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品种苏麦188主要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2017-05-02姚立志朱洪文魏伟孙业霞

江苏农业科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姚立志 朱洪文 魏伟 孙业霞

摘要:苏麦188系江苏丰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以扬辐麦2号系统选育育成的春性中筋小麦新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05),江苏、安徽、河南、浙江、湖北、上海等省(市)示范表现良好的早熟、矮秆、大穗、高产、优质、抗倒、耐寒等特性。根据国家区试中苏麦188的特征特性,总结了江苏省扬州市江都、邗江区试种示范高产田栽培技术,提出苏麦188在大面积9 000 kg/hm2条件下的产量构成和群体控制指标等关键技术,旨在为大面积苏麦188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小麦品种;苏麦188;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04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7)03-0059-02

[HJ1.3mm]

收稿日期:2016-07-26

基金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编号:SBE2015320030);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编号:SBA2016030500)。

作者简介:姚立志(1969—),男,江苏高邮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Tel:(0514)87290727;E-mail:527281629@qq.com。[HJ]

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种植和水稻追求高产趋势变化,小麦正常播种期常常被推迟,需要品种持有耐迟播、耐寒特性。然而,目前规模种植户的稻麦秸秆全部实施机械还田,有利因素是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培肥基础地力,改良土壤团粒结构,改善土壤酸化程度,增加土壤孔隙度和通透性,有利于促进根系生长,促进土壤微生物繁殖和活动,增强土壤保肥供肥性能,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据测定,每100 kg干稻草含有机质22 kg、纯氮0.6 kg、五氧化二磷0.1 kg、氧化钾 2.4 kg[1]。但往往由于部分种植户稻草机械还田技术措施不到位,在还草切碎分散不均匀、还草深度不够导致的稻草堆积较多的地段,容易引起小麦越冬阶段的冻害死苗或僵苗弱苗等现象,严重制约了小麦高产稳产。

苏麦188系江苏丰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以扬辐麦2号系统选育方法育成的春性中筋小麦新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05),在国家区域试验中表现高产、中抗赤霉病、高抗黄花叶病、抗穗发芽、抗倒性较强;2012—2015年在江苏、安徽、河南、浙江、湖北、上海等省(市)示范表现早熟、矮秆、大穗、高产、优质、抗赤霉病、抗倒、耐寒、耐迟播等优良特性;2013—2014年被评为江苏好品种,列为江苏省淮南小麦主推品种。因此,本研究根据苏麦188品种特性,结合扬州市江都区、邗江区几年来的稻秸秆机械还田条件下苏麦188品种高产栽培技术的总结,提出苏麦188大面积9 000 kg/hm2的产量构成和群体控制指标等,旨在为大面积苏麦188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依据。[JP]

1品种特征特性

1.1产量表现

国家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小麦品种区试结果表明,苏麦188于2011年区试平均产量7 413 kg/hm2,比对照扬麦158增产9.9%,增产达极显著水平(P<0.01),居第1位。17个试点中有16个点增产,增产点次率为94.1%。2012年平均产量6 316.5 kg/hm2,比对照扬麦158增产10.3%,增产达极显著水平(P<0.01),居第1位。17个试点均增产,增产点次率100%。综合2年区试结果,平均产量6 865.5 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10.1%,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2年34个区试点次有33个区试点次增产,增产点次率97.1%。2012年生产试验结果,苏麦188平均產量6 741 kg/hm2,比对照品种扬麦158平均增产11.1%,8个生产试验点均显著增产。

江苏省2014—2015年有32个县(市)用该品种进行高产竞赛,苏南的金坛、苏中的高邮、苏北的滨海创红麦产量之冠。金坛市3.33 hm2核心方达9 229.05 kg/hm2、刷新该市高产记录;万亩示范片平均达8 566.5 kg/hm2。高邮市卸甲等镇高产百亩示范方取得平均9 051 kg/hm2的高产水平,江都邵伯、小纪和邗江的公道、广陵的头桥镇等百亩丰产方内也相继出现9 000 kg/hm2的高产田。在2015年扬州市农业委员会在江都小纪的高渠13个小麦新品种展示中,苏麦188产量居首位。

1.2抗性表现

据国家区试抗病性鉴定结果,苏麦188表现中抗赤霉病、高抗黄花叶病毒病和抗穗发芽;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扬州市江都区农委2012年对全区小麦赤霉病调查结果显示,扬麦16、镇麦9号赤霉病病穗率76%~79%,镇麦168、扬辐麦4号、华麦5号、扬麦20、扬麦15等赤霉病病穗率84%~90%,扬麦21、宁麦13发病较轻赤霉病病穗率45%~47%,苏麦188霉病病穗率仅为22%。

1.3品质指标

国家区域试验多点混合取样2年的测定结果显示:苏麦188籽粒容重816、774 g/L,蛋白质含量12.60%、12.46%,硬度指数50.1、44.2;面粉湿面筋含量26.1%、27.4%,沉降值 28.0、31.5 mL,吸水率53.3%、52.3%,面团稳定时间5.1、5.9 min,最大拉伸阻力315、458 E.U,延展性162、128 mm,拉伸面积73.2、81.2 cm2。表现容重高、蛋白质含量高等良好的中筋品质,适合制作优质面条、馒头、饺子等。

1.4农艺性状

苏麦188属春性品种,生育期187~202 d。幼苗半直立,叶片上冲,叶色浓绿,分蘖力强,生育中后期株型紧凑,成穗率高。平均株高81 cm,茎秆粗壮有蜡质。穗层整齐,熟相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椭圆形、粉质、饱满。2011—2012年国家区域试验,平均穗数分别为543万、 516万/hm2,穗粒数37.7、38.1粒,千粒质量42.1、38.7 g。

1.5耐迟播、耐寒性

苏麦188通过推广区域迟播和耐寒特性调查,江都区2011—2012年在宜陵镇于2011年12月28日播种 2.67 hm2,实收产量平均6 210 kg/hm2。2012—2013年武坚镇2012年12月17日播种2.53 hm2,实收产量 6 150 kg/hm2,比同期播种扬麦、宁麦品种平均增产 495 kg/hm2,表现良好的耐迟播特性。2014—2015年省农委夏熟总结中,苏麦188种植区域北移示范在盐城滨海县表现比当地适宜种植品种冻害轻,表现突出的耐寒性。

2高产指标

2.1产量构成指标

苏麦188高产稳产,主要表现多穗高产的特点,适宜江淮麦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超高产种植。2013—2015年全省有10多个县(市)高产创建产量达9 000 kg/hm2以上。根据几年来多点高产示范方产量构成因素结果,产量随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9 000 kg/hm2的产量构成指标为有效穗数525万~540万/hm2,每穗结实粒数41~42粒,千粒质量42 g以上。

2.2群体动态控制指标

根据苏麦188高产示范方跟踪调查结果,稻秸秆机械还田产量9 000 kg/hm2的群体控制指标:基本苗180万~225万苗/hm2,越冬苗750万/hm2,高峰苗1 050~1 125万/hm2,成穗率50%左右。群体LAI动态为:越冬期14~1.5,拔节期4.5~5.0,孕穗期6.5~7.0,开花期5.0~5.5。功能叶的长度为倒2叶>倒3叶>倒l叶>倒4叶,齐穗后20 d保持 3~4張绿叶。

3高产栽培技术

3.1稻秸秆机械旋耕还田技术

因稻秸秆草量大、韧性强、切碎分散难、腐解难,实施机械化全量稻秸秆机械还田难度大。因多年来部分机械手操作不当,对稻秸秆还田质量差,造成部分越冬小麦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稻秸秆机械还田需参照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 1155—2007《全量麦秸秆机械旋耕还田技术规程》的作业技术要求,水稻收割时留茬10~12 cm,采用高性能、大功率收割机械切碎均匀分散稻秸秆,切碎长度5~7 cm,局部尤其是田块的边角需人工撒匀稻草,撒施基肥后,选用大中型拖拉机(60~80马力)悬挂秸秆还田机行走Ⅰ~Ⅱ档作业,旋耕深度15~16 cm,力求一次性完成旋耕埋草作业,埋草率达到90%以上,田面露出碎草在100根/m2之内[2-3]。

3.2适期精量减量播种

苏麦188分蘖性强、耐寒性好,在淮南麦区最佳播种期为10月25—31日。根据播种适期、不同播种方式、产量水平和土壤肥力等方面因素确定适宜基本苗,早播、土壤肥力高、播种质量高、施肥水平高的田块,基本苗控制在80万/hm2。适期播种、土壤肥力中等、播种质量较好的田块,基本苗控制在210万~225万/hm2。最好采用条播机精细播种,适当扩大行距,行距25 cm以上;根据不同地区高产群体的基本苗指标和种子质量确定用种量,苏麦188因分蘖性强,需适当控制用种量,一般用种150~187.5 kg/hm2。

3.3高标准实现三沟配套

大面积小麦已经有配套开沟机械,高产小麦的沟系需确保内三沟和外沟高标准配套。稻草机械还田种麦需增加竖沟、减少畦面宽,提高内三沟密度和深度,增加取土量喷至畦面,以增加畦面覆盖土量,防止露籽现象。一般麦田内三沟顺长纵向每隔2.5~3.0 m开1条麦沟,深度25~30 cm,横头沟和腰沟深35~40 cm;田外排水沟深达100 cm以上。确保三沟相通顺畅,能够良好的防御旱、涝灾害。如播种后近期无雨,及时采取1次洇足水抗旱措施,确保播后夺全苗。小麦整个生育期间,如果遇到旱灾,可抗旱2~3次;遇雨季确保能排水畅通。对稻秸机械还田麦子播种盖籽后尽可能实行一次镇压,使土壤、种子充分融合,达到洇水后保墒、全苗、匀苗的目的;对齐苗后耕作层仍较疏松的田块,必须在越冬前再镇压1次,促使耕层土壤紧密,达到保墒防冻目的。春季特别在小麦拔节前要清沟理墒1次,疏通内外三沟,确保在抽穗扬花前后如遇到连续阴雨能及时排除田间积水,确保根系通气、促进根系活力。[JP]

3.4肥料运筹

产量水平9 000 kg/hm2一般需施纯N 330~360 kg/hm2 为宜。为达到足氮、增磷、补钾,N ∶[KG-*3]P2O5 ∶[KG-*3]K2O的比例为 1 ∶[KG-*3]0.8 ∶[KG-*3]0.6,不同区域根据测土施肥配方情况作适当调整。考虑到秸秆分解耗氮因素,实施氮肥前移;一般基肥和苗肥应占总施氮量的70%左右,保壮苗,促早发;基肥 ∶[KG-*3]分蘖肥 ∶[KG-*3]拔节肥 ∶[KG-*3]孕穗肥为5 ∶[KG-*3]2 ∶[KG-*3]2 ∶[KG-*3]1,磷肥和钾肥用于基肥 ∶[KG-*3]追肥 5 ∶[KG-*3]5 为好。因此,肥料使用技术方面,基肥在旋耕埋草前均匀措施;3~4叶期分蘖肥1次,在越冬后的返青拔节前看苗情补施1次平衡肥,重点以适量氮肥促平衡捉黄塘为主,保证在小麦拔节时叶色能自然褪淡。拔节期重施拔节肥,在叶龄余数2.5~3.0叶施用;适量补施孕穗肥,以攻大穗大粒,一般在叶龄余数0.8~1.0施用;后期拔节肥、孕穗肥应选择45%(含量均为15%)氮、磷、钾三元复合肥为主。

3.5病虫草害防治

小麦病虫草害应根据往年资料和实际田间调查情况,尽可能选用低毒对路药剂进行防治,杂草防治依据往年杂草基数、草相,墒情适宜时,在播后芽前选用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等药剂封闭化除;对未封闭化除田间杂草量达标田块,在越冬前充分利用气温较高、土壤墒情较好的有利时机,选用高效安全除草剂及时化除;春除时掌握冷尾暖头天气,避开寒潮来临前用药,防止发生除草剂药害。气节前后及时及早防治纹枯病、白粉病。抽穗扬花期重点防治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原则是以防为主,及早预防控制,坚持预防2次不动摇,看预测情况的需要采取预防3次,确保破产丰收。

参考文献:

[1]杨密. 水稻秸秆还田栽培技术[J]. 现代农村科技,2012(10):49.

[2][JP3]谭长乐,张洪熙,戴正元,等. 全量麦秸秆旋耕还田机插稻生产技术规程:DB32/T 1156—2007[S]. 南京: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7.[JP]

[3]王和平,谭长乐,刘震林,等. 机械化麦草还田技术操作规范[J]. 农业装备技术,2007(2):48-49.

猜你喜欢

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玉米杂交种金富36的选育经过及栽培技术
甘薯新品种徐紫薯1号的特征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
丰农啤1号大麦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