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畜牧业产业发展中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2017-04-26吴卫杰

农民致富之友 2016年24期
关键词:动物疫病防控

吴卫杰

[摘 要] 动物疫病防控对于畜牧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且动物疫病防控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加强动物免疫防控工作不仅仅影响着畜牧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健康生活。本次研究从动物疫病的恶劣影响入手,分析动物疫病防控的重要性,并结合“十三五”期间我国畜牧业产业发展提出疫病防控的中心思想。在中心思想指导下,简要讲述了动物疫病防控的具体措施,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开展做出正确指导。

[关键词] 畜牧产业 动物疫病 防控

[中图分类号] S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2-0282-02

“十三五”时期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党中央在各行各业给予了高度重视,畜牧产业在这一时期需要围绕安全问题做好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1]。作为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养殖产业生产安全及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参与者,作为兽医工作者,需要在当前时期牢牢把握历史责任感和时代赋予的挑战与机遇,正确树立大局意识,直面畜牧业产业发展中动物疫病的恶劣影响及防控的重要性,探究动物疫病的防控措施,并分析当前时期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的形势,为相关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 动物疫病的恶劣影响及防控的重要性

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在新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5-2024)》中我国未来十年的畜牧业产品进行了预测,其中猪肉预测:未来10年我国猪肉产量在肉类产量中占比将有所下降,从2014年的66.4%下降至2024年的64.9%,而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的养殖户会成为生猪养殖的主导者,到2024年其出栏比例将高于60%;牛羊肉预测:至2020年,牛羊肉产量会达到784万吨和509万吨;2024年牛肉产量将达到828万吨,牛肉产量的年均增长为1.9%;羊肉产量将达到548万吨,羊肉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为2.5%;奶制品预测:预计2024年,我国存栏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化养殖比例将会达到65%,相比2014年提升20个百分点。预计2020年,奶类产量为4397万吨,2024年达到4760万吨,展望期内平均增速为2.0%左右。受环境保护因素和资源短缺的制约,展望期间奶牛存栏数量的增长有限。

从以上展望数据可以看出,畜牧业中养猪行业发展存在下降趋势,而奶牛、肉牛、羊的养殖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而畜牧业作为人们食物的重要来源,其发展与人们的饮食行业发展息息相关。人们的食物中,很大的比重来源于畜牧业产业。日常饮食充分将畜牧业产业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如果畜牧业产业中忽视了动物疫病的防控,很可能在肉制品饮食上给人们带来不健康食物来源,影响人们的饮食健康[2]。比如说,如果肉制品食物质检疏忽或者不合格产品非法流入市场,可能会造成食物中毒等严重食品安全问题。再比如说,由于动物疫病的存在,养殖业在动物疾病预防或治疗过程中会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休药期执行不到位,若动物性食品中残留量超标,或者肉制品中病原微生物存在多重抗药性,都会给人们的生命与健康造成直接威胁。可以说,食品安全受到动物疫病的严重威胁,而人们的健康又与食品安全紧密相连。

同时,当今人类多数传染病的来源都是源自动物,有研究[3]表示,大约80%的人类传染病来源可追溯到动物身上。特别是一些重大的人畜共患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2004年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和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都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这些疾病或多或少都与动物疫病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由此可见,动物疫病对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威胁性巨大,需要严格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降低疫病发生几率,减少其存在的危害性。

2 加强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核心思想

动物疫病防治在兽医工作中始终是重点内容,不论是在什么时期,都要认真对待,不可掉以轻心。作为兽医工作者,针对当前形势,应当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结合“十三五”期间动物疫病面临的新问题、新形势、新挑战,走在时代的前沿,把握疫病防控的主动权,积极推动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动物疫病工作的开展需要坚持内防、外堵相结合,坚持标本兼治,并兼顾眼前与长远发展,从动物疫病实际情况出发,做好防控工作中的每项内容。要立足动物疫病控制,需要通过以点连线、由点至面的大方向,从疫苗接种、场区规划管理到用药控制多层面以“治本”为指导思想,加大实施选种、接种疫苗的管理工作,加强选种种源监测力度,严格控制新引进种畜的疫病安全,做好种畜传染的直接传播途径隔断,加强种畜的定期观察管理,从源头控制疫病发生风险。针对养殖场建设,需要从场地选址开始,到内部区域规划,再到场区风险管理,深层次挖掘场地建设与管理期间对动物疫病的防控效果。从预防角度出发,正确贯彻落实《全国家禽H7N9流感剔除计划》与《全国小反刍兽疫消灭计划》,将疫病消除在萌芽之中。

在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中,需要强调两个问题:①需要认真落实《动物防疫法》的相关要求,严格做好疫情报告工作。在动物疫病防控的各个阶段,多数人认为态度将决定防治思路,而防治工作思路则决定着防治工作的成效。对于兽医工作者来讲,若能准确掌握动物疫病的详细情况(比如发生特点、发生原因、发生后处理方式等),将有助于结合基础性工作要求和内容,保障防治工作的认真落实,从而取得理想的成果。在这里,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我们的疫病防治工作不能骄傲自滿、不能畏缩不前、不能因循守旧、不能掩耳盗铃,需要我们工作中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敢于挑战、勇于承担,需要不断改革求新、直面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对于动物疫情的防控工作,我们强调要做到“零发生”;②在动物疫病防控期间,需要理解财政支持政策的调整内容,坚持自身的工作责任感,严格执行防控措施。在今年7月,财政部与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调整完善动物疫病防控支持政策的通知》,对国家强制免疫病种和强制扑杀病种,建立了特殊的进入和退出机制。根据该《通知》的要求,我国农业部与财政部会优先将国家防治的重大动物疫病和影响较大的人畜共患病按照流程纳入强制免疫、扑杀政策范围,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因此,在正常的动物疫病防控过程中,需要了解财政支持调整的原因,并迎合调整政策情况做好动物疫病的防控协调。各级均需要严格依照《动物防疫法》中的相关要求,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的风险评估做好,并依照风险内容做好必要的控制措施,坚决扼杀放松要求、疏于管理的行为,避免由于这种行为所造成的疫病爆发流行。

3 动物免疫防控的具体措施

2016年9月27日,我国农业部在山东烟台召开了强制免疫的试点工作座谈会,对试点的工作经验进行交流,并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支持政策。会议强调主要应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在明年启动强制免疫机制试点,在各个试点开展“先打后补”试点示范,逐渐积累经验,并对不符合条件的养殖场户,继续执行省级疫苗招标采购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到强制免疫工作当中;二是严格把关疫苗生产、采购及使用的全过程,做到依法、公开、创新的综合监管,对疫苗从生产到投入使用的全过程管理关键环节严格监督;三是加强政策调整后相关并重的具体防治指导。比如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严格落实免疫防控措施。对于猪瘟,需要全面实施免疫防控。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依照流行状况与实际监测评估结果,拟定并实施具体的免疫方案;四是强化作风建设,建立廉政防线。对于动物免疫防控方面,采取规范运行管理,加强监督检查,从而构筑长效风险防范机制。

动物免疫防控工作不仅仅是对动物疾病的预防,同时包括对动物疫病发生过程产生影响的几个方面加强防控管理。因此,结合笔者经验和大量的研究文献,主要对以下三个方面的动物免疫防控措施作出分析。

3.1 免疫接种方面的具体措施

免疫接种属于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通过免疫接种可激发动物机体活性,产生特异性免疫功能,形成对传染性疾病的免疫力,降低动物易感传染病原体的侵袭,从而形成抗病能力,因此,动物免疫接种能够有效预防动物疾病发生。在实施免疫接种时,首先需要确保疫苗的质量,畜牧业养殖过程中需要采购正规厂家生产的动物疫病疫苗,且疫苗必须有国家批准文号,并严格依照动物疫病的疫苗使用说明完成免疫接种。我国目前畜禽强制免疫病种主要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瘟、牲畜口蹄疫及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这些免疫病种需要根据国家规定强制执行。动物免疫过程应当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并依照不同疫苗的最佳注射时间完成接种,接种过程不可同时注射多种疫苗,防止免疫间的相互干扰,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3.2 生物安全方面的具体措施

动物疫病防治中生物安全方面的防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正确规划养殖场布局,养殖场应当建设在地势稍高的地方,且养殖场周围环境干燥,水源充足且排水方便。养殖场建设应当避免近邻公路、村庄,且需要保证养殖场通风良好,在整体布局与结构设计上应当遵循科学性设计,考虑好水、电、路三方面,以条件便利为基础。建设养殖场时需要保证草料来源方便,附近资源充足;②养殖场内部布局应当科学合理,注意饲料加工区、生产区、生活区及行政管理区的合理规划;③养殖场生产区及大门等重要入口路需要建设消毒池,消毒处理时使用适量配比的消毒液。生产区门口和生活区门口应当建立更衣室和消毒室,不同区间人员流动,需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如需必要,应当穿好消毒隔离服,并做好消毒处理后,方可进入其他区域。整个养殖场谢绝参观,外来人员若需进场,应当严格遵守入场程序,经过消毒穿戴专用衣服方可进入。④禽畜出栏转移后,应当加强对禽舍的消毒处理,为下一批次的引种养殖提供一个良好的禽舍环境。在再次引种养殖时,需要确保引种产地是否存在疫情,引种后需要在开始养殖的一段时间内观察种畜的健康状况,至少隔离养殖一个月无问题后,方可移至正式养殖圈舍中,入群养殖。

3.3 药物控制方面的具体措施

动物疫病防控措施中,药物控制十分重要。药物控制不仅仅指的是对于防控过程的适量用药,也指防控过程不能过量用药。适量用药指的是对防控过程给予适量的药物辅助治疗和预防,这一过程需要坚持治疗为辅的基本原则。治疗用药要通过兽医人员的正确指导下合理、规范使用,不可私自用药。同时,需要了解兽药的常识性内容,在使用药物时选择成本低、效果突出且副作用小的药物。用药过程需要详细登记记录,并且根据兽药使用期限和剂量等严格使用。注意用药控制,预防和治疗疫病过程中,过量用药现状将直接导致饲养的禽畜体内、粪便中、剩余水和饲料中含有药物残留,药物残留是畜牧业产业动物源性食物质量、卫生安全检验的重要内容,如果药物残留含量较高,将会影响动物源性食物的使用安全。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可通过定期对禽畜的粪便、血液等相关样品实施采样检测,观察药物残留情况,从而控制并掌握药物使用量,严格控制,避免出现药物残留过多的现象发生。

除上訴几项具体的动物免疫防控措施外,根据国家布病防治计划,在畜牧业产业发展中需要加强动物疫病的防治的保障措施,比如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技术支撑、落实经费保障等,并且需要加强监督考核工作,各省落实计划后开展评估验收工作,由农业和卫生计生组织依照各省申请开展联合评估,并且地方各级政府与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对评估验收表现较好的省份给予表彰。各地区加强动物防疫管理对策,从手段上加强区域化管理,从保障措施上根据法制、体质、条件、科技、金融、保险等多个方面强化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工作经费和卫生津贴,推动动物疫病防治的实施。从组织领导来看,将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作为动物防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贯彻动物防疫责任制。从产业发展来看,加大生产生物安全水平,提升兽药、屠宰行业的产品质量监管力度。从疫病防控来看,以区域化管理入手,实施全面综合防治,逐渐实现免疫无疫、非免疫无疫,重点防范外来病,增强风险控制,降低疫病传入风险。通过以上动物疫病防控方面的措施与保障,期望在接下来的畜牧业产业发展中提升动物疫病防控效果,为“十三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份力量。

总结

响应“十三五”时期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要求,加强畜牧产业发展中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在“十三五”时期为我国畜牧业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动物疫病的有效防控,无论是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还是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遵循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严格执行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内容,严于律己、认真负责,保证动物疫病防治取得理想的效果,促进我国畜牧业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林双.试析如何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的预防接种[J].中国农资,2014,(12):188-188.

[2]朱义能. 如何做好动物免疫接种工作[J]. 中国动物保健, 2016 (3):17-18.

[3]李明贤. 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 养殖技术顾问, 2014(10):320-320.

猜你喜欢

动物疫病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洪涝灾害后动物防疫工作重点浅谈
慢病防控 接下来的10年怎么做
抗体检测技术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应用分析
湖北省2015年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效果评估与分析
慢病防控一刻也不能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