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AI元素在中国文学市场上的缺失

2017-05-04宋丽芳

戏剧之家 2017年6期
关键词:消费文化儒学现实主义

宋丽芳

【摘 要】中国的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科技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但与之相对的,却鲜少有AI元素的文学作品。一方面有历史原因,即以儒学为中心的哲学体系限制了国民的想象力,中国文明的传承性使文化具有诸多禁忌;另一方面也有现实原因,即文理分科导致创作人才的缺失,泛娱乐化使得文学更倾消费化以及现实主义的影响。

【关键词】人工智能;儒学;消费文化;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76-02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时代,未来已然来到人类眼前,AI元素已经渗透进当代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类最普通不过的活动中显现出越来越强的存在感。目前中国在AI行业的科研人才已占据全球的半壁江山,但是,相比于科研上的硕果累累,AI元素在中国文学市场上却鲜少见其身影。在国内日益繁荣的娱乐文化与电影电视市场,AI题材几乎完全缺位,着实是文化发展中的一种奇怪现状。

虽然科研的一路领先可喜可贺,但是文理的不均衡发展势必会在某一个瞬间发生从量到质的变化摧毁科技的果实。因此,AI元素在中国文学市场上的缺失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一个停下脚步反思技术的机会,一个在国力强盛的自豪感中反观文化弊端的机会。

一、传承的副作用

儒家思想,一套完整、系统的关于所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论学说,一度居于“中国哲学体系”的主导地位。依据海德格尔的看法,思想的起点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命运,而儒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中华民族的思想起点。这个起点规定了国民的思维方式和表象方式,也就是说它使人们的眼中呈现出不同的世界。儒学强调思想的教化作用,重视世界的政治性而非科学性,因此在这种框架下,国人的思维方式必然是小心翼翼的、中庸的。原本,中国首屈一指的AI技术对于文学而言应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为AI元素的文学作品注入更多生机才是,可现实是,当下的作者、编剧、导演们生生地对这宝贵的文学资源置之不理,放任其自生自灭。不得不说,儒学对于国民想象力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伴随着生物基因一并“传承”下来了,而想象力的展开空间受限则导致了其背后的叙事逻辑难以有相应的AI文化市场,因此造成AI元素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断位。

如果说西方文明起源的特征是断裂性的,那么中国文明形态则是连续性的。连续性指的是人与自然或文明与自然之间的连续,这种连续性,落实在对宇宙的看法上,就体现为一种整体性的宇宙观。这种连续性和整体性的文化和宇宙观,使人很难承诺在宇宙和人的存在之外有一个创世神。没有了造物主之争就没有了生存与毁灭的思考,因为对于国人来讲世界被毁灭之后——不论是自然灾害还是AI——谁来充当创世神的角色是难以回答的问题。既然无法回答,那世界也只好照常运转,AI也不会出现来破坏人类世界的平衡。

与之相对的是西方文明的破裂与冲突。美国是AI文学最繁荣的国家,这与其历史不无关系。美国历来被人们称作“大熔炉”,意指其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文化的冲突也许会带来诸多争端,但争端从另一层意义上来说体现的是反抗、打破、争取和质疑。断裂性给这个民族带来打破常规的勇气,在美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包括小说和影视剧,象征其民族性的自由女神像被摧毁过数次,AI也已经数次以灭世者的形象出现。东方的连续性与西方的破裂性之间的差异,就在于文明保护性的不同,中国一脉相承的文化是处在被守护、被传承的地位,而西方杂糅的文化是处在被突破、被创新的地位,中国文明有禁忌,而西方文明的禁忌则少了许多。

二、现世的恶果

AI元素文学作品与传统科幻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更加强调科学性,需要真实的数学、物理等理论和技术的支撑。这里或许存在一个悖论,因为中国的尖端AI技术必然是在现实的理论技术上架构起来的,也就是说,中国并不缺乏AI相关的理论知识,相反,还十分充裕,但是像样的AI作品却迟迟拿不出手。

美国在上个世纪就开始探讨AI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反思科技的两面性。然而这又不是一个悖论,因为从事AI文学创作的作者、编剧和导演大都是科班出生的专业创作者,中学时代学到的那点儿数理化知识实在不足以支撑他们科学地建构起AI的制造与生存法则。中国长期以来都实行文理分科,科学与人文各自为界。但AI文学恰恰需要的就是文理兼备的人才,而这正好也是目前中国AI文学市场最为匮乏的。

中国恢复高考以来,文理分科作为教育价值取向的体现,反映的是功利主义的盛行。这里的功利主义主要通过两方面来理解:一是直接的功利,为了贴合应试教育,通过升学考试并最终在不断窄化的专业选择中谋求满意的职位;二是间接的功利,在全球化、市场化的作用下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潮一度盛行,文理分科似乎是合理的甚至是最优化的选择。而功利主义比人们所能想象到的更加深入国民的内心。中国周代的礼乐文化,属于康德所说的一种“追求神恩的宗教”,即希望通过祈求上帝的眷顾而得到幸福,所以,当礼乐文化作为文化的精华被赞美时,殊不知人们是在某种意义上对功利主义进行歌功颂德。

受众期待从AI作品中获得的,往往除了新世界建构和新观念、新理论,还有针对现实世界的各种投射、解构与思考。美国AI电影《Her》《西部世界》等,通过对AI世界的投射来反映人类在娱乐化产业泛滥的年代,人类精神的空虚以及对于活着的意义等问题的追问。但是在消费文化甚嚣尘上的今天,中国的文学作品往往呈现出过度娱乐化、消遣化的特征,而很少去反思人类自身的存在。一位中国科幻作家也说过中国现在还未到反思科技的时候。然而西方在AI诞生以前就在探讨诸如AI与人类的生存法则、AI的伦理之类的问题了。2015年的作品《机械姬》更是将反思的高度提升到了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思考上来。如此说来,“未到反思的时候”这一说法显得有些经不起推敲。如果说在中国这样如此发达的AI技术面前还没有到反思的时刻,那么人类反思自我的那一刻何时才会到来。

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学市场一直在现实主义的笼罩下成长,这里的现实主义概念主要指来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一种当代继承和发挥的产物,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美学与政治的结合,强调的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所以,中国的科幻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在儿童文学的框架内发展的,因此AI文学的生存空间和市场更小。

在中国观众的认知里,似乎AI与中国元素是绝缘体,是互斥的。而对于国内的导演和作家们来说,也弥漫着对AI的恐惧——缺乏想象力与自信心,这导致了中国大众根本无法想象他们从没见过的中国AI作品,在视觉和体验上应该是什么感受。中国在AI技术上引领全球,也应该有几部严肃的作品,主动去引导国民反思数码转型的大时代科学技术和人的意义,否则当科学进步到达了它的玻璃穹顶,当国民被自我赛博格化,当未来悄无声息地来到现下,就错过回头和反思的机会了。

参考文献:

[1]陈建华.“文理分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扭曲[J].南京社会科学,2009,(4):97-101.

[2]陈旭光,吴言动.关于中国电影想象力缺失问题的思考[J].当代电影,2012,(11):98-101.

[3]苌悦文.从电影《楚门的世界》看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86-89.

[4]胡静.浅谈中国科幻电影缺失的原因[J].文学界:理论版,2011,(6):250-251.

[5]李景林.儒家的教化方式與当代中国的信仰建构[J].上海文化,2016,(6):27-31.

[6]孙利天.试论当代中国哲学的思想起点[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8-11.

[7]王一川.当前中国现实主义范式及其三重景观——以新世纪以来电影为例[J].社会科学,2012,(12):165-173.

[8]于晴.浅析中国科幻电影的想象力缺失[J].电影文学,2011,546(21):11-12.

[9]周曙.科幻类型电影中的大众文化特性初探[J].大众文艺,2015,(7):190-190.

猜你喜欢

消费文化儒学现实主义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新法律现实主义
儒学交流在路上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现代儒学的宪政向度
新现实主义巨匠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