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教会学生提问题

2017-05-05田素芳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30期

田素芳

【摘要】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关键词】敢于提问 学会提问 善于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0-0080-01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才会思考问题该如何解决,新课程也强调了要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创设了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思维,提升数学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有价值,该怎样培养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哪?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敢疑乐问

莎士比亚说: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也就是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一旦形成,学生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应向“问题教学”倾斜,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上充分得以展现,只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求知欲,学生就会想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

其次,创设能够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氛围。其一,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易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力;而紧张、压抑以及受限制的教学氛围则会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且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善于发问、善于质疑,让学生发表其独立见解。其二,创设宽松、和谐、自由的班级和课堂环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身心处于自由状态,思维更为活跃,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形成。其三,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评价意识,而且建立的评价体系应以鼓励为主,学生想提问题,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鼓励他;学生问题提得有偏差,教师要用鼓励的语言启发他;学生问题提得好,教师要用欣赏的态度赞扬他。并且允许学生提出多样化问题,多样化的答案。这样的评价体系易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敢于提出自己更多的疑惑。提问题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二、教会学生会提善问的方法,把握好知识的问题点,掌握提问要领

教学中不但要多学生的敢疑乐问进行及时的鼓励,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会提善问的方法,让学生能把问题提到点子上。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要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结合课堂内容,充分利用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找到问题所在。提问题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哪?

1.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提出问题。例如:学“四则混合运算的中括号”一课,笔者首先问大家看到这个题目会想到什么问题,学生立即活跃起来联想到以前学过的小括号,纷纷举手说出自己想到的问题。“什么是中括号”、“中括号和小括号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让他们找到要学的知识和已学的知识有没有相类似的地方,这是让孩子们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提出问题。

2.在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处提出问题。课堂中探究新知的环节中,要不断地鼓励学生根据知识点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还是“中括号”这节课,笔者问他们除了什么是中括号,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哪?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的说出自己的问题,“中括号的作用”、“有了小括号为什么还需要中括号”,而这又恰好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这提出的问题一定是有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分析,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认定了自己提的问题是本节课的要点所在,增强了学生的自信,促进了学生的思维。

除此还要教会学生在下面这些地方提问:学习过程中的疑惑之处、法则规律结合处、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中、算理推倒的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以及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这样的反复训练,既可以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找到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也提升了孩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在什么地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还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其善于提问。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因而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

1.趣味解读法。把问题趣味化,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这种提问容易使对方的注意力集中和定向,引人入胜。学生也很容易掌握,例如:讲图形的认识时,老师让同学把自己在家里做的图形拿出来,挑选出不同的图形,让同法学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看谁和谁可以做朋友并说明理由,小组同学很快就在愉快的合作中理清了思路。图形按位置分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平面图形按直线和曲线分为多边形和圆,多边形按边的数量有分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

2.打破砂锅法。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所谓是打破砂锅问到底,其表现形式一般直接采用“为什么?”。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笔者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小棒拿出来,问他们:观察一下大家准备的小棒的长度有几种情况。经过讨论得出:(1)三根同样长;(2)两根同样长并且长度长于第三根;(3)两根同样长并且长度短于第三根;(4)三根长度长短不一。“那么用你手里的小棒快速的摆出三角形吧”。提出问题后小组合作,很快同学们发现不是所有的小棒都能摆成三角形,这是为什么哪?经过小组交流,找到问题的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差小于第三边”三角形边的关系就是这样,也只有符合这样的条件的三条边才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

3.鉴别比较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的相互联系,通过鉴别和比较把问题提出。总之,在教学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

实践证明,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努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教会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正确的解决好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