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2017-05-04欧燕萍

未来英才 2017年2期

欧燕萍

摘要: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朗读教学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笔者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积极采取各种策略,指导学生朗读,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重要性;朗读问题;朗读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有助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体现了小学儿童发展的特点。可见,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就是一个急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朗读兴趣。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的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朗读的热情也没了。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任务。

2、句子的声、韵和调发音不准。教师没能很好做到按标准音将每个字的声、韵、调念准,在朗读课文时有的把字读错,有的带方言,有的没有注意语流音变的问题。如,上声“一”、“不”的变调以及语气词“啊”的变音等。此外,教师在朗读时还漏读、添读、倒读和读破词、读破句等现象的发生。

3、朗读教学的目的性不明确。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设计的朗读教学总是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缺乏目的性。

4、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学生朗读的面窄。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四十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五分钟,朗读成了教学中的过渡环节。同时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成绩好的,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当听众。

5、朗读评价单一。教师的评价语往往就是“读的真流利”“读得真好”“读得真有感情”,可就是没说明怎么就读得好,怎么就读得有感情。课标中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针对以上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朗读问题,我觉得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去做好朗读教学:

1、精读中领悟,重在“巧”。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2、诵读中表达,在于“情”。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如《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则配上忧伤的音乐,松鼠和小熊化解矛盾的过程则又配上了欢快的乐曲,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了有好多学生还沉浸在两个小动物纯洁的友谊之中,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偷偷地擦眼泪。这是感动的泪水,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

总之,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语调朴实、自然,语速适当、流畅,并恰当地处理好全文的节律,尤其是认真处理好停顿和重音,真正做到声情并茂。让学生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朗读课真正成为展现学生自我,抒发感情的舞台,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还语文阅读课以美丽、动人的容颜。

参考文献

[1] 张健.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11(27).

[2] 岳丽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学生之友,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