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讽拟在小说《彼得堡》人物形象构建中的运用

2017-04-26于婷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6期
关键词:彼得堡人物形象

于婷

摘 要:《彼得堡》是别雷的代表作,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讽拟手法,涉及到人物、人物关系、场景、事件等多个方面。本文从人物形象方面分析讽拟手法的运用,别雷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普希金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进行讽拟,重构成有着鲜明特色的小说,既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创造,又是对传统思想的一种回归。

关键词:别雷;《彼得堡》;人物形象;讽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2139(2016)-36--01

讽拟即讽刺性模仿,也被称为戏仿,是指作家用讽刺批评或滑稽嘲弄的态度模仿某作家、某流派的文体或手法,以暴露他们的瑕疵和被滥用的成规俗套,在貌合神离的模仿重复中破坏原有价值标准,以实现反叛和颠覆的目的。讽拟起源于古老的俄罗斯诙谐文化,并一直活跃在文学创作之中,贯穿了整个文学的创作过程。[1]安德烈·别雷是俄罗斯文学白银时代一颗闪闪发亮的星星,《彼得堡》是别雷(1880-1934)的代表作,是他艺术创作和哲学思考集大成的一部作品。别雷在小说中大量运用了讽拟手法,其中主要运用了严肃的讽拟,即在作品中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得出自己的思想。别雷在小说《彼得堡》中对前人作品中的经典形象进行改变再创作,使人物具有新的时代特性,创建了一系列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构成体系,来表达作品中的多重主题。

一、《彼得堡》中的守旧派

参政员阿波罗·阿波罗诺维奇·阿勃列乌霍夫是一个保守派,反动分子,象征国家专制机器的冷酷和机械,个子矮小干瘦,相貌丑陋,有一双绿色的眼睛和奇大的耳朵。他意志坚定,坚决反对革命。以恐怖的高压手段统治着国家。这一形象同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卡列宁有相似之处,卡列宁外貌并不风雅,笨拙呆板,毫无生活情趣。他的生活都献给了权力和官场,对妻子缺乏关心,卡列宁既是官场生活的失败者,又是家庭生活的失败者。此外,阿波罗·阿波罗诺维奇借用了弗·索洛维耶夫《三次谈话》中阿波罗尼的名字和某些特点,《三次谈话》以讽喻的形式预言了欧洲历史走向,欧洲内部的纠纷、宗教冲突将导致东方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胜利,而在摆脱了东方的控制后,欧洲又会出现伪基督和反基督者,阿波罗尼就是反基督者的代表,他是一个天才,是半个亚洲人,半个欧洲人,既具有西方科学知识又能运用东方传统神秘主义中重要的思想。阿波罗尼是撒旦的使者,他假装是上帝的儿子来到沙皇面前,表示愿意用自己的学识为他服务,向他称臣。索洛维耶夫认为只有人神统一,成为自由者,才能导致反基督者的灭亡,实现耶稣基督的第二次降临。这体现了弗·索洛维耶夫的启示录精神,而作为索洛维耶夫精神的继承者,别雷为主人公阿波罗·阿波罗诺维奇赋予了这些特性,成为阿波罗尼东方式的体现和精神的继承者,成为毫无生机的欧洲文明的信仰和真理。阿波罗在《荷马史诗》中被称为光明之神,是所有男神之中最英俊的一个,快乐、聪明、拥有阳光般的气质,别雷赋予相貌丑陋、冷酷阴郁的主人公阿波罗的名字形成了一种深刻的反讽,通过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了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俄罗斯国家命运的走向。

二、《彼得堡》中的革命知识分子

安德烈·别雷把作品的背景放在了1905年的彼得堡,彼得堡是彼得一世欧化政策的结果,是一座在泥沼上建立起来的城市,对别雷来说,这是一座不祥的城市,“有位终身漂泊的荷兰船长驾驶着他那艘不吉利的帆船从阴沉沉的茫茫波罗的海和德国海驶向彼得堡,以便用欺骗手段在这里建立起……这位荷兰人从这里燃起小酒馆的鬼火,二百年来把信仰东正教的人民吸引到这些地狱般的小酒馆里,伤风败俗,扩散传染病……”[2](25)。在小说中,彼得堡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而是一座虚构的、离奇的城市。在这个城市中孕育着革命,东方文明要战胜西方文明,彼得堡终将成为一片废墟,没入深渊。参政员的儿子尼古拉·阿波罗诺维奇是革命知识分子中的一员,他同父亲一样,其貌不扬,小个子,面色苍白,戴着一顶鞑靼人的瓜皮小帽,爱读康德,他的身上同样兼具东西方文明的特点。由于一次失败的爱情,尼古拉一时冲动向轻率的政党许下弑父的诺言。但道德的力量最终战胜了理性的力量,尼古拉经过灵魂的审判,找到了心灵的平静,转而投身文学,从徒劳无益的、反文化的虚无主义走向创造文化的宗教人道主义。古希腊神话中有日神和酒神,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用酒神和日神来象征两种不同的精神,分别代表着情感力量和理性精神,尼采倡导“一切价值之重估”,高扬狄俄尼索斯精神(酒神精神),反对阿波罗精神(日神精神),酒神象征的是醉狂、激情、想象、本能、矛盾,日神象征着绝对的理性。别雷将两种精神的对立放在1905年的彼得堡,阿波罗·阿波罗诺维奇统治下的文明之城彼得堡将要被狄俄尼索斯式的精神所吞没。他的儿子就是这一精神的代表。弑父情节同样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有所对应,宙斯流放了自己的父亲克洛诺斯,因为克洛诺斯吞没了他和众神之母瑞亚所生的孩子们,父与子之间的矛盾在斗争中激化,在斗争中解决。别雷在人物形象中注入神秘的文学典故使作品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丰富的内涵。

《彼得堡》在人物形象上很大程度模仿呼应了19世纪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通过讽拟手法对人物形象进行讽拟有助于揭露人物本质,赋予人物荒诞性和现实意义。同时,别雷在汲取前人经典手法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特色,让历史人物在新的时代过着新的生活,赋予新的内涵,彼得堡成为联系古今的交点,虽然别雷在文体上进行了诸多创新,但其本质都是在探讨俄罗斯命运问题,是对俄罗斯文学传统的一种回归。

注释:

[1]谷玮洁:《论俄罗斯文学的讽拟渊源》,攀枝花学院学报,2015,32(6): 81-83。

[2]本文引用的作品引文均据安·别雷:《彼得堡》,靳戈 杨光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8)。引用时只注明出处页码,不再一一说明。

猜你喜欢

彼得堡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设计与包装设计
《罪与罚》中的彼得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浅析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彼得堡的现代神话诗学研究
象征主义神话小说《彼得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