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尝试

2017-05-05王光琴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30期
关键词:历史教育时空观情感教育

王光琴

【摘要】学科素养是学科课程的立足之本,随着全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考形式的不断变化,对历史教学也越来越高。如何把高大上的学科素养变成接地气的学科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历史教育 时空观 论从史出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0-0069-02

一、利用时间轴,适时结合史地知识,培养学生时空观,悟出“求真”意识

时间是构成历史的基本要素之一,高考历史试题对时间概念的检测,始终贯穿着对能力的考查,体现了“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不管试题以哪种类型出现,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一定要搞清楚。所以,我每讲一个内容,都给它相应的时间点。比如:我在讲中国近代史时,先把中国近代史的大事件以时间轴展现出来,给学生明确的时间观。我制作了以下PPT时间轴: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历史时间轴的构建,有两种途径:一是由教师构建完成,以便于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二是由学生自己构建,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如果让学生自己构建,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学生完成时间轴的构建: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历史重大事件年代表,然后让学生构建历史事件时间轴,最后让学生明白各件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

俗话说“史地一家”,对于历史学与地理学的关系,古今中外有很多精辟的论述。比如司马迁就非常注重人地关系的探讨,他的名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说明了古人就已经非常注重历史学和地理学的关系。那么如何将史地相结合呢?我以《辛亥革命》为例进行了尝试: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一直致力于在华南发动起义,但辛亥革命却首先在武昌爆发,然后成燎原之势呢?根据所学,究其原因,从全局而言,武昌起义是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实践证明,通过时间轴的利用,史地的结合,能使学生准确了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

二、精选材料,培养学生“论丛史出”,悟出“求证”哲理

“史”和“论”的关系,学术界历来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常用的说法是:“论丛史出,史论结合”。“史”指“史实”或“史料”,“论”指“结论”或“理论”。在教学中,贯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或思维能力。在众多史料中,教师应该把更多的触角伸展到对历史材料的阅读、选取、运用上,形成对历史的认识,而不是“教材学什么,老师就教什么。我们应该寻求历史真相取代单纯追求分数的做法。

三、理论联系实际,升华历史情感价值观,以“求智”解决现实问题

情感教育在历史教学中是举足轻重的,我们通过时间轴、通过史料的学习。已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史实,那么怎样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識并加以运用,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以高中生身心发展为基础,巧妙创设历史情境,并带领学生融入历史情境。(本课可以这样导入新课:播放课件“从学生熟悉的日常节日导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这样提问:大家刚刚经历了五一小长假,在中国有很多节日是为了纪念爱国志士,那么大家知道那些节日?学生可以举出端午节-------纪念屈原;教师可补充3月12日------植树节的来历从而引入孙中山的爱国精神。展示图片孙中山,今天我们一起感悟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而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善恶观和求真务实的态度。(通过三民主义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贯穿于孙中山先生毕生奋斗中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范。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恪守“为主义而奋斗”的宗旨,为实现国家独立富强和人民幸福,不惜失去“谋生之地位”,抛弃“固有之资财”,为革命倾家荡产,长期亡命异国他乡。只要能实现这一崇高理想,孙中山先生决不贪恋权力和势位。民国初年,孙中山“尽让政权与袁氏”,虽然也是为客观情势所迫,但根本上还是与他“天下为公”的宽广胸怀紧密相连。他认为,只要清廷推翻,共和造就,国家能免南北分裂之祸,人民能脱专制残暴之苦,那么个人的进退又何足挂怀!在个人生活上,孙中山先生一贯以淡泊自持,“简单朴素”。他一生筹集革命经费何止上百万,但决没有一分钱用于自己的享受和私利。他在《家事遗嘱》中所言,“尽瘁国事,不治家产”,是他坦荡的自白,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二)以社会热点为依托,以时代主旋律为方向,把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具体化。历史讲述的是过去,但我们教学的目的却是以史为鉴,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及时的结合社会热点,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也避免了空洞无味的说教。如果教师再把热点与社会主旋律相结合,这样就会使教学成果及时发挥作用,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在讲述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内容时,可以这样提问:“我国当前的民生问题有哪些?你认为怎样解决?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这样总结:“面对人口问题得老年化,国家鼓励二胎政策;面对就业困难,国家主张自主创业,并对创业者给予一定的辅助政策。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对民生问题得关注”)。

总之,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在新课改的今天,在全国卷的高考要求下,我们应给予学生学习理念,做事方法,看待问题的角度。培养学生“求真意识、求证哲理、以求智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其个性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年11期.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猜你喜欢

历史教育时空观情感教育
康德时空观的理论背景与发展形成
幻境与宿命——喜玛拉雅时空观的当代再诠释
时空观指导下的模块整合教学——以《20世纪四五十年代力图称霸的美国》为例
浅谈高考历史学科的整合与长效复习模型——新时空观的构建与运用
关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几点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用历史教育营造班级和谐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