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蜀道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刍议

2017-05-03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蜀道遗产文化遗产

唐 飞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 610041)

蜀道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刍议

唐 飞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 610041)

从2011年《蜀道保护与申遗广元共识》后,在全国政协和国家文物局的积极支持和推动下,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工作在《文化线路宪章》的框架下展开,特别是我国的丝绸之路和大运河两条文化线路正是通过这一宪章突出了文化线路的“普遍价值”,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同样具有“文化线路普遍价值”的蜀道也同样具备申遗的潜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蜀道沿线各省把蜀道的保护、研究、展示与利用上升到政府目标来部署和实施,对各级政府的遗产保护管理单位提出了新的研究、保护和管理课题。文章梳理了蜀道的研究与保护历程,从蜀道资源的再认识,资源的遴选、资源的价值和保护面临现状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目前申遗工作的建议,以期能在申遗操作的实践中极大提高蜀道的保护和研究水平,有效完成申遗的前期工作。

蜀道;申遗;文化线路;保护与研究

从2009年蜀道文化线路整体申遗的提出,到全国政协推动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工作正式启动形成2011年《蜀道保护与申遗广元共识》,2008年10月4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六届大会上通过的《文化线路宪章》[1],这是国际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基础性文件,在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也引起了广泛关注。2015年,我国的丝绸之路和大运河两条文化线路正是通过这一宪章突出了文化线路的“普遍价值”,从而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同样具有“文化线路普遍价值”的蜀道也同样具备申遗的潜力,蜀道沿线各省把蜀道的保护、研究、展示与利用上升到政府目标来部署和实施,对各级政府的遗产保护管理单位提出了新的研究、保护和管理课题。

目前蜀道沿线各省在推进“一带一路”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背景下,为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蜀道遗产成为推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让蜀道的独特价值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让蜀道这一“金色名片”成为传承弘扬历史根脉的见证。从而把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推向新的阶段,蜀道申遗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工程,努力营造社会关注蜀道、宣传蜀道、保护蜀道的文化环境与社会氛围正在逐步形成。在蜀道文化线路保护和申遗工作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笔者对于其研究和保护工作略作梳理并谈几点意见,以期能为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推向新阶段提供参考。

1 蜀道的研究与保护

蜀道沿线文物的研究自西晋后历代学者均有涉猎,而具体的文物保护工作则从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开始,配合宝成铁路建设的调查和考古发掘,如四川的昭化宝轮院船棺墓地抢救发掘。此后各省为配合基本建设做了大量系列的基础调查、抢救性发掘和保护研究工作;较为全面的考古调查工作成果是国务院组织实施的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档案和数据库;20世纪80年代后的研究工作围绕重点保护工程,完成考古调查,发掘和地面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规划后出版了较多的相关文物、考古、交通史方面的专著和论文。90年代各省为配合《中国文物地图集》分册出版工作也对蜀道进行了调查和复核工作,蜀道沿线的文物资源点的分布以图册的形式正式权威公布。

2011年9月由全国政协张梅颖副主席组织的全国政协委员与川陕蜀道研究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专题考察和调研了“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活动,举办了“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研讨会”,对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工作提出了很多学术严谨、观点鲜明、极具价值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自此把蜀道申遗的保护和研究推到了国家层面,特别是具体的申遗工作。此后陕甘川文物主管部门陆续围绕蜀道申遗工作展开了蜀道的专项调查和研究,主体明确地把保护和研究成果定位为蜀道,如刘庆柱、王子今主编的《中国蜀道》。

2012年后各省把蜀道作为线性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科学、系统的古道调查,如陕西强化秦蜀古道概念,四川明确以蜀道的4条线路做法, 均在结合2008年三普的调查基础上,组织多学科专业队伍,展开各项主题保护调查、设立专项课题、在政府的支持下推进了蜀道线路的保护和研究,专业保护同申遗紧密结合起来,保护和研究力度加大,成果显著。具体做法是在摸清资源的基础上,编制了大量的文物保护规划和环境整治规划,实施了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工程,出版了线路文化的考察报告,如《陕西秦蜀古道遗产》(上卷、下卷)、《险行米仓道》《荔枝道》等。线路保护在政府主导与城乡住建部门的参加下,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线路遗产的真实性和历史环境展示得到了一定的保护。

2 蜀道资源的再认识

资源的认识是价值分析和判定的基础和依据,对于资源的准确把握和遴选,有助于遗产地的辨识。精准辨认遗产,从而更好地讲好蜀道故事,确保申遗成功。

2.1 蜀道的界定

因研究内容和方向的不同,蜀道的定义繁多。广义而言为出入蜀地的道路,但作为遗产上的狭义概念应是指中原入蜀之道,即“秦蜀古道”,由秦地(陕西和甘肃)入巴蜀(重庆和四川)地之道,是多条从陕西关中平原穿越秦巴山区进入巴蜀平原的道路体系的统称,是一条从战国时期到民国年间沟通秦蜀两个地理单元的网状道路体系(图1),承载和维系着分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地间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宗教等文化的沟通和融合。蜀道概念符合遗产类型中的文化线路遗存,并较为典型。

对于蜀道的界定直接关乎遗产地描述,也是决定线性遗产走向内地遗产提名地分布和构成的前提,注重对文化遗产背景环境和相关区域整体价值重要性的认同,注重揭示由不同层面构成的文化遗产的宏观结构。要求申遗文本编制单位要在学术上取得高度共识。

图1 蜀道分布的的地理单元

2.2 蜀道资源构成

从蜀道作为文化线路来考察,按地理单元的分割可分为北段和南段,蜀道古有北栈、南栈之分(图2)。

图2 蜀道线路示意图

北段地处陕甘境内,除起于甘肃文县的阴平道入蜀外,从长安翻越秦岭到汉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古时汉中属蜀国);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傥骆道(堂光道)以及由汉中翻越大巴山入蜀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又称洋巴道)。

南段主要在四川、重庆境内,由西向东为阴平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图3)。

图3 蜀道南段走向图

李白《蜀道难》具言蜀道之艰难。蜀道穿越秦岭和大巴山,山高谷深,道路崎岖。“栈阁北来连陇蜀”[2]真实地记录了古代蜀地陆路交通的景象。

蜀道是网状交通体系,其开凿、使用、维护、废弃的沿革复杂,根据文化线路的价值,主要通道北段为: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南段为金牛道(政治军事要道)、米仓道[3](经济贸易之路)。

至于在汉中横向连接嘉陵道与古褒斜道的新褒斜道即所谓“连云栈”南段(可简称“凤褒道”),以及连接汉水沿岸城市的道路(陕西勉县至安康,可简称“勉安道”)可归为北栈的辅道体系;而甘川两地的阴平道为兵之险道、川渝的荔枝道①《新唐书》《旧唐书》。《为水果之路,两条道路虽单独成立,其作用大不如金牛和米仓二道。

从目前的沿线资源调查情况可知,构成蜀道遗产的类型有:道路本体类遗产、城镇类遗产、遗址类遗产、宗教类遗产、历史名人相关类等。

2.3 蜀道作为遗产的性质

蜀道是中国官方修凿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历史影响最大的古道。蜀道打通了秦巴之阻,将相对隔绝的巴蜀地区与关中地区连接起来,从战国到明清的漫长时期中,蜀道持续促进两地政治、经济和文化互通,并使得巴蜀文明最终融入了华夏文化体系之中。蜀道开凿、后续维护使用和废弃的演变沿革清楚,文化线路真实而完整。

据考证,蜀道早在商朝时期就已是黄河文明的商朝与长江文明的古蜀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后来据史书记载,古蜀先民正是通过此道参加了武王伐纣的战争,《华阳国志》又载:春秋时“(蜀王)卢帝攻秦至雍(凤翔),生保子弟”②《华阳国志》卷3《蜀志》。。则非常清楚告诉我们:金牛道开凿应早于战国周显王时。蜀道的悠久历史由此可见一斑。据《战国策》记载,这条“通于蜀汉”的古道最初为秦蜀共同修建而成,此后两汉治路、修整不减前朝,并有“汉三颂”详细记载了修凿的过程;唐朝时蜀道的交通往来日渐兴盛,唐天宝年间唐玄宗还专门开辟荔枝道,并沿途设立众多驿站,后来荔枝道也成为唐朝最繁华的一条驿道;到了宋代,蜀道的价值日益凸显,中央政府对蜀道也十分重视,宋政府曾令蜀道“列树以表道”[4],在沿途大量的植树造林,以备蜀道的修缮与维护(图4);明清时期,中央政府也曾大力地修整蜀道,优化蜀道的通行能力[5]。据记载,明正德年间,剑阁知州李璧曾在金牛道的南段遍植柏树,后经数百年的岁月洗礼,最终成为古柏参天的翠云廊(图5)。金牛道绵延2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直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川陕路修建前,金牛道一直保存完整且往来通畅,堪称中国交通史上一个奇迹[6]。

图4 石洞沟(来源:吴建云摄)

图5 翠云廊(来源:作者摄)

《文化线路宪章》界定了文化线路的概念,指出文化线路是一种陆地道路、水道或者混合类型的通道,代表了民众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一定时间内国家和地区内部或者国家和地区之间民众的交往;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并且文化线路将与之相关的历史关系和文物融入动态的系统当中。国内的丝绸之路(中国段)、大运河是典型的成功申遗的文化线路,对蜀道的遗产性质具有极强的参考和指导作用[6]。

蜀道上还分布着众多的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如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剑门关、翠云廊等,具有极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同时蜀道所穿越的秦岭—大巴山地区是中国气候南北分界线,是中国同纬度地区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是中国中部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带与濒危物种栖息地[6]。

蜀道区域保存着全球面积最大的水青冈属原始森林和唯一的巴山水青冈原生群落,是全球水青冈属的分布中心,是陆生生物系统中水青冈属植物群落演替、发展生态过程的杰出代表。

蜀道穿越秦巴山系的地质和动植物种群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自然遗产的价值的辨识和认定紧迫。

3 蜀道资源的遴选建议

在摸清蜀道资源家底的基础上,依据三普资料和各类专项调查,对蜀道沿线保存较好的文化遗产和蜀道本身进行全面梳理,列出全部遗产清单(图6),最为重要的是要重视道路本体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调查评估。在线性文化线路的操作框架范围内,按照遗产价值,特别是遗产地在申遗的符合性上进行遴选。

图6 蜀道南段资源图

建议遴选原则及参考标准如下。

(1)按照文化遗产两大特性,即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

(2)参考蜀道作为线性遗产界定的5项基本标准:①时间。战国—民国,是蜀道形成、发展、后续开发利用、废止的全过程。②线路。涉及蜀道主道北段4道、南段4道及其重要节点的辅道。③类型。以文物保护单位类型划分为标准。具体操作上以蜀道本体类(关隘、古道、古驿站、古码头、古桥)(图7~图13)、城镇类遗产(图14~图17)、宗教类遗产(图18~图20)、古遗址类遗产及历史人物相关类遗产为分类描述方法。④文保单位级别。原则上要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级别以上,但也可有近年调查工作中新发现的具有重要典型意义的文物点。⑤与蜀道的关联度。有两个方面,一是地域层面,所选文物点应在道路沿线范围内,不应距路线较远;二是史实价值层面,如与蜀道相关的历史名人、历史事件和反映蜀道文化、价值的历史遗存。

在具体操作中,应围绕以确保申遗成功为主要目标进行遴选,把握并依据相关原则,对时代不符、距线路较远、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足、与蜀道关联度不高、不足以反映蜀道历史、价值的遗产点删除,极大提高遗产提名地纳入申报范围的效率。

图7 剑阁古城城门

图8 剑门关

图9 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

图10 拦马墙(来源:左长周摄)

图11 明月峡全景(来源:作者摄)

图12 铁龙桥

图13 小新场独善桥全景

图14 小宁城

图15 昭化古城(来源:作者摄)

图16 张桓侯祠鸟瞰全景

图17 古镇全景最新

图18 巴中南龛造像

图19 皇泽寺全景(来源:赵辉摄)

图20 千佛崖全景

4 蜀道的价值

蜀道的价值是一个不断再认识、再研究的过程。首先要对道路本体的价值有基本的评估,其次是沿线历朝的不同类型的遗产地的价值分析。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制组认为[7]蜀道的价值符合性标准为:

标准ⅰ Represent a masterpiece of human creative genius.(作为人类天才创造力的杰作)。

蜀道是人类古代交通史上的伟大奇迹,是筑路形式的发明创造。蜀道盘旋于高山峡谷之间,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工程技术措施,或凿山为道,或修桥渡水,或依山傍崖修筑栈道。蜀道上最能体现人类创造精神的是栈道,是祖先智慧和创造精神的结晶。战国时期已经“栈道千里,通于蜀汉”。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对蜀道的论述如下:便在今天,连通四川和陕西的现代化公路所穿越的地区依然极为险峻壮观,在古代定然更加莽荒艰险。这一地区见证了秦汉工程师最宏伟壮观的杰作③原文:Even today,the modern motor-road which connects Szechuan with Shensi passes through remarkable scenery,but in ancient times it must have been even wilder and more difficult country. This region saw the most spectacular work of the engineers of Chhin and Han.[8]。

标准ⅱ Exhibit an important interchange of human values,over a span of time or within a cultural area of the world,on developments in architecture or technology,monumental arts,town-planning or landscape design. (在一段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人类价值观的重要交流,对建筑、技术、古迹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提名地是古代中国两河文明交流融合的杰出范例。蜀道打破了秦岭巴山之阻,在四川盆地与中原地区之间建立起了不可或缺的通道,使两地间多方面的交流成为可能,促进了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并成为中原地区与南亚各国进行交通交流的重要路线[9],大量的移民更是促进了地区间的融合。蜀道见证了数千年来川陕间,以及其他受该道路影响的各区域间在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发展,并在沿线留下了墓葬、石窟、石刻、壁画、寺庙建筑及民居建筑等各类遗存,体现出这些交流的成果。对古代筑路英雄而言,将长安及渭河流域与西南地区隔绝开来的绵延巍峨的秦岭山脉才是真正的挑战……早在公元前316年秦国就已征服位于今四川地区的蜀国和巴国,佚名的秦国筑路工匠们付出的努力是这一历史成就得以达成的首要原因④原文:…the really heroic test of the ancient road-builders was the challenge of the Chhin- ling Shan,that great range of mountains shutting off Chhang- an and the Wei valley from the south- west…the State of Chhin made conquest of the Szechuanese States of Shu and Pa as early as- 316,and the work of its unknown engineers must have been a primary factor in the achievement.。

标准ⅳ Be an outstanding example of a type of building,architectural or technological ensemble or landscape which illustrates(a)significant stage(s) in human history. (是一种建筑、建筑或技术整体、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现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作为所处自然环境最为艰险的古道,蜀道在工程技术水平和管理运作水平上都具有相当的高度。在工程技术方面,其穿越艰险山区的道路铺设技术,代表了当时此类技术的最高水平。蜀道规模巨大、所处位置关键,是战国、秦时期即已形成的国家级驿路交通网中重要、特殊且保存较好的杰出代表,充分体现了在缺乏现代交通工具、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其驿道系统的先进性和重要性 。

总之,我们完全有理由对古代中国的道路规划和建设表达钦佩,借用吉本的话来说,其坚固如斯,15个世纪的摧折都未能使之臣服⑤原文:In any case,we have every reason to admire the plann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roads,the firmness of which,to borrow from Gibbon’s page,has not entirely yielded to the effort of fifteen centuries。

标准ⅵ Be directly or tangibly associated with events or living traditions,with ideas,or with beliefs,with artistic and literary works of outstanding universal significance. (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活传统、观点、信仰、艺术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有形的联系)。

蜀道在中国军事史、社会史和文学艺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多件重大史实相关。蜀道的开通为中国第一次大统一做了重要铺垫,并对之后中华民族的交流融合、团结稳定起到了促进作用。受历史上“文人入蜀”的传统影响,无数文人也在蜀道上留下了诸多彪炳千古的经典文学艺术作品,如李白的《蜀道难》、李贺的《龙夜吟》、卢照邻的《大剑送别刘右史》、辛弃疾的《满江红 .送力争之提刑入蜀》、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等,也让蜀道成为一条不折不扣的“文学之路”,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蜀道文化线路是现今我国乃至世界保存最为完好的文化线路之一。彰显了人类开拓进取精神,为人类与自然共生的见证,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的文化景观,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5 蜀道面临保护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于蜀道的现状和保护,单霁翔先生在关于蜀道文化线路保护状况调研后,提出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令人担忧,指出缺少保护蜀道文化线路的专项法规;缺少蜀道文化线路遗产资源的详细普查。一些历史建筑年久失修,一些考古遗址被不合理占压,一些古道遗址被现代道路所取代,还有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尚未纳入保护视野,亟待抢救保护[10]。

(1)发展压力。蜀道沿线经过宝鸡、汉中、广元、绵阳、德阳、巴中、成都及其文县、达州和南充等主要地市,均为关中平原、汉中平原及四川盆地经济圏的主要城市以及区域政治中心,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同时,沿线不少区域因地形平缓,交通便捷及蕴含资源丰富,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片区,由此而带来的建设及改造力度对蜀道遗产的保护产生巨大压力。当前城乡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突出。一些地方忽视文化遗产资源的独特文化价值,注重追求经济利益和眼前利益,在“旧城改造”和“危旧房改造”中,忽视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在农村建设中,对土建筑实行拆迁、整改中,造成大量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在短时间内集中损毁。

(2)管理滞后。对于蜀道管理工作的困难主要:一是机构建制上,现有机构级别低,人员少,设备及资金短缺;二是政策的支持上,缺乏针对蜀道遗产保护的强制性法律法规等,对于沿线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及倾向性政策不明,加之执法与监管力度不够,对于蜀道的管理难见于实效;三是蜀道自身遗存体系庞大,遗存数量巨大,其管理涉及学科众多,加大了工作实施的难度。

随着跨地域的交通道路、市政管网、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展开,使蜀道文化线路被切割得四分五裂,整体性保护受到严重挑战,而这些工程建设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缺乏文化遗产保护评估环节。同时,区域范围内电力、通信、天然气管道的建设,以及工业生产、农业灌溉、林木种植、矿业开采等,由于疏于管理,也都对蜀道文化线路造成不少破坏。

(3)环境因素。缺少预防性保护措施,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整体环境恶化,导致蜀道文化线路遗产面临生存威胁。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质污染,酸雨,光污染及生活垃圾污染等,直接或间接对古蜀道道路遗存及沿线文物遗存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4)自然灾害。蜀道各路段所在区域的主要灾害有地震、冰冻、大风、雷击、暴雨、酸雨、生物侵蚀、火灾等,对遗产及其相关环境构成潜在威胁或者直接破坏。

(5)旅游开发压力。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出发点不同,不正确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不负责任的过度旅游开发行为,旅游再提升品质的同时,对文化遗产进行了过多的干预,这些对于蜀道文化线路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和保护问题也不可低估。对于主要景点的开发力度过大,过分强调商业模式,会因此改变遗存原有功能及形式。一些文物旅游景区超载开发,人工化、商业化现象严重,盲目复建历史古迹,使真实的历史信息遭到破坏;新建设施与文物遗存混杂,难以真实表达文物遗存信息;一些文物建筑在未经专家论证和履行审批手续的情况下,实施不正确的保护工程,造成“保护性破坏”。

(6)经费保障不足。由于蜀道文化线路保护历史欠账多、负担重,各级政府总体上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与实际需求间存在较大差距。同时,文化遗产保护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安全防范和反应性监测等,涉及蜀道文化线路全面、可持续保护问题,依然受到投入不足的严重制约,保护成效不足。

6 近期推动申遗工作中的建议

从目前各省推进情况看来,各省都完成了蜀道的资源调查并着手编制申报文本,四川省政府已经完成了遗产地提名的申报,积极推进蜀道申遗。因蜀道作为线路文化遗产,其遗产地涉及陕甘川渝四省,为取得阶段性成果,成功提交蜀道申报的备案工作,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应关注以下几点。

(1)加快文本编制的前期论证和遴选工作。各省应尽快编制完成蜀道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借鉴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的管理经验,经国务院同意,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和文化部统筹协调,完成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备案工作,以获得提名正式申报的资格。

(2)加大蜀道文化线路的研究与保护力度,确定申报名称、遗产性质和地名地范围基本。组织多学科专家论证,不断提高对遗产的再认识。提炼蜀道的价值论述,对照国外的纪伊山朝圣线路(Kii Mountain Range)、印加之路(Inca road system)、罗马道路(Roman Roads)和国内的丝绸之路及大运河,完善对比分析,凸显申报遗产普遍特殊性价值。特别是蜀道自然遗产的生物多样性研究。

(3)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及时出台关于蜀道文化线路保护的专项法规。结合保护法规,依据操作指南的要求,积极展开省级层面规划编制工作。各省需编制完成《蜀道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申报文本》,并统筹合成省级层面《蜀道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规划》,以及《蜀道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整治规划大纲》。

(4)启动遗产区片区保护与管理规划工作。完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规划编制和世界文化遗产基础数据库建设,完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监测和报告制度。

(5)呼吁蜀道共同努力、联合保护。根据文化线路所提出的新的保护规范,蜀道涉及文化遗产的跨地域保护和综合文化遗产价值,它是由文化要素与自然要素、静态遗产与动态遗产、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古代遗址与近现代实物、文化景观与文化空间共同构成的活态混合遗产,是由点、线、面共同组成的文化遗产廊道,因此需要充分尊重和深刻理解蜀道文化线路的综合价值,保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积极搭建文化遗产保护协商工作机制,积极寻求多渠道汇集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确立符合蜀道文化线路保护特点和实际需要的工作模式,在国家层面上更加全面地推动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工作⑥另参考了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蜀道》第七卷(上下)刘庆柱 王子今主编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5年12月第一版;王子今.2012.蜀道文化线路的历史学认知.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5:23-27;《蜀道研究三题》,高大伦,《四川文物》2012年第3期。。

正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先生所言:“蜀道文化线路所处地域,具有地理环境的多样性、气候条件的多样性、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时代特征的多样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必然形成文化遗产价值认定的多样性和保护方式的多样性,需要通过跨地域、跨学科、跨部门、跨系统的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共同研究、通力合作,更加科学地推动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的顺利开展”[10]。

(注:本文不成熟的意见仅代表笔者观点。感谢刘睿、王婷提供照片和图片;感谢何汀提供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翻译;感谢四川省考古研究院《蜀道(南段)》编写组所用成员。)

[1]《关于文化线路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宪章》2008年 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六届大会在加拿大古城魁北克通过[Z].

[2]李白.蜀道难[M].北平:独立出版社,1946.

[3]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上海:中华书局,2005.

[4]刘琳,吊忠民,舒大刚,等校点.宋会要辑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5]王士性.广志绎[M].上海:中华书局,1997.

[6]唐飞.蜀道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J].四川画报,2016(5):15-17.

[7]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制组.蜀道(南段)[Z].

[8]JOSEPH N,WANG Ling,LU G D.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19.

[9]林向.蜀道文化线路的保护与申遗中的几个问题: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5辑[M].成都:巴蜀书社,2012.

[10]单霁翔.积极推动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工作[N].中国文物报,2011-09-22(002).

A Rustic Opinion of Research & Protection of Shu Road Heritage

TANG Fei
(Sichuan Culture Archaeology Institute,Chengdu 610041,China)

Since the layout of "Shu Road Protection and Appreciation Guangyuan Consensus" in 2011,under the active support and promotion of the CPPCC and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Shu Road cultural road protection and inscription work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Cultural Line Charter" ,especially China's Silk Road and the Grand Canal two cultural lines is through this charity highlights the cultural line of the "universal value",was successfully included i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and also has a "cultural line universal value" of the Shu Road also has the potential of the inscription,causing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community,Shu Road along the provinces to Shu Road protection,research,display and use rose to the government objectives to the deploy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government at all levels of the heritage management unit Putting forward new research,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issu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search and protection process of Shu Road,discusses from the re-cognition of the resources of Shu Road,the selection of resources,the value of resource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otection,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work of the inscription Greatly improve the protection of Shu Road and the level of research,the effective completion of the early work of the inscription.

Shu Road;inscription;cultural line;protection and research

K878.4

:A

唐飞(1967-),男,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考古和遗产保护。E-mail:348672999@qq.com.

猜你喜欢

蜀道遗产文化遗产
蜀道向天开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遗产怎么分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千万遗产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梁中效:中国蜀道研究的八个方向
蜀道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