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再发性腹痛与食物不耐受及食物过敏的相关性研究

2017-04-26张丽文蒋瑾瑾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年7期
关键词:发性酸性白细胞

张丽文, 蒋瑾瑾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儿科, 上海, 200433)



儿童再发性腹痛与食物不耐受及食物过敏的相关性研究

张丽文, 蒋瑾瑾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儿科, 上海, 200433)

目的 探讨食物不耐受(FI)及食物过敏(FA)与再发性腹痛(RAP)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55例RAP患儿为观察组及50例体检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实验室检测血清特异性IgG、IgE, 观察患儿白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 比较2组儿童FI及FA分布情况,分析FI与RAP的相关性。结果 2组排在前3位的不耐受食物依次为牛奶(67.27% vs 18.00%)、鸡蛋(50.91% vs 16.00%)和鳕鱼(41.82% vs 10.00%), 观察组患儿不耐受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χ2=25.830,P=0.000; χ2=14.166,P=0.000; χ2=13.559,P=0.000)。观察组患儿对玉米、螃蟹、蘑菇、虾及大豆等五种食物的不耐受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P<0.05)。2组儿童过敏食物比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RAP患儿FI相关因素有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C-反应蛋白增多(P<0.05)。结论 FI可能是导致RAP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与RAP患儿FI相关因素有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C-反应蛋白增多。

再发性腹痛; 食物不耐受; 食物过敏; 相关性

小儿再发性腹痛(RAP)是儿科临床常见疾病,是儿童发生腹痛后3个月内反复发作3次以上[1]。RAP常见于3岁以上儿童,以反复发作性和阵发性腹痛为主要临床症状,患儿在进食某些食物后出现腹痛症状加重。由于其病程超过3个月以上,对患儿的日常生活、成长及心理发育造成了严重影响[2-3]。调查[4]显示, RAP在不同国家的发病率为10%~12%, 中国儿童RAP发病率约占整个腹痛患儿的50%。既往研究[5]表明,儿童RAP的发生主要与慢性胃炎、肠道寄生虫病、消化性溃疡、慢性胰腺炎等有关。研究[6]显示,人群中有20%对不同食物存在不耐受(FI)或过敏(FA), 且婴儿及儿童较成人发生率更高。近年研究[7-8]证实,食物因素与儿童RAP的发病有联系密切, RAP患儿FI或FA发生率高, FI与FA在RAP中的作用受到临床广泛关注。本研究对55例再发性腹痛患儿和50例健康儿童的血清特异性IgG与IgE水平进行了测定,分析二者与RAP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儿科2012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55例RAP患儿为观察组,其中男15例,女40例; 年龄3~14岁,平均7.31±1.86岁; 病程0.5~3年,平均1.47±0.55年。同时选择50例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2例,女38例; 年龄4~14岁,平均年龄7.44±1.97岁。2组儿童的年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 ① RAP患儿的诊断均符合《中华小儿外科杂志》诊断标准[9]; ② 年龄3~14岁; ③ 依从性好; ④ 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且签署协议。排除标准: ① 器质性疾病患儿; ② 过敏体质患儿; ③ 伴心、肺、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患儿; ④ 精神病患儿。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对2组儿童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记录所有儿童的性别、年龄、体质量等基本情况,实验室检测血清特异性IgG、IgE, 比较2组儿童FI及FA分布情况。同时实验室检测观察组患儿白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水平。

1.3 检测指标

于清晨采集入选研究儿童的静脉约3 mL, 肝素抗凝处理15 min, 3 000 r/min室温离心10 min, 取血清,将标本放置在-20℃中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14种常见的FI(牛奶、鸡肉、鳕鱼、玉米、螃蟹、鸡蛋、蘑菇、牛肉、猪肉、大米、虾、大豆、西红柿、小麦)的IgG抗体水平,9种FA(牛奶、虾、鸡蛋、牛肉、螃蟹、贝类、水果、坚果、大豆)的IgE抗体水平。统计观察组患儿FI种类分布情况。血常规检测观察组患儿白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DPS电子表格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多次核查。SPSS 18.0软件上进行数据统计分析。2组儿童FI及FA情况,不耐受食物种类分布情况采用频数(%)表示, χ2检验比较两组资料的差异。以FI为因变量,性别、年龄、体质量、白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为自变量, 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FI与RAP患儿胃肠激素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儿童FI及FA基本情况比较

2组儿童FI情况比较,排在前3位的不耐受食物依次为牛奶(67.27% vs 18.00%)、鸡蛋(50.91% vs 16.00%)和鳕鱼(41.82% vs 10.00%), 但观察组患儿不耐受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χ2=25.830,P=0.000; χ2=14.166,P=0.000; χ2=13.559,P=0.000)。其余不耐受食物情况比较发现,观察组患儿对玉米、螃蟹、蘑菇、虾及大豆等五种食物的不耐受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P<0.05), 鸡肉、牛肉、猪肉、大米、西红柿及小麦两组不耐受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儿童FI情况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组儿童FA情况比较,观察组排在前3位的过敏食物依次为鸡蛋(20.00%)、牛奶(14.55%)、虾(12.73%), 对照组排在前3位的过敏食物依次为鸡蛋(16.00%)、牛奶(10.00%)、螃蟹(8.00%)。对2组儿童过敏食物比例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2组儿童FA情况比较[n(%)]

2.2 2组儿童FI种类分布比较

2组儿童FI种类分布比较,观察组患儿一种食物不耐受(12.73% vs 8.00%)、两种食物不耐受(38.18% vs 10.00%)、三种及以上食物不耐受(16.36% vs 2.00%)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Z=-5.072,P=0.000)。

2.3 影响RAP患儿FI的单因素分析

比较不同性别、年龄、体质量、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C-反应蛋白的RAP患儿与FI的相关性。白细胞增多的患儿中FI检出34例(80.95%), 显著高于白细胞正常患儿的FI检出率23.08%(P<0.001)。另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患儿中FI检出25例(80.65%), C-反应蛋白增多的患儿中FI检出31例(81.58%), 均显著高于其正常患儿的FI检出率50.00%与35.29%(χ2=5.770,P=0.016; χ2=11.429,P=0.001)。见表3。未发现性别、年龄和体质量不同患儿FI检出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

表3 影响55例RAP患儿FI的单因素分析[n(%)]

与同一因素另一亚项比较, *P<0.05。

2.4 影响RAP患儿FI的多因素分析

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将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C-反应蛋白是否增多作为自变量, FI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RAP患儿FI相关因素有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C-反应蛋白增多。白细胞增多者, FI检出风险增加, OR和95%CI为2.962(1.907~4.600);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者, FI检出风险增加, OR和95%CI为2.009(1.099~3.673);C-反应蛋白增多者, FI检出风险增加, OR和95%CI为1.389(1.134~1.702)。见表4。

3 讨 论

儿童RAP病因复杂,病程较长,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10]表明,食物因素在一定程度影响变态反应疾病发生,可能是导致儿童RAP的重要因素之一。FI属复杂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以儿童为发病对象。人体的免疫系统可将进入体内的某种或多种食物视为有害物质,从而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过度防御产生食物抗原特异性IgG抗体,结合食物颗粒形成免疫复合物,进而导致组织炎症反应,引起以腹痛等临床症状为主疾病[11]。国外研究[12]也证实,体内某些酶的缺乏常引起某些食物进入体内后未能被完全消化及吸收利用,这些物质常常以多肽等大分子颗粒形式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处进入到组织内,从而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产生相应的免疫保护反应,而食物特异性IgG是一种人体对抗外来分子的免疫反应产物,可引起机体组织发生炎症等病理反应,故FI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近年来,测定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用于诊断FI已获得公认[13]。本研究对RAP患儿及正常健康儿童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进行检测并比较FI情况,结果显示2组前3位的不耐受食物均依次为牛奶、鸡蛋和鳕鱼,但观察组患儿不耐受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 其余不耐受食物情况比较发现,观察组患儿对玉米、螃蟹、蘑菇、虾及大豆等五种食物的不耐受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鸡肉、牛肉、猪肉、大米、西红柿及小麦2组不耐受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与赛小勇等[14]研究结果基本相符。提示RAP患儿较正常儿童更易发生FI,牛奶、鸡蛋和鳕鱼不耐受比例最高,考虑与其属于高蛋白食物,免疫原性强相关。发生FI的患儿可同时对多种食物产生不耐受现象,本研究FI种类分布比较,观察组患儿一种食物不耐受、两种食物不耐受、三种及以上食物不耐受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儿童。另外,本研究以FI为因变量,性别、年龄、体质量、白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为自变量, 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FI与RAP患儿的相关性,结果示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C-反应蛋白增多与RAP患儿发生FI相关,三者的水平升高均可导致FI发生风险增加。

表4 影响RAP患儿FI的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FA是一种由食物特异性IgE引起的速发型过敏反应,以喉咙痒、口腔麻、全身皮疹、喉头水肿为临床表现, IgE介导超敏反应过程中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对胃肠敏感性的调控作用与腹痛等症状相关疾病联系密切[15-19]。本研究采用Elisa法检测RAP患儿和健康儿童FA特异性IgE抗体含量发现, 2组儿童对常见过敏食物产生的特异性IgE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本研究认为FA可能与儿童RAP无相关性。

综上所述, FI可能是导致RAP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与RAP患儿FI相关因素有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C-反应蛋白增多。临床中应该给予RAP患儿血清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测定,了解患儿FI情况,为RAP患儿的临床诊断、治疗、预防及调整饮食提供依据。

[1] 王玉, 高昆. 儿童再发性腹痛72例常见病因分析[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6(5): 153-154.

[2] 陈兰举. 小儿再发性腹痛[J]. 中华全科医学, 2016, 14(1): 4-5.

[3] 章幽芳, 黄清选. 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在儿童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4, 22(15): 2194-2197.

[4] 黄俊景, 蒋瑾瑾, 周霖. 儿童再发性腹痛研究进展[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2012, 6(12): 3372-3373.

[5] 龚豪, 黄丽, 郁想想, 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小儿再发性腹痛的Meta分析[J]. 武汉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1, 32(4): 497-501.

[6] 张晓云, 王建美, 朱敬先. 食物不耐受IgG抗体检测在过敏性皮肤病中的临床意义[J]. 河北医药, 2009, 31(2): 218-219.

[7] 刘风林, 李娟, 王婧, 等. 食物不耐受在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中的作用[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1, 26(7): 505-507.

[8] Turnbull J L, Adams H N, Gorard D A. Review article: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food allergy and food intolerances[J].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5, 41(1): 3-25.

[9] 姚宝珍, 王世红, 黄星原, 等. 小儿再发性腹痛的诊断和内外科鉴别诊断[J].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4, 25(4): 376-378.

[10] Lucchini R, Bizzarri B, Giampietro S, et al. Feeding intolerance in preterm infants. How to understand the warning signs[J]. 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 2011, 24(1): 72-74.

[11] 邱大为, 祝继华, 向瑜, 等. 体检人群14种食物不耐受血清特异性IgG检测[J]. 重庆医学, 2011, 40(3): 242-243.

[12] Cuomo R, Andreozzi P, Zito F P, et al.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food interaction[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4, 20(27): 8837-8845.

[13] Harkat C, Gaultier E, Theodorou V, et al. Food intolerance at adulthood after perinatal exposure to the endocrine disruptor bisphenol A[J]. FASEB J, 2014, 28(11): 4893-4900.

[14] 赛晓勇, 郑延松, 赵静梅, 等. 食物不耐受流行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的横断面调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1, 32(3): 302-305.

[15] 任曲, 李沛轩, 马红雨, 等. 过敏性疾病血清总IgE和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的临床意义[J]. 海南医学, 2012, 23(10): 99-101.

[16] 李宜辉, 王雷, 樊超强, 等. 国产OMOM胶囊内镜诊断不明原因腹痛159例临床分析[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2, 34(3): 254-256.

[17] 成翠娥, 陆芬英, 王斌, 等. 埃索美拉唑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上腹痛综合征65例临床观察[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24): 118-119.

[18] 苏军凯, 张鸣青, 王爱民, 等. 温水灌注对困难结肠镜检查成功率及腹痛评分的影响[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2, 34(22): 2311-2313.

[19] 梁尔博, 毛朝亮. 以急性腹痛为首发症状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32例误诊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17): 148-148, 154.

Relationship between recurrent abdominal and pain food intolerance, food allergy in children

ZHANG Liwen, JIANG Jinjin

(DepartmentofPediatrics,ChanghaiHospitalAffiliatedtoSecond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ecurrent abdominal pain (RAP) and food intolerance (FI), food allergy (FA) in children. Methods A total of 55 children with RAP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 and 50 healthy children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The levels of serum specific gastrointestinal hormone including IgG and IgE were detected. The level of white blood cell count, eosinophil count and C-reactive protein were observed. The distribution of FI and FA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I and RAP was analyzed. Results In the two groups, the top three intolerance foods were milk (67.27% vs 18%), egg (50.91% vs 16%) and cod (41.82% vs 10%). The rate of intoleranc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χ2=25.830,P=0.000; χ2=14.166,P=0.000; χ2=13.559,P=0.000). The rates of intolerance of corn, crab, mushroom, shrimp and so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ate of allergic foo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 related factors of FI in children with RAP were the increase of white blood cells, eosinophils and C-reactive protein (P<0.05). Conclusion FI may be an important cause of the occurrence of RAP. The related factors of FI in children with RAP are the increase of white blood cells, eosinophils and C-reactive protein.

recurrent abdominal pain; food intolerance; food allergy; correlation

2016-12-17

上海市卫计委青年项目(20144Y044)

蒋瑾瑾

R 256.33

A

1672-2353(2017)07-085-04

10.7619/jcmp.201707023

猜你喜欢

发性酸性白细胞
白细胞
早发性高血压患痴呆风险高
光动力联合中药浸泡治疗泛发性跖疣的疗效观察
自由基损伤与鱼类普发性肝病
论证NO3-在酸性条件下的氧化性
柠檬是酸性食物吗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嗜酸性脂膜炎1例与相关文献浅析
白细胞介素17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泛发性疣状扁平苔藓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