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伙伴式学习”,全纳教育背景下的教学策略

2017-04-26周玉华朱春燕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全纳教育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周玉华 朱春燕

[摘要]在全纳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有效实现这种“伙伴式学习”,促进伙伴间的共同成长,提高语文素养呢?我们课题组进行了不断深入探索和研究。从伙伴式学习概念的界定到组织形式,从伙伴式学习的理论依据到具体实施,努力通过“伙伴式学习”这一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上都能有长足的进步,缩小新市民子女与本地学生的差异。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伙伴式学习 全纳教育 教学策略

在全纳教育的大背景下,我校成為我市最早践行“全纳教育”的学校。我们无条件地、义务地、开放性地接纳各种各样的学生,令他们在受教育方面都履行着同等的义务和享受着同等的权利。现在,我校的新市民子女占全校学生数的64.8%。本地学生和新市民子女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距离。

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了任务和要求,有时学生们会进行交流和讨论,表面上看,课堂也是挺“热闹”的,但是一般都是愿意交流的学生,或者是成绩优异的学生之间在讨论,有些愿意讨论的学生也是只顾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去倾听别人的思考;有些后进的学生既不参与也不愿意听其他同学的讨论,使合作没办法做到全面参与和真正地有效开展。这就需要通过“伙伴式学习”的形式,让本地学生和外地学生之间,优秀的学生和后进的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这种互补是非常有必要的。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有效实现这种“伙伴式学习”,促进伙伴间的共同成长,提高语文素养呢?我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地深入探索和研究。

一、“伙伴式学习”的界定与形式

就语文学科而言,“伙伴式学习”是指通过营造浓郁的合作互助学习气氛,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虚拟的伙伴之间平等合作、互助共长,以此积累丰富的经验和见识,发展个人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伙伴式学习”主要有以下形式:

1.上课前,伙伴的介入式教育

就是在上课前,通过教师或者伙伴的提醒、介入、帮助,在固有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前置性地进行学习,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课堂上,伙伴的碰撞式互助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遇到仅依靠个人无法完全解决的学习障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伙伴交流讨论,通过思维的碰撞,师生间的积极互助探索,实现共同成长。

3.下课后,伙伴的分享式交流

每个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坚持阅读延伸,接触与课内相关的书籍,以增长见识,拓展视野,增加文学素养,经常在伙伴之间交流自己的读书和学习心得,交流的对象可以是老师,可以是同学,交流的场所可以是在生活中,可以是在课堂上,也可以是在网络平台上。

二、“伙伴式学习”的理念及依据

语文新课标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三条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伙伴式学习”主要指向的是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学”,它的价值在于最大限度地解决了我校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差异大的问题。学生是主要学习者,是课堂教学中的最重要的主体。语文课要依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发展规律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确定适当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评价方式,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乐于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

从孔子的教育哲学中,我们也是有据可循:《论语》首篇《学而》的第一章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名句,“有朋”古本或作“友朋”。在孔子那个时代,“士”作为底层贵族有招募“朋友”(或称子弟)作为自己从属来辅佐自己从政的礼度。这些“子弟”归附在“士”的周围辅佐“士”,被“士”待如父兄子弟,帮助“士”“补察其政”。因此可见,其中的“朋”有“子弟”“伙伴”之意,体现了伙伴的互助合作。

三、“伙伴式学习”的组织与实施

1.课堂教学伙伴式学习的具体方式

(1)“伙伴式学习”小组的构建

目前,课堂上,大多以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为主,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我们通过采用伙伴合作的学习形式,实现多向互动交流,努力给每个学生以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但只有合理构建伙伴小组,才能让课堂更有实效。

①合理分组。小组的合作时间、地点、人数要按照不同情况随时调整,不应固定不变。

就课堂上而言,小组的人数一般在2~4人之间,遇到班级总人数不凑巧时,也会出现5个人一组,但不管人数多少,我们在小组人员的组合时会考虑到教室座位的排列方式,更会顾及学生个体的差异。因为不同的分组方式会对学习的效率、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语文课上一般采用“异质互助”的形式,也就是优劣互补的一种组合形式,让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与学习能力弱、反应缓慢的学生组成一组,这样全班组与组之间的综合情况比较相似,便于全班教学的整体推进。

②明确职责。一般在伙伴学习小组中要选组长,组长的选择要考虑到多重因素,例如,学业成绩、同学关系、互助能力等。在选好组长后,每个小组长都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组长对小组学习的任务进行分配,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完成其中的一部分,给每个成员安排不同的角色……

(2)“伙伴式学习”方式要基于学情

课堂上,我们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日常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采用的伙伴形式有:低年级,同桌互助;中高年级,前后四人或五人为一组。训练的重点上,低年级以朗读、说话为主;中高年级以开放性的问题讨论为主;高年级更强调问题的思维价值。在结果的呈现上,低年级注重讨论意识和静心倾听的习惯养成;中高年级重视吸纳每个成员的意见;高年级要学会形成综合性的结论。

2.培养“伙伴式学习”小组成员的技能和习惯

伙伴学习的技能和习惯在小组伙伴学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合作技能和习惯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示范和多次强化将相关技能传授给学生,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逐步培养,使之形成习惯。而学生们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是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善于思考、学会自主分工。

3.运用“伙伴式学习”架构课堂教学环节

“伙伴式学习”课堂教学环节主要是指每一堂课组织学生至少进行一次“伙伴式学习”,以此来解决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或者难点。每次组织“伙伴式学习”,其教学环节都是“质疑导思一合作释疑一汇报展示一评价激励”。

“质疑导思”这一环节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帮助学生提炼本课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而学生就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进行质疑,并引发大家的思考。

“合作释疑”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伙伴式学习,教师成了一位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则是释疑的主体,在这过程中,生生、师生之间通过讨论或操作实践,产生智慧的火花,并达成共识,促进共同进步。

“汇报展示”是以学生交流、补充为主,可以是学生个体代表自己小组发言,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相互补充,教师则充当一位引导者,及时评价,引导学生对其他小组评价,有时也充当谈论者发表自己的想法。

“评价激励”这一环节是对“汇报展示”的评价。其评价方式是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以口头评价为主,书面评价为辅。可以指出汇报展示中出现的问题,或提出建议进行补充;也可以对精彩之处进行表扬,树立典型,供大家学习参考。

总之,这一教学环节并非贯穿整个课堂,而是在解决某一重难点时才会运用,也就是说这是整堂课的其中一个或两个教学环节。

今后,我们将继续走在“伙伴式学习”的语文教学研究道路上,引导学生乐于自主学习,乐于交流互动,互助共长,培养学生伙伴式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上都能有长足的进步,缩小新市民子女与本地学生之间的差异。

猜你喜欢

全纳教育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构建特殊教育学校体质健康监测标准,促进全纳教育理念形成