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牛草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与建立

2017-05-02张晓波翟晓朦许沛东赵艳

江苏农业科学 2017年3期

张晓波 翟晓朦 许沛东++赵艳

摘要:根据正交试验设计原理探索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Nutt.) Engelm.]ISSR-PCR反应体系中各主要成分的最优化用量,对影响野牛草ISSR-PCR反应体系的主要因素[dNTP、Taq DNA 聚合酶、引物(Primers)、Mg2+的用量]进行优化,获得野牛草的ISSR-PCR最适反应体系为20 μL的反应体系,包括引物(2.0 μmol/L)4.0 μL、Taq DNA 聚合酶(5 U/μL)0.2 μL、MgCl2(25 mmol/L)1.6 μL、dNTP(2 mmol/L)2.0 μL和模板DNA(20 ng/μL)3.0 μL。该优化体系的建立为利用ISSR分子标记进行野牛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种质资源鉴定等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野牛草;ISSR-PCR;反应体系;正交优化

中图分类号:S688.40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7)03-0033-03

收稿日期:2015-10-06

基金项目:海南大学青年基金(编号:qnjj1149)。

作者简介:张晓波(1978—),男,山西岢岚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从事草坪管理相关研究,E-mail:angiaoo@126.com。

通信作者:赵艳。E-mail:yanbo315@126.com。

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 (Nutt.) Engelm.]为禾本科(Gramineae)画眉草亚科(Eragrostoideae)野牛草属(Buchloe)多年生草本植物,由于植株低矮、易繁殖、蔓延快且具有极强的抗旱性,是国内外公认的典型环保型草坪草,广泛用于园林、庭院、运动场和固土护坡的优良暖季型草坪[1]。目前,关于野牛草的形态特性[2]、坪用性状[3]、引种繁殖[4]、生态功能[5]、抗逆性[6-10]等方面研究较多,而对于野牛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鉴定等分子水平方面研究报道较少。

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是在微卫星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子标记,具有揭示的多态性高、精确度高、检测方便的优点[11]。目前,广泛应用于植物品种鉴定、保护、遗传多样性、进化及其他分子水平的研究中,如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高羊茅(Festuca ovina)、冰草[Agropyron crstatum (L.) Gaertn.]、黑麦草(Secale cereale L.)等牧草及草坪草的研究中ISSR分子标记得到了广泛应用[12]。

尽管ISSR具有许多优点,但由于其本质还是基于PCR反应的一种分子标记,不同类型植物的PCR反应体系会具有一定的差异,所以为了ISSR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及可重复性,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等研究之前预先对PCR反应体系进行优化非常重要。本研究利用正交设计原理对影响野牛草ISSR反应的主要因素[包括引物(Primer)、Taq DNA 聚合酶、Mg2+、dNTP的用量]设计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筛选最优反应体系;可为野牛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种源鉴定及明确亲缘关系以及其他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来源

本试验材料为中坪1号野牛草种子剥去颖壳后经水培生长到约10 cm的幼嫩植株,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水培植株基因组DNA,并用1.0%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质量及完整性,然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其浓度,根据检测浓度将其稀释为20 ng/μL后备用。

1.2野牛草ISSR-PCR反应体系的正交优化

本试验正交设计针对影响野牛草ISSR-PCR反应的4个主要因素引物、Taq DNA 聚合酶、Mg2+及dNTP的用量,利用正交设计助手3.1绿色版设计L9(34)正交试验进行4因素3水平筛选最优反应体系,具体正交设计见表1、表2。制备总体积为20 μL的PCR反应体系,除各变化因素外,每反应管中还含有Reaction Buffer(×10)2.0 μL以及稀释浓度为20 ng/μL的野牛草模板DNA 2.0 μL,不足20 μL部分用ddH2O补足,引物随机选用UBC808(序列为AGA、GAG、AGA、GAG、AGA、GC)。ISSR-PCR反应在Biometra Personal Thermal Cycler上进行;扩增程序为:94 ℃预变性 5 min;94 ℃变性1 min,然后55 ℃退火1 min,最后72 ℃延伸2 min,40个循环;72 ℃延伸6 min。反应完成后在扩增产物中加入4 μL上样缓冲液,使用1×TBE缓冲液,用含有 0.5 g/L 溴化乙锭(EB)的1.8%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5 V/cm),电泳结束后用凝胶成像系统拍照。

1.3反應模板DNA用量筛选

根据上述试验结果确定ISSR-PCR的最佳反应体系,并应用上述体系中最佳的反应组合,同时为保证结果的重复性,随机引物仍选用UBC808以及20 μL的PCR反应体系,模板DNA(20 ng/μL)设置用量为1.0~4.5 μL(每梯度增加 0.5 μL)共8个处理来确定ISSR-PCR反应体系中野牛草模板DNA的最适用量。

1.4数据处理

利用正交设计助手3.1绿色版和Excel 2010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及建立

ISSR-PCR的反应结果与Mg2+、dNTP、引物及Taq DNA 聚合酶的用量4个因素密切联系。在本试验正交试验设计的9个扩增组合中,由于各组合成分用量的不同,扩增结果有比较明显的差异,但各组合都可扩增出较多的谱带(图1)。具体来说,1、2、3号处理组合除了明显的3条谱带较强外,其他谱带强度比较弱;4、7号组合谱带比较清晰,但多态性相对较差;6号组合条带扩增较多,但强度较弱;8、9号组合除多态性较低外,也没有得到最佳的效果。综合来看,5号组合条带多,背景干扰较小。经过综合对比,以谱带多态性高、背景影响低、主带清晰且副带明显为筛选原则,确定5号组合为野牛草ISSR-PCR的最适反应体系,即20 μL的体系中含引物(2.0 μmol/L)4.0 μL、Mg2+(25 mmol/L)1.6 μL、dNTP(2 mmol/L)2.0 μL以及Taq DNA 聚合酶(5 U/μL)0.2 μL。

[FK(W9][TPZXB1.tif][FK)]

2.2模板DNA用量的确定

由图2可知,在20 μL的ISSR-PCR反应体系中,野牛草DNA模板的用量在1.0~4.5 μL(20 ng/μL)之间时,8个梯度的组合均能扩增出条带;但在模板用量较低(1.0~2.5 μL)时,造成扩增条带的较少。在模板用量为 3.0 μL 时,谱带多态性高;而当模板用量超过3.0 μL(3.5~4.5 μL)时,扩增出的谱带减少。通过全面比较,仍以谱带多态性高、背景影响低、主带清晰且副带明显为筛选原则,最后确定反应体系中DNA模板最适用量为3.0 μL。

2.3优化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根据L9(34)正交试验以及采用梯度法对DNA模板用量的筛选结果,建立野牛草ISSR-PCR最优化反应体系,总计20 μL,其组分及各自用量见表3。

3讨论与结论

ISSR是基于PCR反应的一种分子标记,和其他分子标记技术类似,受到反应条件及所分析植物种类的影响,不同类型的植物对反应体系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得到可靠性高及具有可重复性的分析结果,对ISSR-PCR反应系统进行优化非常重要[13-14]。如果采用单因素设计对ISSR-PCR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则必须分别对每个影响因素进行多次的梯度试验,过程复杂繁琐且无法同时兼顾各影响因素间交互作用[15-18];与单因素PCR设计比较,正交试验设计既具有均衡分散、综合可比及高效率等特性,又减少了试验的工作量,克服了单因素设计的缺点[19-22],所以利用正交试验对ISSR-PCR的反应体系多因素组合进行筛选,可较快地找到最佳组合,从而迅速获得试验结果[23-28]。

为了建立ISSR-PCR最优化反应体系、提高反应的稳定性及特异性,本试验根据正交设计原理设计L9(34)正交试验,对影响ISSR扩增结果的关键因素(MgCL2、dNTP、引物、Taq DNA 聚合酶、DNA模板的用量)进行筛选,最后获得适合野牛草ISSR-PCR优化反应体系,即20 μL的反应体系中含有引物(2.0 μmol/L)4.0 μL、DNA模板(20 ng/μL)3.0 μL、Taq DNA 聚合酶(5 U/μL)0.2 μL、Reaction buffer(10×)2.0 μL、MgCl2(25 mmol/L)1.6 μL、dNTP(2 mmol/L)2.0 μL及ddH2O 7.2 μL。

ISSR分子标记具有步骤简单、迅速稳定和多态性高等优点,且试验进行前不须要获知植物的基因组背景,广泛应用于品种鉴定、分类、进化等方面的研究[13]。本研究中野牛草 ISSR-PCR 反应体系的建立,为ISSR-PCR技术进行野牛草种源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亲缘关系、优良性状标记以及其他分子水平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HS2]参考文献:

[1]孙吉雄. 草坪学[M]. 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胡晓艳,李敏,杨青川,等. 坪用野牛草种质资源搜集及品种筛选研究进展[J]. 中国草地,2005,27(6):54-60.

[3]王晓荣. 野牛草遗传力、配合力的估测及坪用性状的观测[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2.

[4]胡晓艳. 野牛草有性繁殖特性及其抗旱转录因子DREB 的克隆[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5]李会彬,边秀举,赵炳祥. 坪用野牛草研究进展[J]. 草原与草坪,2005(3):9-12.

[6]李德颖. 野牛草雌雄单性植株对水分胁迫反应的差异[J]. 园艺学报,1996,23(1):62-66.

[7]康俊梅. 低温胁迫下野牛草生理生化响应及蛋白质组学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8]钱永强,孙振元,韩蕾,等. 野牛草叶片活性氧及其清除系统对水分胁迫的响应[J]. 生态学报,2010,30(7):1920-1926.

[9]沈静,杨青川,曹致中,等. 低温胁迫对野牛草细胞膜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 中国草地学报,2010,32(2):98-102.

[10]谭玉霞,刘荣堂,王显国,等. 12份野牛草材料蒸散量及抗旱性的研究[J]. 中国草地学报,2010,32(1):40-47.

[11]Zietkiewicz E,Rafalski A,Labuda D.Genome finger-printing by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anchom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mplification[J]. Genomies,1994,20:176-183.

[12]解新明,卢小良. SSR和ISSR标记及其在牧草遗传与育种研究中的应用前景[J]. 草业科学,2005,22(2):30-37.

[13]孙洪,程静. 詹克慧.ISSR标记技术及其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J]. 分子植物育种,2005,3(1):123-127.

[14]魏臻武,符昕,耿小丽,等. 苜蓿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SSR和ISSR分析[J]. 草地学报,2007,15(2):118-123.

[15]王瑜,袁慶华. 紫花苜蓿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J]. 草地学报,2007,15(3):212-215.

[16]王彦华,侯喜林,徐明宇. 正交设计优化不结球白菜ISSR反应体系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2004,24(5):899-902.

[17]谢运海,夏德安,姜静,等. 利用正交设计优化水曲柳ISSR-PCR反应体系[J]. 分子植物育种,2005,3(3):445-450.

[18]王方,袁庆华. 冰草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J]. 草地学报,2009,17(3):354-357.

[19]袁庆华,张君艳. 苜蓿假盘菌ISSR反应体系优化及指纹图谱构建[J]. 草地学报,2008,16(1):17-22.

[20]李旻,王四宝,樊美珍,等. 森林生态系中球孢白僵菌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 遗传,2006,28(8):977-983.

[21]Menzies J G,Bakkeren G,Matheson F. Use of inters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and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 to analyze genetic relationship s among small graininfecting species of Ustilago[J]. Ecology and Population Biology,2003,23(2):167-175.

[22]Hirst P,Richardson T E,Carson S D,et al. Dothistroma pini genetic diversity is low in New Zealand[J]. New Zealand Journal of Forestry Science,2000,29(3):459-472.

[23]Burgess T,Wingfield M J,Wingfield B W. Simple sequence repeat markers distinguish among morphotypes of Sphaeropsis sapinea[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1,67(1):354-362.

[24]孙立夫,杨国亭,秦国夫,等. 用ISSR标记高卢蜜环菌系统发生学的尝试[J]. 植物研究,2003,23(3):317-322.

[25]于红梅,林英任,陈莉,等. 皮下盘菌属种内及种间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子标记[J]. 微生物学杂志,2009,29(2):12-16.

[26]姜占发. 棉花黄萎病菌基因组ISSR分子指纹分析[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2.

[27]李海莲. 茄子黄萎病病原菌鉴定及其ISSR分子指纹分析[D]. 南京:南京農业大学,2005.

[28]杨水英,肖崇刚,韩海波,等. 重庆稻瘟病菌不同菌株DNA指纹图谱分析[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24(3):23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