稻田长期积水,及时清除稻田内田边杂草,有效消灭一部分稻飞虱的卵块和虫源,加强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湿度,不给稻飞虱的繁殖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

2.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保护和利用天敌,减少不必要的用药量和用药次数,选用对天敌毒害小的农药。保护好稻田蜘蛛和黑肩绿盲蝽等主要天敌。

3.物理防治。杀虫灯诱杀。有条件的地方,可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稻飞虱,可大大减少用药次数,效果良好,但成本稍微高一些。

4.药剂防治。(1)防治指标及时期。防治指标:水稻分蘖期虫量达1000头/百丛,孕穗期虫量达500头/百丛,抽穗期至灌浆期1000头/百丛,乳熟期1500头/百丛。榕江白背飞虱主害代为第3代,即重点防治时期为4月中旬至6月中旬,挑治第4代。应掌握在2-3龄幼(若)虫盛期施药,狠治褐飞虱第4代(7月份〉,控制第5代(8月份)。由于稻飛虱迁入有多次高峰,因此建议农户密集用药,每隔6-7天用药一次。(2)药剂选用和施药技术。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在2-3龄若虫盛期施药。亩可选用:(1) 80%敌敌畏100毫升+25%噻嗪酮25g兑水60㎏;(2)40%毒死蜱50g+25%噻嗪酮25g兑水60㎏;(3)20%叶蝉散200毫升+ 80%敌敌畏100毫升;(4)20%叶蝉散200毫升+25%噻嗪酮25g兑水60㎏进行喷雾,科学混配,交替使用。杜绝使用对稻飞虱有刺激增殖作用的高剧毒农药和对稻田蜘蛛、黑肩绿盲蝽有杀伤力大的菊酯类农药。施药时,要用足水量(每亩兑水60-70 kg)对准稻株中下部喷施,田间保持3-5cm水层5 d左右,对于无水田块,施药时要加大水量,当气温在28℃以上时,可用80%敌敌畏拌毒土熏蒸杀虫。

四、讨论及建议

为提高药效,降低成本。经查阅榕江多年病虫情报,4月下旬秧田可见少量为害现象,5月下旬至6月中旬白背飞虱迁入达到高峰,这时榕江县水稻正处在栽插盛期,迁入虫直接进入大田繁殖, 此时的阴雨天气条件有利于成虫产卵和小若虫的孵化,是榕江县主要为害世代,即第三代,这一时间断是防治白背飞虱的最好时期; 褐飞虱性喜高温,迁人盛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下旬,有2个为害高峰,即 7月下旬和8月下旬,这一时间断是防治褐飞虱的最佳时期。应选择在若虫孵化后8天(3龄)以内用药效果更佳,若虫孵化10天(4龄)后取食量增大,进入暴食期,难以防治。同时要选不同种类农药交替使用。由于吡虫啉等农药的长期使用,稻飞虱对其已产生抗药性。同时尽量少用对稻飞虱有刺激增殖作用的高剧毒农药和对稻田蜘蛛、黑肩绿盲蝽有杀伤力大的菊酯类农药。如:氯氟氰菊酯和功夫菊酯等。

参考文献:

[1]吴贝蕾、吴豫、榕江病虫情报(2011-2015年).

[2]潘志强,三都县稻飞虱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方法。农技服务2008第8期.

猜你喜欢

榕江县防治技术
橙香满园
盛装的苗女
民族文化有传人
榕江冬日脐橙黄
关于榕江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
商洛核桃举肢娥防治技术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分析
浅谈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问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