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电子媒介对儿童教育的影响

2017-05-04刘畅

未来英才 2017年2期
关键词:儿童教育思维方式

刘畅

摘要:本文以儿童教育为目的给出了电子媒介和儿童的定义,并介绍了目前我国儿童使用电子媒介的现状以及从正向和方向两个方面综合分析了电子媒介对于儿童教育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今后基于电子媒介的儿童教育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电子媒介;儿童教育;思维方式

自从19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对于儿童教育和成长方面的研究就从来没有间断过。在研究的最初阶段儿童被看做是进入成人阶段的一个预备阶段。国外关于儿童教育方面研究的先行者将儿童阶段的特点归纳为更加容易受到刺激,在行为上表现为模仿特性。具体到儿童接触电子媒介方面的研究上,由于电子媒介的快速兴起,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落后。对于这一新兴的课题,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这一方向的研究最初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以电视为主的电子媒介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中所占的比率逐步提高,代替了传统的广播、报纸等媒介,研究学者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活动。到目前为止随着互联网以及个人电脑的广泛普及,这方面的研究对象也逐步扩大。目前在研究主题上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网络游戏对于儿童的影响;(2)研究的角度主要是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缺少专门的传媒科学方面的专业研究;(3)随着电子媒介的形式更新,儿童对于平板电脑、移动电子媒介所接触的几率更大,在这方面的研究仍然有所欠缺。

鉴于此,本文以儿童使用电子媒介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媒介的形式以及儿童的思维方式两个方面对电子媒介对儿童的影响进行综合论述,力求从传播学的角度结合儿童认知的方式综合讨论电子媒介对儿童认知的影响。

一、我国少年使用电子媒介现状

在对我国少儿使用电子媒介的现状进行分析以前首先需要梳理对于儿童的定义和电子媒介的定义。国际上关于儿童的定义为:“年未满18周岁的任何人”都属于儿童。我国再其基础上对于儿童的具体划分标准做了明确规定,其中1岁以下的儿童属于婴幼儿又称为乳儿。大于1岁小于3岁的被划分为婴儿、3至6岁的为幼儿,而超过6岁就进入学龄期,开始接受9年义务制教育直至15岁,而15岁以上则被认为是学龄的最后阶段即完成最后进入成人阶段的准备时期。本文主要探讨电子媒介对儿童的影响,因此其主要研究对象选择为5岁至15岁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更加具有代表性。电子媒介是指运用网络技术、电子技术的相关产品作为载体传递信息的媒介,从广义上看包括所有可以表示为儿童能够理解信息的电子产品载体,包括电视、VCD、电脑等等。

由于电子产品的产生的目的就是方便人们的生活以及拓宽信息的获取渠道,因此在电子产品的设计和使用上,其目标就是不断的降低使用者的门槛,不仅仅是针对儿童,而是包括儿童在内的特殊人群,包括在试听上存在缺陷的残障人士等等。因此随着新的电子产品推出,人们对于电子产品的接触越发频繁,随着电子产品的智能化和便捷化的发展趋势,接触电子媒介的儿童从年龄上也逐步在向更低的年龄及进行扩散。在儿童使用电子媒介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儿童在电子媒介的基础上在逐步增加,1992年对电视媒介的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儿童每日观察电视节目的时间已经超过20分钟,到1998年时,这一数据以及突破35分钟。而在2010年这一时间上升为63.1分钟。在网络用户方面的统计上,儿童的网络使用频率也在逐步上升,从2005年我国儿童网民的统计结果为2132.4万人(接触过网络的儿童都被认定为网民),但是到2012年这一数据已经突破6000万人。以上的统计结果仅仅是针对电视和电脑,但是目前随着移动终端的普遍推广,电视和电脑这种相对传统的电子媒介也在逐渐被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逐步替代,儿童通过电子媒介获得信息的比率更是在逐步提高。因此可以认为,我国儿童在获取信息的渠道上电子媒介的获取渠道已经完全超过了传统的媒介(例如报纸等)。因此详细分析电子媒介对我国儿童的影响则显得更加重要。

二、电子媒介对少儿的影响

1、电子媒介的积极作用。(1)学习对象的拓展。由于儿童是在向成人阶段中的过度,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对刺激事务更加敏感以及更强的模仿和学习能力。电子媒介以其更低的门槛和操作方式让儿童更加方便的获取信息,因此也拓宽了儿童的学习范本。并且对于年龄上小于10岁以下的兒童,由于其读写方面的障碍,对于印刷类的媒介存在天然的屏障。而电子媒介上推送的信息往往存在多方面的辅助,例如语音阅读、图像解释等辅助功能,因此更加容易被年龄较低的儿童所接纳。因此在对儿童的启蒙教育和对世界开始认知的过程中,电子媒介在逐步替代传统的印刷媒介,并且该趋势从技术层面而言是在不断的进步的,而对于如何合理的应用则是相关的教育学的专家和研究人员需要着重考虑和研究的内容。(2)认知程序的简化。关于传播学的研究结果中对于人们的认知方式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现在普遍认为人们对于外部事物的认知(包括理性认知和感性认知)所采用的渠道虽然存在多样的差异,但是其从抽象来看,都存在编码到解码的互换过程。例如对于印刷媒介而言,其编码的过程就是作者将内容转换为文字的过程,而解码过程则是阅读的人将文字解码成自己的感性和理性认知的过程。但是对于儿童而言由于文字表述和阅读上的障碍,无论是在“解码”还是在“编码”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而电子媒介则通过其提供的辅助功能更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将一些晦涩的文字以图像和示例的方式进行展示降低了儿童对于外部事物认知的门槛,使得认知程序进一步简化。

三、结语

鉴于目前电子媒介被广泛使用的情况,本文从电子媒介的儿童使用现状、电子媒介对于儿童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在对儿童的影响上从积极作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电子媒介降低了使用者的门槛,拓宽了儿童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加了学习对象和范围,但是对于儿童的独立思维方式也产生了挑战。而如何进行着方面的应对则是下一步研究需要深入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德寰,刘向清,崔凯等.正在发生的未来——手机人的族群与趋势[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 李文革等编.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新媒体运用报告(2011-2012)[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 夏德元.电子媒介人的崛起——社会的媒介化及人与媒介关系的嬗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55~56.

[4]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1.

[5] [英]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史安斌主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儿童教育思维方式
隐喻中窥见的中西方文化
浅析信息终端(手机)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浅论文庙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