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和成就美丽小山村

2017-05-03谢伟丽李柏翠

当代党员 2017年8期
关键词:社里武隆火炉

谢伟丽+李柏翠

2017年1月28日,农历除夕,武隆区火炉镇向前村凉水井社。

本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可好几户人家却大门紧锁,显得格外冷清。

而在社里的广场上,却是另一番景象。

孩子们在广场上扎堆儿,打篮球,打羽毛球,嬉戏打闹。

年长的则在社里的公共厨房里杀猪杀鸡、洗菜淘米,忙得不亦乐乎。

一反以往过年人们聚在一起打麻将的景象,凉水井人热热闹闹过起了集体年。

凉水井人过年方式的转变,折射出凉水井社由贫困山村向美丽山村的嬗变,也应了这样一句俗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心涣散

如今,行走在凉水井社,处处是风景,以黄色为基调的农家小楼分布在公路两旁,房前屋后、道路两旁种着各色花草。

你可能还会遇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拿着笤帚在慢慢清扫路面。

看着这样的情景,谁能想到,几年前的凉水井社却是另一番景象——低矮破烂的土房,垃圾遍地,环境脏乱。

凉水井社位于火炉镇南部,距离火炉场镇2.7公里,海拔800米左右。此地因一口唐朝古井而得名。

尽管名字里有水,但实际上,凉水井社却十分缺水。

没有天时,也没有地利,为了生存,年轻力壮的人选择了背井离乡,到外面去打工,留在家里的几乎都是老人和小孩。

“做梦都想自己的家乡能够摆脱贫困,富裕起来。”回忆往事,村民杨东感慨不已。

“大家想得最多的就是能赚点钱,然后就搬到城里去。”说起那时的凉水井社,社长杨建国同样感慨。

没有天时地利,眼看着人心也散了。

能人引领

杨建国是土生土长的凉水井人。为了脱贫致富,他也曾离开过凉水井。

在外经商多年,杨建国小有所成。

2013年初,村里的干部找到了他:“老杨,回村发展吧,带着大家伙一起致富。”

这年,武隆县(现武隆区)和火炉镇政府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资金与乡村旅游建设项目整合起来,进行新农村建设。

资金有了,可要搞好新农村建设,仅仅依靠留在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显然不现实。

杨建国等几个凉水井社在外的能人,成为村干部极力邀请的对象。

村干部“三顾茅庐”的诚意和乡情的呼唤,打动了杨建国等几个能人。于是,他们踏上了返乡的归途。

能人之所以为能人,在于其有着超越普通村民的意识和视野。

在杨建国等人的参与带动下,生态扶贫搬迁资金被高效利用起来。全社55户农户,有34户参与到农房改造中,形成了“杨家大院”特色居民点,家家户户有了干净整洁的厨房、厕所,自来水也流进了家里。

最让村民开心的是,社里还专门规划盖了一栋房子,作为社里的“食堂”,村民家里有红白喜事,都可以免费使用。

有了能人引领,凉水井社散掉的人心开始重新凝聚起来。

重塑乡风

2014年初,由杨建国几人带头出资,凉水井社“筹资筹劳”成立了鼎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社里的土地和林地进行统一流转和管理,统一规划种植。

可在公司如何确定主业的问题上,村民产生了分歧。

“这几年搞生猪养殖不错,不如我们也搞这个。”有人提议。

“不行,搞这个污染太大。”有人反对。

为了化解类似矛盾,2014年2月,凉水井社成立了“发展维和领导小组”。

“发展维和领导小组”由26名成员组成,组长由社长担任。26名成员都是通过全社群众民主推选出来的,由返乡能人、农户代表和德高望重的老人组成。

“凉水井所有的大事,都要由‘发展维和领导小组决策。”杨建国说。

经过领导小组认真讨论,大家都认为,生猪养殖规模太大会破坏环境,对今后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不利。

最终,经过测算,决定饲养生猪120头,这也基本满足了凉水井社土地对农家肥的需求。

在“发展维和领导小组”带领下,社里的大小事项推进都很顺利——

科学安排种养殖产业,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计划,村里的文明风貌建设也得以顺利推进。

在武隆区文明办的指导下,凉水井社还制订了以“孝道、诚信、团结、和睦、文明”为宗旨的村规民约。

“通过开展‘好婆婆‘好媳妇‘绿化模范等评选,乡村的精神风貌大为改观。”杨建国说。

今年81岁的廖仲文老人,已经连续两年被凉水井社授予“好婆婆”荣誉称号。

“我把它们挂到墙上,就是觉得光荣。”廖仲文指着墙上的荣誉证书,自豪地说。

众人拾柴

2015年农历正月初二,正是村民走亲访友的日子,凉水井人却全部来到徐家塘。

为了解决缺水的问题,社里准备从徐家塘引水进社。

这天,凉水井社没有一个人因为要走亲访友而缺席,大家都把集体的事当成了自己的事。

“远亲不如近邻。”如今,每当谁家有婚丧嫁娶等大事时,全社村民都会一起上阵帮忙。

特别是在外开餐馆的村民,每到需要的时候,就算是少挣几个钱也会回家帮忙。

互帮互助,团结友爱,让全社人拧成了一股绳,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

在凉水井社,现今愿意回到乡村的,已不仅限于有所成就的当地能人,很多外出的年轻人也愿意回到乡村谋发展。

目前,全社已成功发展脆桃、蜜李、无花果等产业,村民们在自家门口便能有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

没有所谓的天时和地利,但凉水井社人找到了比天时和地利更重要的資源——人和。

已经发展成为集休闲、观光、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农村的凉水井社,还吸引了大批其他村社前来学习经验。

2017年1月12日,武隆区公序良俗建设工程现场会在火炉镇召开,华丽转身的凉水井社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众人拾柴火焰高,邻里和谐,乡风淳朴,我想这是我们凉水井社最宝贵的财富和经验。”杨东又发起了感慨。

猜你喜欢

社里武隆火炉
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武隆人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温暖的大火炉
温暖的大火炉
自然的遗产 世界的武隆
声 明
基于PID控制的火炉温度系统
RJ-36-6回火炉控温系统改造
许愿牌
心儿交给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