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分析

2017-05-04高东伟仝广顺

中国绿色画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再就业现状问题

高东伟+仝广顺

【摘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高新技术的使用,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就业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国每年大学生毕业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多,但是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关注就业问题,是当前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方面。

【关键词】: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现状;对策

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问题也显得日益重要。保障广大人民充分就业是我国的经济目标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工业化发展,就业的形式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状况。但是,对于城镇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仍然需要得到我们的关注。

1、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失业问题,是当今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不仅存在于我国,在一些发达国家失业的问题同样存在。失业问题,不仅仅关系到我们个人的发展,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同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失业人员的增多,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各项犯罪案件增加,导致人民生活的不安定,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要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响【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经济的高速增长,伴随的问题还有高的城镇失业率。如何更好地解决城镇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因而,在这样的一种形势之下,选择对于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各方面问题的研究,希望在我国对于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的解决上,会有一定的帮助【3】。

2、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关概念

2.1就业

根据国际上的相关定义,就业指的是人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从事一些工作,获得经济利益和报酬,就业者一般是会被企业或者是政府雇佣,又或者是自我雇佣。目前,世界上的多数国家都会采用这种标准来认定就业水平,但是不同的国家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作出一些调整,从而可以更加符合实际【4】。

在我国,关于就业的认定是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民,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从事一些活动从而取得合法的收入。在我国的规定中,关键强调的问题在于取得的合法收入,这也就表明,对于就业的概念相比较国际上的定义范围增大了,就业的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可以是签订相关劳务合同的正规就业也可以是不正规的就业,就业的形式可以使固定的,也可以是灵活变动的【5】。

2.2失业

失业指的是在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在一定的年龄阶段,虽然有工作的愿望,但是却不能够找到工作,无法取得一定的经济报酬的状况。在国际对于事业的定义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没有工作。也就是说,失业者没有从事任何能够取得经济报酬的活动。(2)有工作的能力。指的是具有一定的智力和体力,来从事相关的活动。(3)有寻找工作的愿望。虽然失业者没有从事一定的工作来获得报酬,但是他主观上有求职的愿望,并且在积极地寻找工作,只是没有找到。这三个条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却没有规定具体的范围【6】。

与上述概念相似,我国城镇失业人员的定义指的是城镇人口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具有工作的能力和寻找工作的愿望,却不能够取得工作的人员。具体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待业人员。一般指的是青年人群,学校毕业的学生准备学找工作的人员。除此之外,还包括辞去原有的工作或者是停薪留职正在找工作的人员。(2)失业军人。复员或者是转业的军人,尚未找到工作的人【7】。(3)下岗职工。由于企业改革而被下岗,只领取最低的生活保障却没有找到工作的人。(4)其他符合失业定义的人员。

2.3再就业

再就业,指的是失业人员,再次寻找到工作的一种状态。随着对于失业问题的相关研究,国内外出现了一些关于再就业的理论。在这里,我们将做简要的论述【12】。

第一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失业理论。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失业状况是必然或出现的。马克思分析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失业的形式,一般会包括三种形式:流动形式失业、潜在形式失业和停滞形式失业。通过对于这三种失业形式的分析,马克思还提出了相关的治理措施。马克思所提出的相关失业理论,与当前我国的失业形式具有很大的共通点,在对于失业问题的解决上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8】。

第二种,计划行为理论。这种理论是讲,一个人的目标和计划决定了其行为的发生,强调个人主观的意愿。应用到求职中,是指求职者的目标和计划决定了其对求职所做出的努力。但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浓重的集体主义色彩,因为在对失业的分析上,会更加注重求职中的社会压力等对求职者行为的影响【9】。

第三种,归因理论。该项理论主要是来分析失业者是如何来讲、看待失业对于自己人生产生的影响。失业的原因进行分来的话,无非就是两个个人或者是外在环境。通过归因理论的分析,会很好的解释失业人员之后的情绪变化。如果是外在的因素,情绪的变化会较为平和,若是由于自身的原因,那么他们的消极情绪就会产生的更加明显。

3、城镇失业人员的基本现状

3.1城镇失业人员的组成类型

通过对我国当前失业人员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当前城镇失业人员主要由城镇失业登记人员、农民工以及新增劳动力组成【10】。

城镇失业登记人员,指的在一定的年龄,有能力从事劳动,目前没有工作,有工作的意愿,并且在当地的就业机构进行登记过的人员。根据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基本维持在4%左右,并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由于统计数据并不完全,对于农村的失业人员并没有进行登记,因而统计的数据并不能够反应我国整体的失业状况【11】。

农民工,是我国一个独有的职业群体。他们普遍没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所从事的工作一般也都是最底层的体力劳动。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较大,每一年劳动力的数量都在增加。在城镇的发展和建设当中,农民工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农民工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其失业人员也在逐年增加【12】。农民工的社会地位较低,各种合法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再加上城镇一体化进程加快,在这个过程当中,在就业方面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新增劳动力,我国的人口数量巨大,每一年新增的劳动力在1000万左右,这些新增的劳动力,在加上之前难以就业的人员,让我国的失业率只会逐年呈现出一个递增的趋势。在这些新增的劳动力中,一部分是青年待业人员。他们虽然接受了一定的教育,但是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因而,在真个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状况之下,他们很容易失去竞争力【13】。或者是因为自身的专业能力不强,短时间内很难找到适宜的工作。还有一部分人员,就是高学历者。他们大多数都是大学毕业生,由于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竞争不断激烈,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变得更加困难。

3.2城镇失业人员呈现出的特点

我国的城镇失业人员,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以及自身国情的影响,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

从失业人员的分布上来看,我国的失业人员呈现出两个现象。一个是在地域方面。我国的城镇失业人员,相比较而言,还是在西部的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人数会比较多,失业率也比较高【14】。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是沿海地区的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虽然我国也在实行相关的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经济政策,但是总体而言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另一个现象就是分析失业人员他们之前所从事的的行业,基本上都出、属于传统的机械、冶金、纺织等行业。因为随着这些行业的不断发展,流水化作业的实现,所需要的员工数量在大大减少。因而,在这些行业中,员工的失业率较其他行业显得较高。

通过资料分析,我们发现在城镇失业人员中女性所占的比重要高于男性【15】。分析呈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则在于:首先是中国人民传统的历史观念。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对女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家庭,受到这个观念的影响,女性对于工作投入的热情不高,对于工作无法集中精力,因而失业现象也就显得更加普遍;其次,用工单位对于女性会有一种歧视的心理。虽然我国的法律规定,不允许性别歧视。但是在现实中这种现象仍然存在,也造成了失业率的增长。

城镇失业人员的特点,从年龄上来看,在失业人员中,50%左右的失业人员的年龄在35周岁以下,而在这些人员中25周岁的青年失业者又占有一半,表明在我国的失业人员中,失业人员的年龄呈现出低龄化。在这些青年失业中,他们大部分是大学毕业生,由于自身缺乏经验,对自己的认识不足,对于工作的期望值较高,使得求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十分艰难。

4、影响城镇人员再就业的因素

4.1劳动力供过于求

我国的人口数量巨大,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供求关系上,我国的劳动力总是处于供过于求得状态。这也就决定了,我国的失业问题会长期存在。也就是说,我国的失业率逐年增长的趋势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人口数量较大。除此之外,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我国的人口增长也呈现出一个高速增长的状态。高速增长的人口,使得劳动力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多,就业的竞争会变得更加激烈。城镇失业人员的再就业也就变得更加困难。

4.2产业结构调整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对于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一些传统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工业化以及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的应用,我国的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生产方式以及在数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减少,对于城镇人员的再就业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某种意义上,加大了城镇人员的失业率。另外,我国目前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仍然不高,这也让再就业人员失去了很多的就业机会。

4.3对再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各行各业对于高新技术的应用也变得更加普遍,对于再就业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我国的城镇失业人员,有很大一部分的人文化水平不高,不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16】。即使是在之前的工作中具有一定的能力,但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这些失业人员的水平仍然停滞不前,这也是影响城镇人员再就业的一个关键因素。

5、促进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相关对策

5.1增加就业岗位

近几年,我国各级政府对第三产业有很大程度的重视,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以及时代特征,针对发展的第三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一系列内容都有了进一步的措施,拓展第三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渠道,比如,鼓励传统服务领域,努力发展旅游业以此来增加就业的岗位数量,帮助和促进城市中下岗就业人员和其他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的内容。第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的容量大,能够就城镇失业人员进行就业的大规模解决,这样的产业的内容蕴藏着很大的就业潜力。

要解决城镇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最紧要的就是要增加劳动岗位。积极引导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零售业、餐饮业的发展,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发挥第三产业的优势。同时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些企业的不断增多,会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根本上解决再就业问题。

5.2加强对再就业人员的培训

能够建立一种全国统一性的劳动市场,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能否进行重要保证的一项关键内容,将劳动力市场进行彻底開放,为我国劳动者进行全国范围的扩展,加快国家劳动市场建设,加强就业服务等相关的配套内容,消除市场中的多重分割情况,以此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市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再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的情况下,我国对城镇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情况进行全面性的鼓励,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业裴秀的内容应该进一步的发展,国家对于再就业人员,可以进行就业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对于专业技能的培训以及创业培训。通过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提高再就业人员的就业竞争力,促进他们在短时间内快速的找到自己失业的工作,缓解国家的就业压力。

5.3提高自身的能力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员都应该重视再就业工作,积极探索各种渠道,并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作为失业人员的个人更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升自身再就业的整体素质,积极主动地加强再就业的能力。

失业风险系数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同劳动者自身的素质有关,在通常情况下,从业人员受教育的时间越长,文化素质越高,各方面的总体能力也会越强,与之相关的内容就是失业的几率也会大大降低,并且,相关人员再就业的机遇也会更多。这样就要求劳动者在平常应该重视自身的文化素质知识的完善与更新,并在现阶段的社会背景下,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进行自身素质的调整,不断学习,强化自身的失业承受能力。

对于城镇失业人员,对于他们自身而言,他们要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水平的不足,转变自己的就业意识。要积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对也自己的职业要进行合理的规划,有一个准确的目标,加快自身的求职速度。只有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水平,才能够正面应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结语:

通过上述文章的分析,我们对于当前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要解决城镇人员的再就业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的积极引导,另一方面需要失业人员自身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再就业问题我们应该给予更大的关注,解决再就业问题,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万欲晓,牟维亮,杨莹,李文强,钟晨. 石河子市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调查分析[J]. 新疆农垦经济,2016,(01):32-35.

[2]赵卓娟,杨俊孝. 基于生存分析的社区教育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研究[J]. 成人教育,2015,(06):22-25.

[3]刘李福,邓菊香. 城镇失地农民失业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基于奥肯定律的实证检验[J]. 经济与管理评论,2014,(06):32-37.

[4]蓝丽娇. 中国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ox风险回归模型[J]. 当代经济,2014,(06):26-28.

[5]毛海军,郭京福,戴向平. 辽宁资源型城市转型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02):160-162+191.

[6]常丽娟,任超. 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失业保险基金投向研究——以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调查为基础[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44-49.

[7]赖德胜,孟大虎,李长安,田永坡. 中国就业政策评价:1998-2008[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10-124.

[8]李晓云,朱晶蓉. 上海市社区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分析——以湖南路街道为例[J]. 求索,2011,(03):63-65.

[9]陈桂全. 搭建服务平台 广开就业渠道——三台县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的调查与思考[J]. 四川劳动保障,2010,(11):18-19.

[10]郑升,杨丽萍. 玉溪河畔之民生工程——玉溪市扩大就业与再就业的战略思考与对策研究[J]. 中国就业,2010,(02):51-53.

[11]谢永飞,谢祯荣. 就业服务机构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 兰州学刊,2009,(10):95-97.

[12]胡平,傅芸芸,丁伟忠. 西部地区城镇失业者求职途径的比较[J]. 系统管理学报,2007,(04):382-389.

[13]李绍奇,袁多斌,杨翔,周舸. 实施就业促进行动 切实改善民计民生——达州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突出惠民主线取得新的成绩[J]. 四川劳动保障,2007,(07):12-13.

[14]李月梅. “十五”期間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在青海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J]. 青海金融,2006,(05):36-38.

[15]中国人民银行秦皇岛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杨明. 关于秦皇岛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问题的思考[J]. 河北金融,2006,(03):61-62.

[16]刘宝驹. 劳动力市场化配置与再就业流动障碍分析——城镇失业与再就业问题研究[J]. 社会科学研究,2003,(04):110-115.

猜你喜欢

再就业现状问题
京津冀社会工作协同背景下再就业策略
法律视野下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对策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韩国严限离职官员“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