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奥威尔《上来透口气》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2017-04-26米亚军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6期
关键词:奥威尔乔治

摘 要:乔治·奥威尔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奥威尔的研究大多聚焦于他的政治讽刺小说《一九八四》和《动物农场》,而对他的另外一部作品《上来透口气》则关注不多。在《上来透口气》中,奥威尔批判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自然和谐和人性完美的破坏。本文将从逝去的田园生活、混乱的现代社会、战争即将来临的恐惧三方面入手解读该作品,探寻奥威尔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关键词:乔治·奥威尔;上来透口气;资本主义工业文明

作者简介:米亚军,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1

一、逝去的田园生活

弗吉尼亚大学教授迈克尔·利文森讲过:《上来透口气》是一篇毫不避諱的宣言,引领我们去寻觅世纪初单纯的美好,去重拾童年、家庭、乡村生活的回忆。

在《上来透口气》中,奥威尔记叙并描绘了主人公乔治·保灵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和他的家乡下宾菲尔德曾经和平、静谧的田园风光。曾经的下宾菲尔德景色宜人,丝毫没有沾染现代工业文明的痕迹,处处迸发着一种自然的生命活力。“那是个不错的六月天,金凤花长到我膝盖那么高。微风只是轻拂榆树顶部,树叶形成的大团大团的绿云有些像是绸缎般柔顺厚实。”[1]年幼时的保灵沉醉于自然的和谐和静谧中,对钓鱼情有独钟。“然而一想到钓鱼,我就如痴似狂,激动得难以自抑。”[2]回下宾菲尔德钓鱼成了保灵逃离喧乱的现实的动力,保灵一心想要回去钓鱼,实际上是想要重温内心的沉静与安宁。

然而,当保灵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到下宾菲尔德时,他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下宾菲尔德在哪儿呢?”[3]下宾菲尔德已经完全变了样,工业化无情地破坏了下宾菲尔德的和谐安宁。保灵上来透口气的愿望破灭了,他本来幻想下宾菲尔德是自己心灵的圣地,没想到,下宾菲尔德已经被现代文明无情地侵蚀,钓鱼也成了一种商业行为。

保灵想上来透口气,但已经没有空气了。田园生活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腐蚀下已经逝去,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和人性完美的侵蚀还在继续,现代社会处在一片混乱之中。

二、混乱的现代社会

保灵到商店去买刀片,碰到商店经理在痛骂售货员女孩,原因只是因为这个女孩没有找对钱。可笑的是,经理对手下人的责骂似乎成了一种常规,是一天工作的开始。“有时候,你如果刚开门就进去,可以看到所有女孩排成一排在那里挨骂,就是为这天的工作被调理一番。”[4]被骂的女孩没有反抗,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默默地忍受着经理的谩骂。而那个经理之所以毫不留情地对手下人大肆谩骂,“他他妈很可能比那个女孩更害怕会失去工作。”[5]经理和员工都生活在恐惧之中,为了生存双方都忍辱负重,放弃了做人的尊严,蝇营狗苟地活着。

在资本主义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已经没有了纯粹的关爱、友善和尊重,只剩下了冷酷、无情和恐惧。奥威尔尖刻地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和堕落。“这部小说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两个时期英国社会在性质上的显著差别和剧烈变化,也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英国的混乱局势和精神危机。[6]”

当保灵咬到香肠中的烂鱼的时候,“我有种感觉我是咬开了现代社会,并发现了它的真实成分。”[7]一条烂鱼,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英国人民的麻木不仁。正如那条烂鱼一样,资本主义社会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其内在本质已经败坏。并且,人们明明知道这个真相却不思改进,可见当时的英国人民是何等麻木。资本主义现代化彻底颠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使得人类社会充斥着虚伪、恐惧和混乱,人性被扭曲。

三、战争即将到来的恐惧

奥威尔曾经参加过西班牙内战,他向康诺利谈起他目睹战争以后感到悲伤得“心都要碎了”。[8]在小说中,奥威尔不断向读者透露战争即将爆发的信息:轰炸机在人们的头顶不停盘旋;报纸上登载着将要爆发战争的新闻;一些左派读书会的演讲者在极力煽动人们对希特勒的愤恨……这一系列事件都预示着:战争即将到来。

奥威尔借主人公保灵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恐惧,表明了他对战争的批判立场。奥威尔希望唤醒人们对战争的警觉,用自己的道德良知唤醒更多人的良知,但无人回应。生活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英国人民似乎更愿意关注自己日常生活的琐事,而对于关乎自己以及人类命运的大事漠不关心。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利己主义心态暴露无遗,自私、短视等人性的弱点大行其道。奥威尔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衰退和扭曲,表达了对人们精神危机的担忧。

在《上来透口气》中,奥威尔并没有震撼人心的宏大叙事,他仅仅是通过一个小人物的“出逃”过程,将其置身于特定的人文和社会环境中展开其故事,表达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奥威尔对人类的命运忧心忡忡,希望唤醒沉睡中的人们,由此赋予了该作品深切的人文关怀。乔治·奥威尔对人类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无愧于“一代冷峻的良知”的称号。

注释:

[1][英]乔治·奥威尔.上来透口气[M].孙仲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2][英]乔治·奥威尔.上来透口气[M].孙仲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3][英]乔治·奥威尔.上来透口气[M].孙仲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4][英]乔治·奥威尔.上来透口气[M].孙仲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5][英]乔治·奥威尔.上来透口气[M].孙仲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6]候维瑞.英国小说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7][英]乔治·奥威尔.上来透口气[M].孙仲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8]D.J.泰勒.奥威尔传[M].吴远恒,王治琴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英]乔治·奥威尔.上来透口气[M].孙仲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2]候维瑞.英国小说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3]D.J.泰勒.奥威尔传[M].吴远恒,王治琴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奥威尔乔治
吓人的成绩单
乔治的宇宙大爆炸
游乐场(上)
城里最漂亮的巨人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特型”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文学之路
乔治·奥威尔最后的日子
乔治和他的斧子
乔治·奥威尔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溯源
孙仲旭:翻译奥威尔《一九八四》 曾两度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