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的几个问题探讨

2017-04-26王春荣林芳林付根

农民致富之友 2016年24期
关键词:配剂扬花赤霉病

王春荣+林芳+林付根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2-0168-02

赤霉病是小麦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是世界性的病害,为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小麦发生赤霉病后,不仅会造成严重的产量的损失,而且因为赤霉病菌能产生DON毒素(呕吐毒素)污染谷物,对人、牲畜的健康造成极大威胁。近年来,由于小麦播种期明显推迟,小麦赤霉病呈现重发态势,流行频率明显增加,仅2010年以来,7年中就有2010、2012年2年大流行,2013、2015、2016年3年偏重发生,2012年赤霉病病穗率达到35-80%,2016年在大面积防治2遍的前提下,仍有不少田块病穗达到30-40%。

分析小麦赤霉病连年重发的原因,一是田间菌源充足。受耕作方式的变化,麦套稻、稻套麦等轻简栽培方式应用面积不断扩大,加上秸秆全量还田,田间菌源远远超过大流行的要求。二是小麦主栽品种无抗性易感赤霉病。我地种植的主体品种,多为易感品种,只要气候适宜,均能发生严重的赤霉病危害,如2013年。三是气候适宜。小麦播期推迟,齐穗扬花期遇高温阴雨天气的概率高,小麦扬花期间,温度在20℃,有两天连阴雨或阴雨多雾天气,极有可能造成赤霉病的大流行。四是赤霉病的抗药性上升,化学防治的效果下降。随着近几年来赤霉病的大发生,化学防治的次数、用药量都有很大幅度的增加,特别是连续使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剂药剂,导致小麦赤霉病对多菌灵抗药性的上升,药剂防治效果下降。

面对小麦赤霉病重发的状况,我地严格遵照“主动出击,积极预防”的策略,执行“两次用药,轮换用药”的技术路线,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减轻了赤霉病的危害。在防治工作中,结合我地的生产实际,我们在赤霉病的防治技术上做了不少试验示范,调查了防治效果好和不好的典型农户。根据几年来的资料,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上,有如下问题,与读者共同探讨。

1 防治适期

应用比较多的小麦赤霉病防治适期是以小麦扬花初期,即小麦扬花达到“10%”为量化指标,这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为小麦赤霉病的有效防控发挥了技术作用,在当今仍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前面已经提到,由于小麦播期推迟,大面积播期推迟到11月15日前后,迟的要到11月下旬甚至11月底才能播种,比20世纪80-90年迟20-35天,小麦生育期相应推迟10天到15天,抽穗时气温比以前高1-2℃,抽穗扬花的速度相对快,过去一般抽穗后3-4天扬花,快的也有1天左右的间隔时间,而近几年小麦抽穗扬花相差1天左右时间,较大部分面积是边抽穗边扬花,甚至抽穗就扬花,抽穗扬花同步,农户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掌握。据此,我地指导防治的适期调整为小麦齐穗见花,即小麦抽穗80%、田间见到小麦扬花开始防治。从应用后的效果调查看,整体防治效果比扬花初期(10%)防治的高10个百分点左右。如果小麦穗期对赤霉病仅防治一次,试验结果表明,还是以初花期(扬花10%)防治效果最好。

2 药种选择

农业部登记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品种很多,大面积上应用的主要是几类:一是多菌灵及其复配剂,主要有40%多·酮,50%多·酮,40%多·福·酮,28%烯肟·多菌灵,50%多菌灵等。二是戊唑醇及其复配剂,主要有40%戊唑福美双,75%戊唑·百菌清,43%戊唑醇等。三是氰烯菌酯及其复配剂,主要有25%氰烯菌酯,48%氰烯·戊唑醇,20%氰烯·已唑醇等。四是咪鮮胺及其复配剂,主要有50%咪鲜胺,40%戊唑·咪鲜胺等,以上几类药剂防治赤霉病都有一定的效果,近年来,江苏省小麦“一喷三防”政府采购的药剂也多为上述品种。由于多年来大面积使用多菌灵复配剂,已产上较强的抗药性,防治效果有所下降,应减少其使用或停止使用。氰烯菌酯防治效果较好,但对小麦白粉病没有防治作用,使用时需加三唑酮等防治白粉病的药剂,且价格较高,防治成本大。从这两年的防治实践看,戊唑·咪鲜胺、甲硫·迷鲜胺防效较好,且价格适中,对白粉病也有一定的兼治作用,可以作为大面积生产防治用药。

3 药剂用量

选用不同的药剂品种,都有登记推荐的用量,但往往推荐剂量偏少,用量不够,导致防效不理想。根据这几年生产上防治使用剂量调查结果,每亩使用的药剂剂量,多菌灵纯品要达到50克,氰烯菌酯25-30克,戊唑醇8-10克。不同年份4、5月份气候有所差异,在雨水偏多、温度较高的年份要取上限用量;两次用药的,第一次用量要足,第二次用药看天气情况,正常气候条件下,可以取下限用量。

4 防治次数

2010年之前,赤霉病流行程度不很严重,大流行的年份较少,用药次数多为一次,即扬花初期使用药剂防治。进入2010年之后,流行频率上升,中等偏重流行年份增加,防治次数也有所增加,“两次防治不动摇,三次防治看需要”的技术被大多数农民所接受,大面积上,防治小麦赤霉病以2次用药为宜,防治1次,不能有效的控制赤霉病的危害,大面积防治3次,也会造成防治成本加大,环境污染加重的后果。防治次数的确定,要根据小麦生育进程,还应当根据当年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天气而定,如果高温干旱,防治1次就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如果高温多雨,特别是4月底-5月上旬多雨多雾,部分迟熟田块确有防治3遍的必要。

5 品种选用

利用品种抗性防治小麦赤霉病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目前仍未见有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大面积应用的报道。但从田间种植表现来看,品种之间发病程度有较大差异,表现出不同的耐病能力,总体而言,春性品种发病轻于半冬性品种,从小麦育成的地区看,北方品种重于南方品种,根据调查,豫麦、郑麦、淮麦系列品种发病较重,而宁麦、扬麦、镇麦系列品种发病较轻。在赤霉病发生重的年份,“扬麦11”、“扬麦14”、“扬麦20”和“宁麦13”发病较轻,半冬性品种发病均较重。

6 科学用药

赤霉病已经成为本地区小麦上的一个常发重发的病害,主动出击,化学防治是在当前生产形势下减轻赤霉病危害的积极有效的办法,使用化学农药在所难免。科学、有效地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必须坚持综合防治的途径,以选用抗耐性品种为基础,农业、物理、生物及化学防治措施协同应用。如何正确使用农药,达到提高防治效果又节省成本保护环境的目的,科学防治潜力巨大。一是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化学农药,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同一年内2次防治药剂品种要交错,不同年份之间药剂也要交错。二是准确把握适期用药,提高防效,减少用药次数,不打安全药,不打跟风药,用药过早或过迟都会降低防效。三是选用有机硅(如丝润等)助剂,增加药液的扩展和附着性,从而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邵振润,周明国,仇剑波等,2010年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抗性调查研究及防控对策,农药,2011,50(5)。

[2]沙光明,徐莎莎,常兰,麦类赤霉病长期预报技术及服务效益评估,气象与现代农业,中国气象学会,2011:1-5.

[3]陈永明,林付根,赵阳等,论江苏东部麦区赤霉病流行成因与监控对策,农学学报,2015,5(5):33-38。

[4]林付根,黄婷婷,陈永明等,2015年盐城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探讨,安徽农业科学,2016,44(5):47-48,51.

猜你喜欢

配剂扬花赤霉病
聚天门冬氨酸和壳聚糖复配剂对东北春谷光合生产特征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水煤浆添加剂自动配剂控制方案设计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桃花雪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异戊橡胶配剂系统控制方案的实现
经过
谁是最佳选择
两种杀菌剂和杀虫剂复配制剂对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