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克菌防治黄瓜角斑病田间药效防治试验

2017-04-26张瑞

农民致富之友 2016年24期

张瑞

[摘 要] 为了深入了解龙克菌对黄瓜角斑病的防治效果和使用技术,同时为辽宁省绿色食品生产应用龙克菌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龙克菌 黄瓜角斑病 防效试验

[中图分类号] S64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2-0123-01

宽甸地区位于辽东山区,鸭绿江中下游,属于多山地区,自然气候多高山区域性气候较多,近年在设施蔬菜生产的过程中发现许多病害逐渐加重,尤其是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病严重,严重制约了我县设施蔬菜的生产发展,给菜农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多年来我地区常采用30%DT杀菌剂或者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或农用链霉素兑甲霜灵锰锌混合喷雾,这些药剂由于长期使用病害产生抗药性,防效逐渐降低,为此引用新型杀菌剂势在必行。

1 试验药剂

龙克菌(噻菌铜)——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生产;90%新植霉素可湿性粉剂——日本农艺细菌生化株式会社生产。

2 试验作物与防治对象

试验作物:黄瓜(中国龙);

防治对象:细菌性角斑病。

3 试验设计及试验地点

3.1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

处理1:龙克菌(噻菌铜)70克/亩;

处理2:龙克菌(噻菌铜)90克/亩

处理3:90%新植霉素30克/亩;

处理4:90%新植霉素40克/亩;

处理5:不施药对照。

本试验采用随机排列,大区对比进行,按四次重复调查。试验地总面积为667平方米。

3.2 试验地点

本项试验在宽甸县宽甸镇城厢村城南七组王文武家塑料大棚春茬黄瓜中进行。

4 施药方法、时间和次数

4.1 施药方法

于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病初期按设计用量施药,每隔七天左右施药一次,连续喷施3次。亩喷液量平均在45千克/亩左右,施药后正常管理。施药时先用清水喷施空白对照区,以确定准确喷液量。

4.2 施药时间与次数

5月14日做第一次药前调查,并喷第一次药;5月21日喷第二次药;5月28日做三次药前调查,并喷第三次药;6月8日做三次药后10天调查。

5 调查方法

5.1 调查方法

每个处理随机取4点,每点调查一条垄(约15株),调查全部叶片,分别调查各处理区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叶片发病率,病情指数,计算防效。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情指数调查时,叶片发病程度分级标准参考如下。

0级:叶片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11~20%。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21-50%以上。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50%以上。

5.2 药效计算方法:

6 试验结果与分析

试验前调查,黄瓜角斑病已开始发生,施药前调查病叶率平均在6.71%~7.95%,病情指数在1.14~1.47。三次药前调查,各个处理区的病叶率达到8.83%~11.65%,病情指数达到1.63~2.25,而空白对照区的病叶率已达到27.27%,病情指数达到7.53,可见这四个处理对黄瓜角斑病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龙克菌70克/亩、龙克菌90克/亩、新植霉素30克/亩和新植霉素40克/亩的防效分别为66.20%、77.99%、69.76%和76.40%。三次药后10天调查,各个处理区的病叶率达到8.54%~11.46%,病情指数达到1.55~2.14,而空白对照区的病叶率已达到51.04%,病情指数达到18.64,可见这四个处理对黄瓜角斑病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龙克菌70克/亩、龙克菌90克/亩、新植霉素30克/畝和新植霉素40克/亩的防效分别为87.65%、91.41%、88.64%和90.67%。

从三次药前和三次药后四个处理的药效差异显著性比较来看,龙克菌70克/亩和龙克菌90克/亩的药效存在极显著差异;龙克菌70克/亩与新植霉素30克/亩的药效相当,没有显著差异;龙克菌90克/亩与新植霉素40克/亩的药效相当,没有显著差异。

7 结论

龙克菌70克/亩、龙克菌90克/亩、新植霉素30克/亩和新植霉素40克/对防治黄瓜角斑病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三次药后10天的对黄瓜角斑病叶和病果的防效分别达到87.65%、91.41%、88.64%和90.67%。;从三次药前和三次药后四个处理的药效差异显著性比较来看,龙克菌70克/亩和龙克菌90克/亩的药效存在极显著差异;龙克菌70克/亩与新植霉素30克/亩的药效相当,没有显著差异;龙克菌90克/亩与新植霉素40克/亩的药效相当,没有显著差异。在生产中可以根据黄瓜角斑病的不同发病程度选择用药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