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生产的“风口”已经变了

2017-05-03阚莹莹

新城乡 2017年4期
关键词:风口园区农产品

阚莹莹

传统的农产品大路货居多,对消费者个性化的满足还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肯定要相应地调整。农业部已经把农业政策调了几次,把原来的高产等词语淡化,现在主要是优质、安全、生态、绿色

今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写入省委1号文件标题,被确定为今年农村农业工作主线。发展农村电商作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抓手之一,也被列为一个单独要点,成为壮大新产业新生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重要举措。共青团陕西省委农村青年工作部部长、农村电商专家魏延安长期关注研究三农问题,对于农村电商的发展有独到的见解。本刊记者就此话题与他进行了对话。

个性化不足、体验感不好是传统农业生产

《新城乡》:发展农村电商对于农业供给侧改革有何影响和作用?

魏延安:農村电商概念很宽泛,狭义的电商主要就是农产品,以及农资电商。广义的农村电商已经涵盖了互联网+农业的大部分内容。涉及到从供应链到产业链最后到价值链的改革。这相应地就会带来一些改变。

在流通方式的改变上,农产品走向了网络,原来区域性的农产品,通过网络走向全国甚至是全世界。其次就是缓解了农产品滞销的问题,现在出现了一些农业B2B网站,这些平台在信息撮合上还是很有优势的。这同时也倒推农产品走向标准化。

在产业链改造上,最大的影响就是转变了农业的产销方式,由先有生产再有销售变成依托电商大数据及时把握消费者的诉求,然后进行预见性的产业结构调整。

在价值链的改造上,我们原来的农产品长期处于最低端,没有退路。现在有了电商、互联网之后,出现了很多提升农产品价值的方法,比如说众筹、预售、定制、领养等。这些方式都有利于价值链的提升。

《新城乡》:城市化的推进、需求侧的变化,对传统农业生产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魏延安:传统农业首先是个性化不足。传统的农产品有一个问题是,大路货居多,对消费者个性化的满足还不够。

然后是体验感不好,提到农产品,大家都觉得很土,包装很差,现在你会发现,消费者对品牌的追求、对包装设计的追求明显地增强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肯定要相应地调整,满足现在的消费趋势。农业部已经把农业政策调了几次,把原来的高产等词语淡化,现在主要是优质、安全、生态、绿色。这就说明农业生产的风口已经变了。

《新城乡》:产村融合、三产互动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应有之义。在产业拉动方面,农村电商带动了交通运输、邮政、金融、物流等第三产业,在你看来,农村供给侧改革,应该怎样在产业融合上着力?

魏延安:互联网已经模糊了产业的界限,比如说,现在的一些农家乐已经融合了一二三产业。农家乐里面,消费者采摘属于第一产业,走的时候带上加工好包装好的食物,这叫第二产业,在农家乐里面消费又属于第三产业。一些地方还能体验民俗文化,这叫文化产业。

我们现在的产业划分是对农业进行割裂的。大家都明白,第一产业利润最薄,后向性不足,任人宰割。加工业利润比较高,销售端的利润更高。所以,现在的三产融合就要打破这样的界限。

首先要鼓励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在可能的条件下通过合作社、家庭手工业等方式把三次产业联系起来;其次,要进一步强化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合作,加强产业之间的联合;最后,要开发新业态,比如农家乐、农业文创、乡村旅游、生态体验等。举个例子,现在流行民宿,民宿是附加值比较高的一个产业融合。有了民宿之后,农民收入的来源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变为民宿之后,主要是靠消费者的观光住宿等第三产业来拉动,这一下子就把农业的增值空间打开了。

不要搞“华而不实”的电商园区

《新城乡》:农村电商首先发展于东部,西部发展相对较迟,四川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着哪些差异?存在着哪些短板?

魏延安:一些电商数据显示,全国电商卖家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六七个省,买家也是在那些地方,这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

西部在追赶,首先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问题,电商是在杭州爆发的,西部发展相对落后。其次是思想理念问题,直到现在有的人还是对电商不接受。第三个短板就是没有人才。许多地方也想发展电商,但是苦于没有人才。第四个是基础落后,不通网、网速慢,付费高,物流最后一公里没有解决,这些问题都制约了发展。最后就是产业体系不配套,原来的产业体系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农业品也是大路货,没特色,没标准,达不到电商要求。

《新城乡》:近年来,我省涌现了一些有特色的电商县,比如青川县的品牌化运作,又比如巴中的“电商扶贫”,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地方上“扎堆”搞电商园区,这类问题在全国也都存在。是不是所有的农村都适合走农村电商这条路?该如何做到因地制宜?

魏延安:农村电商园区是农村电商蓬勃发展之后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因为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人才流客观上需要一个公共的物理空间来承载和交汇。有了园区,电商及其供应链、源头及配套产业链才能够充分布局。

中央一号文件的提法是“鼓励”+“规范”,一方面确实需要,而且事实上已经在快速增长了。另一方面,在发展中也确实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说有些园区华而不实、徒有虚名,好多是由其他园区转变过来,只是换了牌子。所以,发展园区应该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盲目跟风。

首先要做到与当地电商发展阶段相适应。如果是在启动期,多是电商初创者,则电商园区主要是孵化功能,不需要高大上,提供一些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到中后期,随着要素越来越聚集,可以考虑扩大建设、功能分区,配套关联产业。

其次,电商产业园还是要落脚到产业上。现在讲电商生态,这个生态中,不仅仅是前端的电商及其运营体系,如平台、网商、服务商等,还有庞大的中端体系,如金融支付、物流仓储等;更有复杂的后端体系,如产业链上的加工企业,还有配套产业链的包装、展示等,以及必要的生活服务。一个电商园区,吸纳电商是必须的,但配套产业的落户也是必须的,否则就像墙头草,根基不稳。

最后,要考虑园区的良性发展。电商产业园,虽然很时髦,但要实现盈利不容易。从全国范围看,电商园区盈利的不多。总体观察,最早的园区多靠政府补贴,第二阶段开始靠物业服务收费,第三阶段提供配套服务,现在又开始着眼风投与项目孵化了。政府的补贴是需要的,但园区运营的自我造血功能却是必备的,否则难以长久。

发展农村电商需要多方协同

《新城乡》:如今各地政府都在大力布局电商服务网点,在你看来,农村电商未来前景如何?

魏延安:农村电商现在刚刚开始,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你会发现它不是孤立的,是和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将来一定会融合。举一个例子,电商一定会深度改变农民的生活。现在农民交电话费还习惯于找门店,将来的农民在村里的服务站就可以搞定。等到用了智能手机后就会发现连服务店也没用了。

农业生产方式也会改变,原来农民种什么农产品都是凭经验,现在可以很熟练地运用网络搜集信息。所以说,将来电商对于农民来说不再是时尚与神秘的事物,会回归到整个互联网时代新经济的一部分。

《新城乡》:应该在哪些方面提升和发力?

魏延安:首先要提高对农村电商的认识深度和广度,不能把农村电商仅仅局限于网上卖点农产品。应该向互联网+三农方向再拓展。

第二要留住人才。进一步培养包括领导干部、创业者、企业中的人才。

第三就是要加快探索适合不同县域不同产业的特色的电商产品。现在是千县一面,农产品同质性严重,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对产业很不利。

第四就要多方协同,搞农村电商大约需要政府十五个左右的部门,仅仅靠商务或者是农业等政府部门是不行的。同时也要协调好政府、电商平台、传统企业、创业者和普通农民群众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猜你喜欢

风口园区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地产+露营”新“风口”来临?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活力美妆可能是下一个风口
知识付费,风口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